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黎锦晖与《小朋友》杂志

2016-06-08 11:10云丽春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小朋友

【摘 要】 文章指出,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缔造者,他在《小朋友》中为孩子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始终贯彻着“美”和“爱”的主题,以“美”和“爱”的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

【关键词】 黎锦晖;儿童杂志;爱的教育

“小羊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不回来,谁也不能开呀”!这首曲调优美,歌词简单,朗朗上口的《小羊儿乖乖》,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反复传唱着,陪伴着无数孩子的成长,它还将被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传唱下去。那么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他就是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的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书香之家,兄弟八人,皆有造诣,后被称为“黎式八骏”。自小喜爱音乐,无论是家乡带有乡土气息的坊间音乐,还是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都可以让他听得如痴如醉。五四运动之前黎锦晖来到北京,京剧的典雅、昆曲的风韵以及天桥的民间说唱都对他后来的音乐和歌舞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投入新教育运动中,是儿童“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教育与音乐相遇,产生化学反应,幻化出一首首传唱不衰的经典儿歌、一幕幕萦绕脑际的精彩儿童歌舞剧,使黎锦晖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创始者、儿童歌舞剧之父。这一首首、一幕幕经典作品的载体就是《小朋友》杂志。

1922年4月6日中华书局创办了《小朋友》周刊杂志,主编是黎锦晖。黎锦晖任职4年,在1922年至1926年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共为《小朋友》杂志投稿400余篇,包括诗歌、笑话、小说、儿歌、歌舞剧等,其中儿童歌舞剧12篇。这一时期的办刊宗旨是“锻炼身体,增加智慧,陶冶感情,休养人格”。《小朋友》周刊在创刊之初就对受众人群进行了科学界定,中华书局在《申报》上刊登的创刊广告中明确指出:“这个《小朋友》,就是专供十岁左右的儿童看的。”[1]黎锦晖把《小朋友》受众人群定位为10 周岁左右的儿童,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综合各年龄段儿童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确定以小学中年级儿童为主要受众,同时照顾低幼儿童。

《小朋友》创办初期,设置了丰富的栏目,既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有活泼可爱的图画,既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又有寓意深刻的戏剧,既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又有脍炙人口的谜语。对于《小朋友》的编排,他们颇动了一番脑筋,除了精美的印刷之外,还做到期期都有封面故事,并且还配有精美的文字。从1924年第101期起,由于投稿人的踊跃,他们在目录上稍稍做了一点点的改变,连同投稿者的姓名也一并登上,使《小朋友》开始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从1924年第106期起,他们特意在每期的前头加上编辑室谈话一栏,可见他们是处处体贴小朋友的心志,照顾小朋友的兴趣。加上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印刷,《小朋友》迅速在少年儿童中赢得很高的知名度,并成为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办刊时间最长的儿童刊物。

在《小朋友》创刊十周年时,黎锦晖先生回忆了当初的创刊经过,说到创刊的动机,黎锦晖先生形象的把《小朋友》比喻为为小朋友们建造的一所乐园,可以让小朋友们在园内无忧无虑的玩耍,身体得到锻炼,智慧得到增加,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养成。并希望小朋友们可以长成健全的国民,为社会服务,替民族增光,认为对小朋友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2]《小朋友》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一首首儿歌还在不断被传唱,一篇篇故事还在持续被吟诵,一幅幅图画依然不落俗套,它的兴盛正是源于黎锦晖先生等刊物创办人的强烈使命感,源于其始终把小朋友放在第一位的办刊理念和先进的营销方式。

黎锦晖在《小朋友》创刊号上用儿童自述的口气,有别于其他成人刊物的创刊词、宣言或编者的话,用稚嫩的童言童语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期刊的内容,有歌曲、图画,也有故事、小说、谜语和剧本,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创刊号用稚气活泼的话语,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又让小朋友们感觉亲切,如同在母亲怀抱里,母亲对着自己在喃喃细语,多希望长久地依恋在母亲周围。黎锦晖希望能够通过文艺作品教育孩子们成为“勇敢、勤奋、聪明、快乐、公平的人”。他把《小朋友》当作阵地,在这里满怀热情地向孩子们宣传新文化、提倡教育救国、激励孩子们要富有勇敢之心,抵御侵略者于国门之外、教育孩子们抵制日货等等。他将一腔热血全部倾洒在孩子们的身上,在一篇《我是扇子又是火炉》中说到:“一到热天,小朋友们都放了假,我便忙起来了;一到了冷天,小朋友们都放了寒假,我又忙起来了,所以我是火炉,又是扇子。”[3]

《小朋友》杂志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以和谐统一为基调,把爱悄悄地送给小朋友,并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小朋友》曾经先后出版夏、秋、冬、春四期特刊,分别为1922年7月的夏季特刊《凉风》、1922年10月的秋季特刊《明月》、1923年1月的冬季特刊《白雪》和1926年5月的春季特刊《鲜花》。意在引导小朋友根据四时变化的不同,学会慢慢体察、感受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这四个特刊分别让孩子们去感受夏天的习习凉风、秋天的诗情画意、冬天的白雪皑皑、春天的万紫千红,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祖国河山的壮丽。

最令人惊奇的是《小朋友》封面的刊头题字,既不请书法家又不请知名人物来书写,而是采用读者征稿的方式,让名不见经传的小朋友来题写,每期一人,期期更新,并在每期目录中刊出题字小朋友的学校和姓名。如此书写虽然缺乏书法家的气度,但却有编辑的爱心在里面,极大的鼓舞了小朋友的信心,与小朋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刊头题字,比如第十四期刊头是由小朋友们做出各种动作组成“小朋友”三个字,第二百二十三期刊头是由水果和蔬菜组成“小朋友”三个字。从第十七期开始,《小朋友》上首次刊登爱读《小朋友》者的照片,此后每期刊登两三幅或五六幅,照片注明小朋友的姓名、年岁和籍贯,免费刊登并赠送铜版照片作为报酬,让小朋友尽量多的出现在刊物的版面上,表现自己的动人风采,让小朋友从心里感觉到这就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就是主角。这正体现了《小朋友》始终秉持的教育观点,即儿童教育应该体现在孩子自己的身上。此外,《小朋友》找寻各种机会,尝试不同方法,全面训练儿童的感官和身心,使他们的观察事物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多维想象的能力得到培养,让他们的道德和情感逐渐健康的生长、发育。从第一期开始,《小朋友》专门设置了“悬赏”版块,通过“有奖的智力测验”,奖励答题的小朋友,向优胜者赠阅儿童图书。“悬赏”版块内容丰富,有“数学测智”、“问题作答”、“看图作文”等,题目生动有趣,这不仅锻炼了儿童的观察力、反应力,而且有助于儿童手和脑配合,能使他们更加聪慧,更加灵活。

《小朋友》十分重视刊物的营销,它采用面对面,走出去赠阅的方式进行营销。刊物创办初期,通过向学校的小朋友免费赠阅,迅速获得一批忠实读者,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小朋友》创刊号共印制十万本,在出售之外,大部分被赠送给学校的小读者,这颇似“先服务,后付费”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小朋友》还采取直接有效的营销方式,请小朋友介绍《小朋友》,即:为刊物的小读者设置赠品,吸引小读者将杂志借给没有看过《小朋友》的小朋友,或者将杂志的内容介绍给没有看过的小朋友,被介绍的小朋友订阅杂志的,介绍的小朋友可以获得赠品。这种通过小读者的推荐扩大读者群,增加杂志销量的营销方式,与现在的提升NPS的方式异曲同工。[4]

《小朋友》杂志的成功,与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上的创作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歌舞剧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综合性、参与性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运用诗歌、音乐、舞蹈、布景等综合艺术手段,形象的表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从形式上保证儿童想看。多采用童话、神话题材演绎儿童自身生活,由儿童自身出演,从内容和参与度上保证了儿童爱看。儿童在排练、演出过程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提升了语言运用、肢体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自信心,有利于儿童的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坚持“爱的教育”的理念,一经推出,迅速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曾受邀在东南亚、日本等国家演出,部分还被拍成动画电影。黎锦晖认为儿童歌舞剧有五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学习国语的好方法;二是吸纳教材、促进儿童学习的好形式;三是训练儿童语言与仪态,培养儿童守秩序、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四是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处事才干;五是造成校园和谐境界,帮助社会教育。[5]黎锦晖曾说:“我们表演戏剧,不单是使人喜乐、使人感动,使自己愉快光荣,我们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使人类时时向上,一切文明时时进步”。[6]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弘扬正能量,一切向前看。鉴于此,他的作品大都通过对“爱”的描写,对“爱”的向往和歌颂,向青少年进行着美育、美德的教育。他通过巧妙的构思宣传着爱的主题,把种种爱的精神,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出来。有朋友间的友情、母子间的亲情,也有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伴随着对光明、自由、正义等现代文明的追求,引导小朋友们用博爱的胸襟对待世界和生活。

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描写了一个天真调皮的小男孩遇到一只正在学飞的小麻雀,趁着老麻雀去捕食,小麻雀很饥饿,出于好奇心把小麻雀诱骗到笼中,用青豆和虫儿喂食。开始小男孩儿觉得很好玩儿,但是当看到老麻雀焦急的寻找小麻雀,听着老麻雀一声急似一声的呼唤,看着老麻雀伤心欲绝、痛不欲生的样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想到自己如果不见了,母亲肯定也很伤心,自己如果被关在笼子里,应该也不会开心。小男孩心中顿生一种愧疚感,主动将小麻雀归还给老麻雀。老麻雀以为小男孩救了小麻雀,说“此恩要报答”。小男孩更加愧疚,说出实情,承认了错误。老麻雀说“仁爱心,诚实话,品格很可嘉”。[7]该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又教育小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改正,使孩子成为善良、诚实、勇敢的人。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世界。

《葡萄仙子》是黎锦晖的另一部经典之作,谱写了劳动者获得丰硕果实的赞歌,是继《麻雀与小孩》之后的又一部表现爱的歌舞剧。剧中的葡萄仙子既是葡萄本身,也是园丁的象征,保护葡萄安全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葡萄冬季苏醒、春季发芽、长叶、开花、夏季结果、秋季成熟的过程中,雪花仙子、雨点仙姑、太阳仙人、春风仙童、露珠仙母都来帮忙,守护葡萄成长,直至果实成熟。而喜鹊奶奶、甲虫先生、山羊小姐、兔子哥哥、白头翁爷爷出于自己的需要,向葡萄仙子索要枯枝、嫩芽、树叶、花和果实。葡萄仙子为了果实能够顺利成长,一一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与各位仙子一起想办法帮助他们,劝告他们一起保护葡萄。在葡萄成熟后,小朋友们向葡萄仙子要果子吃,仙子慷慨的答应了。在剧的结尾,孩子们和众神仙高唱:“在世间的万物,都是朋友!大家相爱,愿世间开遍爱的花!”[8]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该剧的主题,告诉小朋友美好事物的成就需要大家共同的关爱。

《三蝴蝶》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现在的儿童启蒙读物中还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三蝴蝶》讲述了红、黄、白三只小蝴蝶相亲相爱不分手的故事,它们和睦相处,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三只小蝴蝶正在玩耍,突然下起了雨。三只小蝴蝶先后飞到红、黄、白三朵花下,请求到花内躲雨。可是三朵花都只同意和自己颜色相同的小蝴蝶进去躲雨,三只小蝴蝶都不忍心让自己的伙伴独自淋雨,坚持和同伴一起对抗风雨。终于雨过天晴,三只蝴蝶一起战胜了风雨,三朵花也被它们感动,明白了自己的狭隘,在阳光下和三只蝴蝶一起玩耍。黎锦晖以“友爱”为主题,演绎了一曲“爱”的赞歌。这个故事启发小朋友们,真正的朋友既要能共享快乐,更要能共渡难关。

黎锦晖的作品处处体现着“爱的教育”的理念,他是“爱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践行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小朋友》杂志为舞台,为小朋友们营造了一座乐园,让小朋友们可以在园内感受真、善、美的滋润和陶冶,心智健康成长。《小朋友》杂志目前仍在刊行,黎锦晖的许多作品也流传至今,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依凭的正是始终不变的“爱”的主题。《小朋友》杂志和黎锦晖的作品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教育事业上的一座丰碑。

【注 释】

[1] 申报.1922-4-6.第三版.

[2] 黎锦晖著.小朋友创始时的经过[J].小朋友,482.

[3] 小朋友,1922.

[4] 即净推荐值,是一种计量某个客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个企业或服务可能性的指数.

[5][6] 孙继南著.见黎锦晖评传[M].41.59.

[7] 麻雀与小孩.

[8] 葡萄仙子.

【作者简介】

云丽春(1963.2-)女,北京市人,国家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小朋友
小朋友们都哭了(三)
小朋友们都哭了(二)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教育要行走在爱的脉络里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