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妈妈
乘公交车外出,遇到一对母子。孩子看起来两岁左右,举起小手跟妈妈说:“看,蜘蛛!”
我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
两个车窗之间,固定着一个用于紧急情况时砸破车窗的小锤子,旁边贴了一幅标有玻璃裂纹的图片。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被孩子这么一说,我觉得还真像个大蜘蛛。
“蜘蛛?那怎么是蜘蛛!你看,中间那个黑的代表小锤子,旁边几条线代表玻璃被砸破的裂纹——傻孩子,那不是什么蜘蛛!”
虽然妈妈的声音非常温柔,讲解也很耐心,可是不知为何,她无比正确的解释,却突然让我无比乏味。
我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作者问五岁的小侄子知不知道月食是什么。结果小侄子口若悬河地解释了一通关于月食的科学原理,把作者惊得目瞪口呆。要知道他原本是想给侄子讲讲天狗吃月亮的故事的。
自己童年听过的美好传说,在如今这个五岁孩子面前已完全派不上用场。这让他深感失落。他失落的倒不是自己炫技不成,而是可能会发生更糟糕的事——
孩子的脑袋过早地被各种所谓科学、正确的知识填塞挤压,留给幻想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世界在他们眼里也会越来越不生动。
现实中,大人们总是不停地把孩子们往前赶,用知识快速将他们武装起来,以免输在起跑线上;被认为能启蒙、能益智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成为不少父母最早买给孩子的书。但我对待儿子,从来不这样。在我看来,儿子越是幼稚的问题越是可爱;用反科学、反智的方式去回答,恰好能让我们三棱镜似禁锢的思维散放出七彩的想象力——
比如他问,月亮上黑黑的地方是什么,我就说,是玉兔坐在树下凉快呢;
比如他问,为什么倒水会有咕嘟咕嘟的声音,我就说,因为你要喝水,水很高兴,所以唱起了歌;
比如他问,为什么会有地震,我就说,那是土地爷睡久了腰酸腿疼,想翻个身……
可能你们会觉得我是在忽悠孩子,但我知道我没有。我只是尽可能想为他们多打开一道门、一扇窗——正确的答案他们迟早会知道,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摸索,时间尚早,天色正好,何不让他们在童话般明媚的年纪里,想一些天马行空的明媚事?
幼稚就幼稚吧。幼稚的人,世界不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