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辉 舒蕾
摘 要:在对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要素指标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中优、劣势的分析,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利用“双导师”,创设“双环境”;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应打造“双身份”,获取“双证书”;校企合作互动应借助“双合作”,实现“双效益” 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的对策。
关键词:陕西 高职 毕业生 初入职 岗位胜任力 现状
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状况的科学测量与研究,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毕业生岗前就业竞争力自我提升以及强化企业用人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适配等方面,提供了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要素指标界定
1.岗位胜任力内涵。岗位胜任力是用来区分员工在具体岗位上完成岗位任务目标程度的综合要素指标。它既表现为特定岗位任职资格的基本要求,又包含员工在岗位上表现优秀的充分条件。不同岗位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不一样,这些要素既有外显的成分,又有内隐的深层次特征。通常,岗位胜任力要素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与工作绩效的紧密关联性;二是能够区分在特定岗位上表现优异者与普通者; 三是与具体的岗位特征和任务情境相联系,具有动态性。
2.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要素指标体系构建。当前,界定岗位胜任力要素指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德尔菲法、关键事件访谈法、职能分析法、外部标杆法等。每种方法在不同范畴、不同领域构建的胜任力要素指标的内涵各不相同。本文结合陕西高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现状,选用德尔菲法,详细构建陕西高职毕业生可通用的“初入职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以专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为四大类一级指标维度,具体要素指标体系见下表:
二、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现状描述
1.专业素质维度岗位胜任力描述。企业对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专业素质维度”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对陕西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等基础、逻辑思维类专业素质的评价较高;但对其创新能力、前沿理论、实践履历等发散、创造性思维类专业素质评价较低。由此可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理论掌握程度与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较为认可,但对其综合素养尤其是创新素养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职业能力维度岗位胜任力描述。企业对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职业能力维度”岗位胜任力的评价,表现为一分为二。其中领导、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较高,而沟通、管理与问题解决等评价则较低。可以总结为,毕业生的人际沟通与管理综合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和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3.职业素质维度岗位胜任力描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初入职“职业素质维度”岗位胜任力的整体评价良好。一方面,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遵规守纪、认真勤奋、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及职业价值观颇为认同;另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培养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
4.身心素质维度岗位胜任力描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初入职身体素质的岗位胜任力评价较高,而对心理素质的岗位胜任力评价则较低。可以说,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岗位胜任力与企业对员工心理素质的需求存有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应加大毕业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力度。
三、提升陕西高职毕业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的对策
1.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视角看,应利用“双导师”,创设“双环境”。高职院校应该将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岗位胜任力的技術工程师与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双导师”,共同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教学。同时,将校企双向互融的师资团队用于制定与岗位胜任力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岗位胜任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及素质教育内容,使得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拥有与岗位无缝对接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创设将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的“双环境”。一方面,以岗位胜任力特征要素作为标准,同时融入职业与生产要素,仿照企业工作环境打造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高职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扩展和岗位胜任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借助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技术力量,打造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将教学课堂设置到工作现场,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与现场教学平行交替、校企教师共同参与授课、分阶段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与真实项目中学习的方式,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胜任力。
2.从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看,应打造“双身份”,获取“双证书”。高职院校应利用自己的优质师资,加强与企业的技术项目开发与合作,并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引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兼具“学生”与“员工”的双身份,在校内外教师与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工作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的引领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学与做融通为一体。同时,也让学生预先体验到一种置身企业中的工作氛围,明确的了解到职业岗位胜任所该具备的特征因素,为毕业后顺利转变为符合企业要求、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优秀员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证书”——就是学生应具备的毕业证书与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支撑要素。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中结合企业岗位胜任力标准,对岗位胜任力特征要素进行提炼,从而构建出有针对性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专业学习内容能良好对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在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无障碍的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推行,可使高职学生胜任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养在学校期间就得到提前培养,毕业后,学生可以很快具备职业岗位胜任资格,从而大大缩短了从“学生”到“合格企业员工”的时间,赢得企业青睐。
3.从校企合作互动的视角看,应借助“双合作”,实现“双效益”。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方,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方,应通过开展良性互动的“双合作”,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得以提升,使企业的用工需求得以满足,实现校企双方的“双效益”。高职院校在对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身心素质等岗位胜任力要素调研的基础上,让用人单位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能较早具备职业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毕业后可以较快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而企业也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员工,从而使得校企双方共同获益,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德方.《高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实证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2]许美琳.《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价调查》[J]《中医教育》,2014(6).
[3]李颖;康铁刚.《高职技能型人才岗位胜任力分析及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6)
[4]石博.《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企业导报》,2014(24).
作者简介:王金辉(1973—)女,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经济管理;舒蕾(1980—)女,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