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解决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困惑解析

2016-06-08 10:25何媛李玲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困惑年龄段差异

何媛 李玲

【摘 要】 小学生“告状”是学校生活中常见现象,调研结果表明,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导致其“告状”行为也存在差异,各级教师在处理儿童告状行为时也存在一定困惑。本文针对小学教师在处理不同年龄段学生告状问题中遇到的困扰,分析并提出帮助教师科学解决告状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告状行为;年龄段;差异;困惑;策略

一、问题引入

儿童“告状”行为是指儿童自身或同伴遇到麻烦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以及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教师的权威力量,改变同伴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一种儿童社会化现象。

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用粗暴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告状问题,不允许学生告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惩罚学生,以及采用不公正的解决方式,使学生产生委屈和怨恨心理,是非观发生偏差,做出伤害他人的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教师在处理告状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也应当存在差异。针对学校各级教师处理学生告状问题的现状,本文做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方法供各位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

调查对象为咸阳市五所小学1-6年级班主任,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分别抽取5名班主任,每个学校30人,共计150名教师。并将这些教师按其所任教年级分类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小学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段。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作为主要手段施测于教师,获得各年级教师在处理儿童告状问题时的情绪态度及方式方法。

(1)问卷编制。该问卷是根据各级教师处理儿童告状问题的特点及有关资料编制的。涉及教师在处理儿童告状问题的情绪把控,解决频率,解决方式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等问题。

(2)结果统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详细记录问卷中17道题目各选项被选次数。

(3)数据处理。在收回的问卷中,将各阶段调查对象中每题被选次数除以收回的本阶段调查对象问卷分数,得到该题目各选项被选次数的百分比。

三、研究结果

教师处理不同年龄段儿童“告状”行为的调查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1)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教师对于学生告状问题的重视程度随之上升。(2)应对学生告状的心态逐渐向较为积极的方向转变。(3)解决方式更加趋于理性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但教师们在解决告状问题时也遇到诸多困惑,其中困惑最多的有解决告状时机的选择,解决告状频率的把握以及解决告状时情绪的掌控。接下来笔者将针对教师们处理告状问题时遇到的困惑,提出应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告状的解决策略。

四、分析讨论

1、6-8岁儿童告状行为解决策略

6-8岁是儿童告状行为发生最频繁的时期,该年龄段的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差,过分依赖老师的权威,事事都要老师“定夺”,给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面对这一境况,教师千万不可怕麻烦而无视学生的告状行为,或者以冷漠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告状。但也并不是要求教师对每一桩告状都积极应对,可以采用批评的方法正面教育,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侧面感染,甚至对于特别爱告状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进行冷处理,总之最后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学会与同伴相处。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看到教师在处理告状问题时,对解决告状的频率,时机以及情绪的把控感到困惑。笔者的建议是:学生向老师告状,是出于对老师的依赖,教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态度上首先要悦纳学生的告状,耐心听完学生的陈述,千万不能用“又是你”、“就你爱告状”之类的话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其次是解决告状的频率的问题,6-8岁儿童告状十分频繁,教师当然不能每一桩都处理,对于那些情况较严重的,如违反班级纪律、伤害其他学生的,教师应当重视起来,积极应对,批评错误行为,安抚告状者的情绪,维护班级的公平。对于情况较轻的,比如有的学生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向老师告状,他们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并不用去处理这类告状,这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回答:“老师知道了,谢谢你提醒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眼里是有他们的。最后再说到处理告状问题的时机上,教师不必事事立马做出回应,首先对事态做出衡量,对那些情况紧急的,如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则应当马上解决,而对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报告,可以先放一放,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情景教学法解决或者在班会课上进行解决。总的来说,儿童告状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消失,因此处理低年级儿童的告状问题不单单是解决告状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的能力,养成宽容,友爱的品质。

2、8-10岁儿童告状行为解决策略

8-10岁的儿童已经开始逐渐摆脱教师的权威中心,告状的频率逐渐减少。

从表中数据看,教师们的困惑主要在于解决告状的时机,方式以及效果的把握。对于时机的选择,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及时处理还是推后处理,这需要教师在衡量事态严重性后再做定夺,如果学生陈述的问题很紧急,建议教师及时解决,如果问题并不严重,而隐藏在告状问题背后学生的品德缺陷更为严重的话,教师可以不必立马做出回应,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儿童告状大部分是很随意的,无心的,可能前一分钟告状后一分钟就已经忘记了,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关注隐藏在告状事件背后儿童性格上的缺点,教师解决告状问题的主要目的转移在了对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上,而我们知道良好品德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甚至要联合家长,因此时机的选择也就相对广泛起来,它们渗透于整个教学生活中。

在处理告状问题的方式上,可以由教师解决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解决。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告状问题,教师也不必亲力亲为,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尤其是培养和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既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又减轻了工作压力。其次在效果把握上,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解决学生所陈述的问题上,更应该看到告状背后的教育契机,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10-12岁儿童告状行为解决策略

10-12岁儿童由于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告状现象已经大大降低,教师们已经不用为无暇解决学生的告状问题而苦恼,大部分儿童都能自行解决。他们向老师告状很可能是情况较为严重了,教师应当重视起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处理该年龄段学生告状也遇到了困惑,最多的是解决告状的时机,方式以及效果的困扰。由于情况的严重性,本文建议教师采用主动介入的方式,解决时机的选择也应当是及时解决,避免学生因为老师的忽视怠慢产生怨恨。效果上应力求公平,保证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五、结语

告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小学阶段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看到儿童告状行为背后的教育契机,抓住机会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应对告状问题的总体策略应当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盛,王兴发.小学生课堂告状类型分析及解决策略[J].体育教育,2012(56)111-112.

[2] 徐玲玉,我的孩子我了解[J].小学科学,2013(10)164.

[3] 刑少颖,贾燕.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01)77-79.

[4] 袁丽娟.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4)9.

[5] 袁文娟.小学生告状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J].班主任,2009(01)13-14.

[6] 章乐.试论小学生“告状”中的教育契机[J].2009(6)54-55.

【作者简介】

何 媛(1994-)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

猜你喜欢
困惑年龄段差异
相似与差异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珍惜现在的年龄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