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涛
【摘 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面向其它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广泛。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道德观;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
【Abstrac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but also for other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ive course,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na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s. Th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actice, expounds the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this course,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tudents of knowledge, so as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thics;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Teaching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1]。是一门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交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边缘学科,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下一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很多高校也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涉及面广。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研究领域庞杂,包含很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复杂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防止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在教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1 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的本质来源,又承受着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而人类活动正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生硬地传授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自身生活入手,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对自然环境之外,还包括对社会和经济的效应。因此,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同时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作为人类影响环境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其数量和质量问题,既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发展次序和经济发展模式,又涉及社会价值观和公共意识,已然超出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范畴。计生、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涵盖法律、经济、金融、社会等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道德、伦理和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以唯物主义的辩证哲学观为基础提纲挈领地讲述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整体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类专业文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3%,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意识、道德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理念[2]。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既要重视教育观念改变的先导作用,也要重视方法改革的载体作用[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答,产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固废处理方法及工艺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固废进行分类,并针对其中一类或多类固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教师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阐释,说明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高效地获取新知识。
由于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环保在社会各领域的高关注度,媒体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了很多合适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对这些多媒体材料进行选择性的运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官认识和行为认识的有效统一。例如在讲授温室效应问题时,可以通过播放《未来水世界》、《后天》等电影片段直观地描述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地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和危害;在讲述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时,可以借鉴《野性亚马孙》、《非洲》等纪录片带来的视觉效应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也要适量,在时间上要有选择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4]。
3 改革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比较多,有钱易、唐孝炎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周国强、张青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曲向荣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陈凤臻、于显双编写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根据本校学科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加以甄别。
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当下世界性和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该是主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传统能源枯竭等。当然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新出现或者即将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有益地穿插到授课的各主要章节中。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校,能源及其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在授课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会适当提高。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适当普及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这不仅仅因为环境科学本身就涉及到地理学,更缘于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在地球各区域的分布及其环境特点有关联,这其中包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例如在讲授土地荒漠化时,首先应该对世界范围和中国地域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没有印象,那么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这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虽然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非常详细,但对于熟悉地理常识的学生来说,在感知淡水资源的分布、森林植被分布特征等知识点时会更加直观,学习会更加轻松。
4 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保护是手段,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将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觉保护并提高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到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自己和身边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良好习惯,努力改善生活小环境,进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分类回收等有益于环境、有益于社会的各项工作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开展。具体地说,在大气环境部分,可以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内容[5],增补SO2治理系统测试的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除尘设备,掌握四大除尘器的构造原理、设计规格、运行参数,比较不同类型除尘装置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水体污染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理论课中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污水处理方法,现场讲解各种通用或专用设备特点及操作规范、各级污水净化工艺及污水指标的测定方法;或者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沼泽或人工湿地[6],介绍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加深学生对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污水高效净化作用的理解,更高效、更完整的讲述水处理的相关技术知识。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纯粹的理论课,也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课,还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与专业设置、专业特点乃至就业方向相适应的教材,并多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避免一味实行简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应该采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或者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参考文献】
[1]杨永琼,胡丰青,梅再美.《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广东化工,2015, 42(16):269-270.
[2]易秀,谢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07-108.
[3]张媛媛,宋艳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5,17(5):115-117.
[4]韩耀霞,江滔,唐琼,等.“卓越计划”中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7):11243-11244.
[5]黄懿梅,周莉娜,刘婷,等.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66-168.
[6]罗斯,雷鸣,彭亮,等.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89-190.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