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踢猫效应:一个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不好,回去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受了斥责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一脚。
踢猫效应本质上讲的是负面情绪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口。特别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这种情绪的转移就更为隐蔽。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孩子做事不随父母心意时,自己总是控制不住地对孩子发脾气;当怒火退却后,又会后悔不已。他们或许明白孩子的错误不至于让自己发这么大的火,不应该把情绪转移,但却难以控制。这就需要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而所谓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在日常生活中用平等的态度来交流和沟通。长期在这种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下,父母无形中就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约束,没有了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即使有负面的情绪也不会轻易转嫁给孩子。
在平时,父母遇到挫折或产生负面情绪时,也需要注意及时排解,不要在内心积压。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不排解出去,很容易宣泄到家庭成员身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学会“内观”,也就是体察自己的内心和情绪。一旦觉得自己情绪不对,可以暂时把自己和孩子分开,等情绪正常之后,再教育孩子,这样就能避免因为自己教育不当,而对孩子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