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途径探讨

2016-06-08 11:32徐鹤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方法途径凝聚力

徐鹤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现状,提出了利用微团课形式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的方法。要“微”中见大,引领主流价值观,增强团组织号召力;“微”距离交流,凝聚感情纽带,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微”中见广,受众广泛,增强外界关注度。

【关键词】 高校团组织;凝聚力;方法途径;微团课

一、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及其重要性

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是支撑共青团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吸引团员青年及发挥共青团组织潜能有着重要意义。共青团组织凝聚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的向心力;二是团员间的吸引力;三是对外部的吸引力。团组织的价值观是否能引领思潮,服务广大青年的理想追求,团组织是否对外部有较强的吸引力,是组织拥有较强凝聚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现状

1、团组织的向心力不强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方式更加自由化、多元化。团员青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这种信息海量、获得快速便捷的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给共青团主流价值观导向工作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在信息良莠不齐,多元文化交融冲突下,易于得来的特点使共青团员惰于思考,思想往往会受到影响,被舆论“带着走”。青年主导价值观严重缺失,也就不能高度认同团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进而严重影响团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2、团组织成员间吸引力不强

新媒体环境下,较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共青团员的交往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工作讨论,还是私下交流,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软件进行沟通。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快捷便利的沟通渠道及更广阔的交际领域。但是也造成了青年团员对新媒体软件的依赖。团组织成员间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大幅减少,影响了团员间人际关系,成员与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淡薄,有时甚至自私自利。团员间吸引力减弱使团组织凝聚力与号召力受到严重影响。

3、团组织对外部成员吸引力不强

相对于内容丰富、形式开放的新媒体来说,共青团活动内容相对严肃单调、组织形式相对单一严谨,缺乏同学的兴趣元素,对团组织外部成员缺乏吸引力。新媒体利用一些共同兴趣和目标聚合起来的组织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追捧,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学生无动力无兴趣参加,导致青年群体对共青团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下降。团组织对外部成员吸引力下降严重影响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服务青年,为党组织扩大青年群体基础的目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的途径——微团课

1、微团课的概念

微团课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载体,将党的方针政策、团的理想信念等宏大理论内容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与新闻等小事例进行教育宣传,配合论坛、社区、图片、视频等多种互动渠道,主动适应青年团员群体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新型团课教育模式。

2、微团课的特点

微团课,“微”式传播,掌上“授课”。微团课突破了过去以往团课时间、空间的局限,使团课更加日常化、持续化。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软件客户端进行上课、讲座、答题等,也能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开展网络直播,并以论坛、社区、 投票等方式吸引团员青年广泛参与团课教育活动。

“微”课入心,内容实际。“微团课”的主要内容都是贴近当今时代青年的主旋律,将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融于大学生喜闻乐见、迎合时代潮流的内容,以日常叙事的形式叙述思想信念。同时提供心理培训、生活服务、学习方法等对青年有益的内容。这种“菜单”式团课按照“学生缺什么,补什么;点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将“长篇大论灌输式”内容变为“短小精悍互动式”,不但加强了思想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培养了青年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微”力凝聚,团结团学骨干。新媒体时代的“微团课”打破了传统“教”与“学”为主,师生角色分明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提问,答疑等沟通渠道,通过回帖、分享、转发、上传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各级团干、教育者、传播者、团组织内外青年群体在线上进行平等交流、互动,人人可当教育者,人人都是学生。大家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抽象的理论和宏观的政策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受教育者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

3、“微团课”对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作用

(1)“微”中见大,引领主流价值观,增强团组织号召力。微团课之“微”,可理解为微信、微博的使用,也可理解为将需要宣传的方针路线政策等大主题通过“微”平台转化为学生们身边“微故事”;将呆板的政治口号和标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流行话”;将团组织教育变成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话题。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小平台”占领思想教育阵地,掌握团员青年的导向权和话语权,用丰富先进的主流理论来引领大学生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内容加强对团组织文化、理想信念的感悟,提升对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度。

(2)“微”距离交流,凝聚感情纽带,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微团课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强。团员们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能通过回贴、转发、分享等方式与教育者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各级团干、青年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启发。通过“微距离”交流,团组织成员在素质素养、态度理念、价值观及其他心理因素上逐渐趋向相似性与一致性,成员之间彼此了解,能够建立一种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成员来说,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相互吸引力成为产生组织凝聚力的感情基础。

(3)“微”中见广,受众广泛,增强外界关注度。新媒体设备已经完全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范围扩大,传播的便利性也大大增强。“微团课”借助网络新媒体及掌上平台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课程网上直播,随时随地宣传党团理论知识,吸引广大学生能够以主体心态广泛参与互动,提升了团课教育的上课质量及实效性,同时这种广泛的参与度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及培养党员后备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微团课的实施是将教育对象由强调集体转向强调个体,教育方法由单向灌输转为多项交流,教育语言上由正式转向通俗,传播目标由“媒体支持”转向“公众支持”。这种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突出特点,表现了对大学生主体的尊重,弘扬了主旋律,凝聚了大学生的共同信念。可以说,微团课提供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的教育平台,既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是传统团课的有力辅助。

【参考文献】

[1] 马作宽,屈冠银.组织凝聚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王霞玉,邓听.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团员意识的新途径——微团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

[3] 贺丽,陈晨.“微党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优势与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4] 于扬.“微团课”——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

【作者简介】

徐 鹤(1988.2-)女,助教,沈阳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方法途径凝聚力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