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才良
摘要:本文的研究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出发,通过对在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生、教师和会计类相关企业的调研,尤其是经过若干年的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结合会计教育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和研究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优秀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会专业 人才培养
结合财政部关于《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阐述以及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性,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向社会供应会计人才的同时,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脱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培养会计人才必须事先设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辅之以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估方式,确保受教育的学生按照预设的路径,完成会计教育的总过程。可见,清晰、准确、科学的培养目标是关键。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高级会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本文中“优秀会计人才”培养是指按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的目标和要求,以国际职业会计人才的能力标准为指导,能够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会计人才。具体来讲,就是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考取初级会计师资格,从业若干年后相应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并拥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以适应国际交流和合作。人才培养的使用规格是具体的会计业务岗位,除符合基础知识结构的要求外,还应该考虑如何保证人才工作所需的技能、素质、自学能力以及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针对毕业生的平均毕业水平而言的。由于单个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导致部分毕业生毕业水平低于高校培养目标。因此,为提升毕业生的毕业水平,有必要提高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优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此而设定的。不论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还是为了改善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办学效果,提高整体竞争力,都需要注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优秀能力培养。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缺陷。通过对比部分高职院校和国内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大纲,发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本科培养大纲设置的,而且仅仅是对本科院校的培养大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瘦身”(见表1),取消部分专业选修课或者减少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分)。采用和参照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但是,本科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有较大差异的,需要区别对待。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失去了办学特色。
部分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教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篇幅的内容重复。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评价体系落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考评,主要依靠学生的日常作业、期中、期末测验,而且试卷中的内容基本上由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等题型构成,并由任课教师出卷。由这三者构成一个指标体系,采用百分制或者五级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有其科学性和适用性,但是,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访问,发现学生对此类评价方式存在很大意见,认为由此构成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另外,试卷中的相关问题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基本上很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考试内容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方式单一,没有体现系统性的多渠道培养方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培养要进行多种模式的探索,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对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和实验,还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目前,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过度依赖高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水平和市场期望的水平之间没有差距。
(四)毕业后续学习指导的缺失。根据某高校委托麦克斯公司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较差,其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与母校脱离联系,无法获得所学专业的最新动态,母校也没有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后续的教育指导。虽然大学生毕业后离开校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告解除,但是,毕业生对母校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期望得到后续的教育方面的指导,指导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进一步深造和职称上的教育支持。
三、会计优秀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一)以实践为导向,提升教学效果。会计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形成,需要充分组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校友甚至当地政府的力量,形成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平台。仅仅依靠单一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的。而盲目挂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没有深入寻找双方的合作交点,这样的实践基地也是无效的。会计专业教师,必须了解实践,有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支持力。可以通过本土企业案例的收集、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教师下企业锻炼、担任企业顾问、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途径来实现。
(二)以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以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新生为例,大学新生来校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训导。通过对专业内容的解释和宣导,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会计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然后,通过对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确立自己未来的远期愿景。这一份远期愿景是指导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重要激励手段。高职院校优秀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高于高职高专的一般要求。
(三)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是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在完成大学校园的硬件建设后,很快转入软件建设的轨道,依托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见图1),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内涵建设。
(四)以前向衔接和后续指导为导向,完成会计专业教育的无缝衔接。经过统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大约45%的生源来自中职学校。这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有相应的会计学知识的教育经历。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的教育衔接是有较大区别的。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行分类教学法,充分比较和认识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之间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经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走访调研,发现中职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成绩明显要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而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普高生源的学生。解决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最佳的解决途径就是分类教学法。
毕业后续教育的实施,也是完善培养高职优秀会计人才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基本具备了适应相应社会工作岗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脱离了专门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专业发展之路就没有了指引。这是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优秀会计人才培养的缺失部分。因此,依靠现有的通讯技术和手段,建立专业指导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显得非常必要。这个沟通平台是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5—10年发展的重要中介,通过这个中介的有效运作,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拥有了获取会计专业前沿知识和个人职称晋升指导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级和中级人才的培养上,在多层次的会计人才梯队中,努力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职业道德水平高、会计业务精熟、相关技能综合和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高职学生的中长期目标,就是实现中级会计水平。财政部对会计人才结构规划(2010—2020)提出,到2020年,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的比例应达到10:40:50。相对应地,高职会计人才应该占据中游位置。S
参考文献:
[1]张新民,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8).
[2]陈蔚.高校本科教学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浙江教育财会,2012,(126).
[3]孙静.高校专项经费管理浅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3).
[4]高凯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实践课程重组与集成[J].商业会计,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