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从文化符号、文化身份、价值文化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结构,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以文化符号为基础的。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族文明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基本结构
随着国际之间交流的加大,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击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一些原有的文化特征将会逐渐消失,并且在文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就个体文化的发展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要根据自身民族文化特点,做出抉择,将适应本民族文化的因素汲取过来,并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特质抛弃掉。这一动态发展对于个体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对不同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结构进行研究探析。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有其适合本民族文化的内容。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文化规则和行为规范,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单元。尽管民族文化存在有不同的地方,但据有关人世研究发现,文化之间也有其一致性。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内涵的界定,是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探讨的,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有要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些及时的调整。人们根据对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了解,可以对不同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并对文化进行调整倾斜。对文化主体的价值而言,就是把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质观念与客观表现有机统一起来,民族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在满足了基本文化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筛选达到文化的统一。民族文化认同可以说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其反应了个体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价值观和倾向性。
构建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在主观层面建立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从人们的心理角度看,建立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加人们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外化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会自觉的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坚决不让有损民族利益的事情发生。民族文化的实践性对主体的民族文化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体民族文化意识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加深巩固。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从客观讲,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的传播,是民族文化跟上时代步伐,符合时代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结构
据社会认知理论分析,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人们不可能完全地保留传统单一的文化模式,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冲击下,相互认可,逐渐达成文化共识,互相吸收,调整,形成了兼容形式的文化系统。通过主体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将文化认同结构具体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文化符号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在物质要素中包括服饰、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歌舞乐器等,非物质要素包括语言文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是一个民族进行文化传承、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各类民族符号元素是人们学习民族文化的基础,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及精神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2、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就是在社会关系领域,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归属倾向、自我认同,并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取向同群体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文化共识倾向和归属感,将群体文化间的核心文化要素与自身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分化与融合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文化的调整,最终确立了本民族文化的文化意识,为其成员文化意识做了基本准则,促进文化意识的一致性。民族意识在文化认同中居核心地位,其发展历程及内容形式将直接影响着成员民族文化意识。
3、价值文化
在自我精神意识里,价值文化的认同是当人们面对不同的文化的社会规则及文化价值时,对其的接受程度,和对文化事宜方面的看法与观点。文化是人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得来的,并通过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展开文化事宜,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与借鉴,促使文化的演进。宗教是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反应人的价值取向、行为规则及道德准则,了解民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是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群体的重要渠道,是分析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要素。
综上所述,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以文化符号为基础的。民族成员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身份认同,通过文化符号对本民族进行标识和自我界定,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引导着本民族的行为的走向,形成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及思想准则,这些规则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基础。同时民族价值观制约着文化符号和文化身份的改变,对文化符号具有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着文化身份的准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同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多元性等特点,从它们的地位上看,三者处在不同的结构地位,依次处于表层、内在、核心位置,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改变和文化需求的不同其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下,个体依据已有的文化意识进行文化心理及行为的调整,这需要我们对社会文化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人们需要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对实用性的文化可以进行融合重组。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类民族文化认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其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动态的文化行为模式,使文化自我意识与社会环境要求相一致,增强了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反思[J].阴山学刊,2009(01).
[2] 季中扬.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J].学术论坛, 2008(08).
[3] 赵世林,陈为智.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6).
【作者简介】
徐 芳(1969.12-)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