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娟
新手爸妈隔一阵子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绝望、迷茫、无助,觉得已经完全没办法当个好爹娘了,想辞去父母这个职业一万次。
在这些时刻,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有色眼镜在起作用。
你戴过眼镜么?
OK,视力超好的你,既不近视,也不老花。
你戴过墨镜么?
OK,你从来不赶时髦不装酷,以上统统没戴过。
但我知道,有一种眼镜,我们每个人都戴着,它极为隐蔽,又如此普遍,普遍到在我接触到的亲子关系咨询里,“常见得不要不要的”。
那就是“有色眼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分为ABC三步:A是当下的事件;B是我们内在的信念和规则,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有色眼镜”;C是我们的感受和行动。
让我们通过两个场景直观地理解一下“有色眼镜”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场景一:
大明玩了一身泥回来,如果大明妈过往曾经的经历使她建构了这样一个信念和规则——孩子很脏是没教养的,那么,她很可能会猛训一阵大明。
场景二:
小明玩了一身泥回来,如果小明妈过往曾经的经历使她建构的信念和规则是——孩子爱玩爱跳生机勃勃,那么,她可能会非常幸福地看着小明红扑扑的脸蛋。
怎么样,内在信念和规则够威够力吧?两个娃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
在亲子互动中,父母亲往往倾向于把孩子的行为当成唯一的原因:“我家娃太拖拉了”“碰上这么粗心的孩子,不发火都不行啊”,直接从A跑到C,并不知道,其实是自己戴上的“有色眼镜”在发挥作用。
自从身心灵学说开始流行以后,很多人都喜欢说“活在当下”,如果爸爸妈妈能时刻“活在当下”,那是多么好哇——不谈过去你给我的印象,只看当下孩子的表现,这就是不戴眼镜的状态。
可惜,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我们还承担着教育的责任,不联系过去一个个脚步,如何指引你迈向未来呢?
不能不戴,戴上又担心影响亲子关系,这可怎么办?看到这里,读者们开始焦虑了。
我倒是有些切实的建议。
承认“有色眼镜”的存在。这种认知,本身会让我们内在有了宽松的余地: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让你心塞、抓狂、愤怒、想打人,而是我们经过自己“有色眼镜”的解读后,才变得心塞、抓狂、愤怒、想打人。
这也特别有助于我们陷入到育儿困境时进行“一念之转”: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新手爸妈隔一阵子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绝望、迷茫、无助,觉得已经完全没办法当个好爹娘了,想辞去父母这个职业一万次……在这些时刻,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有色眼镜在起作用。
调校“眼镜”的失真度。我们认为自己越了解孩子,对他们行为解读得越迅速,刚举手就知道他想打小鸟,刚蹲下就知道他要捉蚂蚁,就说明我们的“有色眼镜”越根深蒂固,越变形,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
在那些心惊肉跳的虐娃新闻里,比如因为考试不好,暴怒之下,就把孩子给打伤了的父母,往往就是因为被“有色眼镜”扰乱了理智。孩子身上发生的事+超深度超失真眼镜=疯狂的行为+完全买不来的“后悔药”。
学习与“有色眼镜”和平共处。使用“我信息”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有色眼镜”对亲子关系的负性影响。“我信息”包含了:你眼中的当下孩子的行为+我的感受和想法+对我的实际影响。比如,当孩子一刻不停地吵吵嚷嚷时,比起用更大的声量训斥他闭嘴,不如用“我信息”的方式说:“当你大声聊天时,我感觉到烦燥,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听录音时总是走神,能不能帮妈妈平静一下?”
反思我们的个人成长经历。越是失真的眼镜,越是代表着我们自身过往的心理伤痕。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容易陷入亲子关系的负面情绪时:比如和孩子在一起时特别容易担心,特别容易愤怒,控制不住地打骂孩子,亲子冲突频繁,或者关系特别疏离,等等,可以先反思一下,是什么样的经历使我们容易陷入情绪里?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高大上的名词——自我成长。
总之,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处在当下的亲子关系中,不仅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加真实、温暖、有弹性的亲子关系,也是漫漫人生路上,爸爸妈妈们自己成长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