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还强调通识教育的开展。本文以北京大学为例,分析其通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并通过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总结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水平提高的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 比较研究
一、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大类别。其中,“研究型大学”一词,是由国外引进的,其宗旨在于进行科技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教学关注的重点,然而本科生的教学也不容忽视。只有在本科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才能够顺利的进下去,通识教育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曾在《中美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以哈佛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课程设施、实施以及考核情况,比较了中美两国关于通识教育方面的理论,并总结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提出改进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本文再列入我国一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首先阐述其通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然后与哈佛大学进行对比,最后尽可能提出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
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现状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方针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十六个字总领北大通识教育的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按照学生修读课程的学分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是教学计划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种。选修课,是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个人兴趣选择学习的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选课有学分规定,而公共选修课没有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识教育的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也有一些提交论文或者按照平时成绩计算分数。
三、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比较
目前,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已经非常成熟。我国虽然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已经开设了通识课程,但是距离美国的教育实践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两国的通识教育进行比较,寻找差距,迎头赶上。之所以选取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作为比较对象,是因为:首先,两所高校在本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其次,北大的“元培学院”培养模式是以哈佛核心课模式为模板进行设计的;第三,两所高校的通识教育都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结合笔者的《中美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的目标比较。相比哈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虽然已开设通识类课程,并提出总目标;但是到底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哪些目的较为模糊。虽然每门课程有其自身教学目标和成果,但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尚未真正搞清楚。在和班级同学的交流中,我也常常感受到通识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家大都报着“必须选够学分才能毕业”“这门课比较容易通过”的态度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2.通识课程的设置比较。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从最初设定的三个领域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七个领域,其具体内容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之中,而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只笼统地分为两大领域全校必修课和素质教育通选课。表面上看,虽然对通识课进行了分类,但深究每一类通识课程的内在关系和区别,这些课程设计都比较杂乱。在教务处设计通识课程内容的时候,都是由任课老师上报自己想要开设的课程,得到批准后就可以开设。这样的模式直接导致了各类课程间零散杂乱的关系,课程的开设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把专业课内容做一些修改和简化,当作通识课进行教授,导致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的专业化倾向。
3.通识课程的实施比较。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通常采取正规闭卷考试的方式,选修课通常只是在期末时进行随堂测试。而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考核非常严格,除了期中、期末的正规考试外,还会采取定期交论文和随堂小测的形式。授课形式上,北京大学几乎全部是大班授课的形式,平均每个班100人以上。由于课堂学生过多,组织讨论很难进行开展,因此,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老师讲述,师生互动缺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考试方面,常见的通识课考试形式有论文考查、开卷考试、以出勤率为主要考查标准等等。这样的考试标准使得學生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常常不听讲甚至逃课,把通识课堂当作一种消遣。
四、提高通识教育水平的对策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以美国为参照物进行设置的,但是就现状而言,我们还只学到了其皮毛,距离掌握其内在精髓并施加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深入扎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创设出富有我们特色的通识教育,而不是对西方经验的照搬照抄。
1.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目标还不非常明确,因此对通识教育目标的重新制定和梳理至关重要。我国通识教育的目标设置应该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参考美国通识教育的目标,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通识教育目标。各个学校再结合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分层制定系统的目标,使通识教育的推行落到实处。
2.修改通识课程设置,改革通识教育课堂。当通识教育的目标设定之后,其具体课程设置应按照目标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设置,杜绝率教务处随意设置通识课程现象的发生。应当注意的是,在通识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保证课程文理分布的平衡,有科学依据作为参考。通识教育的课堂规模应当逐步缩小,以25人左右一个班为宜。这样不但能在课堂时间内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还能够将课堂的部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授课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在通识课程的考核方面,增设一些小测试,小论文,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激励学生认真完成通识课程,改变之前的糟糕状态。
3.提高师资配备,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通识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水平,就现状而言,以讲师为主的通识课程教师队伍显然无法满足对发展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可以采用外聘教授、专家、学者等方式,增强自己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扩展通识教育覆盖的领域。
五、结语
通识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把“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当前以及今后通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品格塑造等方面的培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点。通识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即培育具备健全人格、审美情操的人,拥有作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有具有的实践能力。与美国相比而言,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且在通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配套管理制度等方面与美国尚有差距。从国外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学校尤其是一流学校,都会根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创设自己独特的模式。对我国高校而言,除了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情,还需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办学理念、目标、条件等因素,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冯慧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廷勇.通识教育与大学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06(5).
作者简介:方雨倩(1993—),女,汉族,安徽芜湖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