李园园
摘 要:微信公眾平台的开通给档案利用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不少高校档案馆借此拓宽服务方式。本文通过调研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分析其应用现状,提出在明确功能定位、提供个性化微信服务、提高信息发布频率、丰富推送内容、重视用户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升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 微信公众平台 应用 研究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档案馆中的引入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一项新业务,个人和机构可以申请开通公众账号,设置二维码,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形式为用户推送消息。它的开发接近零成本,对用户的技术要求不高,服务面广,信息推送及时丰富,用户可在线互动交流。新媒体环境下,被动的信息利用方式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弊端越发彰显,无法满足用户快捷、高效利用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档案馆在档案的文化宣传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比较被动,很少主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渴求。在实践工作中,档案利用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在校师生及毕业的校友,他们文化程度高,年轻且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微信平台的认可度和使用度高,倾向于动动手指就能解决问题。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服务主动、资源广泛、利用及时等优点,校内外师生足不出户,只需手机扫描二维码图标或者添加公众号即可关注档案馆,浏览馆藏资源、在线查档、参观档案展览等。一些高校档案馆开始抓住时机,借此传播档案信息和提供利用服务。
二、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
为了解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笔者在微信平台添加公众号环节中,输入 “档案”进行检索。经确认,截至2016年3月12日,我国高校共有18所档案馆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尽管采集到的数据比较少,不能以点带面,但其凸显的问题,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开通及认证情况。调查显示,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早在2014年4月17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是开通最早的档案馆。在2015年以后,有11所高校档案馆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的队伍。目前,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数量少,尚未形成规模。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认证可以确保公众帐号的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同时获得更丰富的高级接口,向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个性化服务。目前,仅有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东北农业大学档案馆、重庆大学档案馆、宜春学院档案馆、东南大学档案馆、福州大学档案馆、同济大学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8个公众号通过认证。
2.功能设置参差不齐。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话框、菜单栏和信息发布的方式提供服务,信息发布是每个公众号最基本的功能,结合对话框和菜单栏使用。调查显示,上海交大档案馆采用对话界面,用户在对话框回复1“个人档案查询办理”,2“了解校史”;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重庆大学档案馆、中山大学档案馆、福州大学档案馆、同济大学档案馆、中南大学档案馆、中国计量学院档案馆、东师档案、辽师微档案等9个公众号开设三个一级菜单,细分若干二级菜单;东北农业大学档案馆、东南大学档案馆、沈阳工学院图书与档案馆3个公众号开设一到两个一级菜单;上海大学档案馆、宜春学院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西京学院、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5个公众号既无菜单设置,也无对话功能,极少发布消息,它们几乎不提供服务(其中,宜春学院、西京学院、图书与档案馆发布少量消息)。
3.利用服务泛于表面。经调查分析,高校档案馆微信服务内容的形式主要有:(1)工作动态,如通知公告、新闻资讯等,13个;(2)服务指南,如提供利用流程、服务指南,10个;(3)档案史料,如网上展览、名师纪事、馆藏精粹、微相册、征集档案史料等,10个;(4)馆况介绍,6个;(5)档案知识,5个;(6)业务指导,5个;(7)信息查询,如馆藏查询1个、档案转递查询2个;(8)个性化服务,如在线提交成绩、论文1个、校史馆预约1个、查档预约2个、在线留言1个、服务评价1个、试题服务1个、档案法规1个等。综上所述,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更多立足于提供工作动态、服务指南、校史文化、馆况介绍等内容。除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东北农业大学档案馆、重庆大学档案馆、东南大学档案馆、同济大学档案馆、东师档案、辽师微档案7个公众号提供在线提交、查询、检索和预约功能外;部分公众号仅提供服务指南和办理流程,用户仍需去档案馆办理具体事项。如:福州大学档案馆、中南大学档案馆、中山大学档案馆、中国计量学院档案馆、上海交大档案馆等。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深度不够,在线利用服务尚待开拓,档案馆急需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4.信息更新频率低,内容形式单一。据统计,东北农业大学档案馆、福州大学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3个公众号不推送消息;重庆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公众号推送1条消息;沈阳工学院图书与档案馆微信号有2条消息;中国计量学院档案馆共计有3条消息记录,其中2014到2015年间仅更新一条消息。发布消息的频率过低,会造成关注度下降,容易被公众所遗忘。信息发布功能是对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丰富和补充。大多数公众号主要发布馆内工作动态及校史资料等信息。同时,信息发布的形式集中在文字和图片上,目前仅有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同济大学档案馆推送音频或视频内容。档案馆微信公共平台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制约了公众对平台的使用。档案馆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提高信息发布频率,丰富推送内容和形式。
5.用户互动匮乏。微信公众平台设置自动回复和人工回复来实时互动,回复用户咨询。笔者以查询本科成绩为由,逐一与公众号互动,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同济大学档案馆、中南大学档案馆、中山大学档案馆、中国计量学院档案馆、东师档案、辽师微档案、上海交大档案馆等8个公账号给予自动答复,其余公众号在48小时内没有响应。另外,回复内容缺乏针对性,东师档案回复“收到消息”,其他回复联系方式或服务指南,只有中国计量学院档案馆回复“携身份证到档案馆办理”。此外,所调查的公众号都不支持语音对话服务,无法充分发挥微信语音服务的优势,这会降低用户的使用满意度。
三、高校檔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对策
1.结合业务需求,明确功能定位。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定位于介绍馆藏资源,提供服务指南、业务指导,发布档案新闻资讯,宣传档案法规及校史文化,提供在线查档等利用服务,让关注者及时了解档案馆动态,并随时随地的与档案馆互动。据统计,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上海大学、宜春学院档案馆、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西京学院档案馆自开通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可见高校档案馆开通微信公众号比较盲目,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而闲置搁浅,功能建设与管理的不完善,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因此,档案馆不可只图一时新鲜,盲目跟进,应根据业务需求,紧绕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的经济及技术条件,通过问卷调查、用户采访、分析利用数据等方法,发掘用户利用档案的特点,认真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提供什么内容,合理设计平台功能,体现微信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发挥其开放、自由、即时、互动等优势,增强用户体验。
2.参考其他档案馆微信平台,广泛借鉴。相对于省市县地方档案馆(公众号有117个,笔者仅根据名称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3月12日)来说,高校档案馆微信平台发展缓慢,有必要参考并借鉴其他微信平台。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功能完善,内容丰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它提供归档指南和服务指南,用户可在线提交英文成绩单、证书信息;查询学生档案转递情况;预约参观校史馆;对服务进行评价;同时用户可以在线留言,与档案馆互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3.打造个性化微信服务平台。由于国内档案馆微信平台的使用时间较短,部分微信平台只是单纯把一些传统档案馆服务搬到移动服务平台上,导致关注度不高,利用率低。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内容应该多样化,个性化,调研用户的实际需求,针对用户特征和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例如,针对用户互动服务,我们可以尝试将自动回复和人工回复相结合,将用户关注的共性问题设置为自动回复程序,技术及人手多的档案馆可以提供人工回复;设置在线留言或服务评价模块,方便用户交流和信息反馈;根据用户的学习需求,提供公文写作等实用性学习资料;结合实事热点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新闻资讯,如“穿越了,你能考上中大吗”;在历史事件纪念日,推送相关史料,如“九一八事变”八十四周年,让大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提供学校历史沿革,让用户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制作校庆纪录片,上传毕业生照片,重温母校情;针对毕业生,可以推送学生档案手册,普及人事档案内容及档案转递的相关知识等。
4.提高信息发布频率,丰富推送内容。公众号推送信息的数量反映了微信账户的活跃度,高活跃度带来用户高关注度。微信服务的开展需要用户的参与,档案馆人员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馆网留言等方式征集意见,与用户交流互动,分析用户的关注点。微信平台订阅号每天只能发布1条信息,服务号每月只可发4条消息,因此,要在内容上需精挑细选,并注重用户反馈,适当调整发布内容主题,提高内容的关注度。此外,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对档案馆的服务进行推广,形成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数字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5.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不容忽视。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服务比较丰富,用户在使用中需要提交个人信息,比如在提交学位论文,上传毕业证学位证信息,查询人事档案转递状态,预约查档时,需要登记个人信息。尽管微信平台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但它是基于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网络环境下,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尊重用户的隐私,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为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利用提供了丰富、快捷的途径。微信公众平台是传统档案服务的补充和提升,它的发展尚需一定时间。高校档案馆应以此为契机,推进档案利用服务的不断创新,打造“一信知档案”的互动平台,逐步扩大档案馆的影响力,提升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兰.新媒体时代档案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营研究[J].浙江档案,2015(12):20-21.
[2]蒋逸颖,周淑云.高校图书馆微博与微信服务比较研究——以“211工程”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9):64-73
[3]刘子侠.微信在高校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应用探析[J].山西档案,2015(5):112-115.
[4]贺冰花,吕建辉.基于微信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探析[J]. 情报工作研究,2015(25):135-137.
[5]杨艳妮,明均仁.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建设现状与优化[J].图书馆学研究,2015(19):8-14.
[6]王雪艳,王芹.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现状及改进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浙江档案,2015(8):15-17.
[7]李茂茂,王玉斌.国内档案馆领域微信应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5(6):62-68.
[8]张妍,张璐阳,方雪,张晓清,王芳.档案馆微信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档案,2015(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