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国
摘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1998-2014年期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597篇文献计量分析表明: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它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质量及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其研究演进趋势可以概括为理论初兴、阶段性总结与反思、分类型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兴起及关注培养质量和保障机制建设五个阶段。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热点;研究演进;知识图谱
专业学位是与特定职业需求相联系,以培养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自1990年设置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经过近25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学位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专业学位教育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其理论研究水平高低对指导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起着重要作用。有鉴于此,笔者拟运用近年兴起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CiteSpace,对1998年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其演进脉络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专业学位”为字段对数据库1998-2014年刊载的论文进行检索,筛选出597篇(检索日期为2015年10月7日,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研究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597篇文献类型有论文、综述、评论、报告及其它。经过仔细检验,文章关键词、作者、机构、参考文献的基本要素均没有缺失,因此可以全部保留,作为研究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从知识图谱方法,从关键词共现、主要文献被引等维度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热点和演进。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如下:采用陈超美等人设计开发的 CiteSpaceⅢ自动的转换工具,将从CSSCI数据库中下载的597篇文献进行格式转换后导入其中。笔者把时区跨度 ( Time Slicing) 设置为1998 —2014,单个时间分区( #Years PerSlice) 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被引文章(Cited Reference)、被引作者(Cited Author)、被引期刊(Cited Journal)等6种类型,阈值(Top N Per Slice)选择每年前30个高频词,然后依次运行程序,得到相应的知识图谱。CiteSpaceⅢ除了可以生成直观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外,其后台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也为研究者用传统的文献计量法分析数据提供便捷。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基础数据分析
1.文章发表规律分析。文章历年的刊载的增减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受到学界关注程度的变化。CSSCI数据库历年关于专业学位教育文章刊载情况,见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10年之前,学界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不温不火,总体趋势呈波浪型,每年都没有超过30篇。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对其关注突然升温,达到了52篇,此后,每年发文都在70篇以上,其峰值出现在2012年,达到87篇。这显示学界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期,近几年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2.作者及其影响力分析。随着专业学位教育受关注程度的扩大,对其展开研究的作者也日益增多,从文章作者来看,597篇文章里除去署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各领域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外,共有作者518名。根据国际通行的核心作者普赖斯(Price)计算公式:N=0.749xnmax,该定律表示了某一研究领域核心作者与全体作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其中N表示核心作者需发文的数量,nmax表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1]从发文量来看(见表1),邓光平、张乐平、杨启亮三位学者以7篇文章排在首位,因此将7代入公式,可以得出N=1.98≈2。据此,数据显示发文在两篇以上的核心作者为124人,占所有作者的24%,从这个比例来看,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作者群体比较分散。另外,经过对CitespaceⅢ后台数据的分析,被引频次≥8的作者(见表2),显示黄宝印、邓光平、别敦荣等学者的论文被引频次较高,而杨启亮、顾明远等学者的中心性较高,他们的文章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有关专业学位教育的通知,对其研究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3.发文期刊及其影响力分析。从文章发表量上来分析,主要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等研究生教育专门期刊所发表。具体来看,刊发量在4篇以上的期刊有18种,占了文章总数的83.75%,见表3。大部分期刊为高教类综合刊物,也有少量专门期刊,比如《中国翻译》、《图书馆情报知识》、《中国行政管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数据显示期刊发文的集中度较高。通过对CitespaceⅢ被引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我们也发现《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等节点也较大,这说明这些期刊载文量虽然不高,但其文章质量较高,因而被引频次较高。另外,中国教育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机构所发表的文章或著作,被引频次也较高。由此可见,除期刊外,许多专著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核心平台,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二)研究热点及其演进
1.研究热点
文章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是学者学术思想和理念的高度浓缩。因此,对高频率的关键词展开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窥见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脉络。通过运行CitespaceⅢ软件,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形成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圆圈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多,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各圆圈之间的连线越粗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及其联系,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某一时期内,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具体来看,剥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与之意义相近的统摄性较高的关键词外,近年来,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热点主要有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及各领域专业学位教育的相关研究(其中尤以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为多)等方面。endprint
通过对CitespaceⅢ软件后台数据统计,1998-2014年间,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出现20次及以上频率的关键词有9个,出现10次及以上的有24个,出现频率在6次及以上的有44个,见表4。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的频率与中心性没有存在很严格的正相关。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的历年变化图来看,我们发现“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质量”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关键词,在频次上趋强,正成为当下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见图3、4、5、6。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展到一定阶段后,有些专业或高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其培养质量和课程设置等环节也比以往更为关注,因而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同时,随着国家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些学者的视野。
2.研究热点的演进和趋势
通过对关键词知识图谱时区化视图调整后,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演进的年代变化,见图7。同时,结合分析历年被引频次较高的论著内容(见表5),笔者认为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理论探讨初兴(1998-2002年)
在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初期,研究的重点在于介绍和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意义。比如,王沛民的《研究和开发“专业学位”刍议》一文中,认为设置专业学位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应唤起高教研究者对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重视,专业学位研究不应长期被冷落。[2]邹碧金的《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对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3]周远清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周其凤的《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人充分肯定了我国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果,并对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发展规律和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4]另外,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英国人波恩的《英国专业博士教育》引起了较多的关注,文中波恩介绍了英国专业博士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从入学要求、学习特点、研究类型等方面列举了英国专业学位教育的20个特征。[5]赵炬明的《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对美国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学位之争进行了介绍,认为这种双轨制既有利于学术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实践者。[6]这些文章加深了我国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发展。
(2)专业学位教育阶段性反思和总结(2005-2009年)
2005年以后,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开始转向阶段性的总结、反思以及对其本质的探讨,而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刘国瑜的《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认为职业性、学术性、研究性是其三大基本特征。[7]翟亚军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从基本属性、层次定位、职业资格衔接等八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8]黄宝印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自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的总体情况,分析了专业学位的特点、设置、培养和管理的经验得失,指明了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9]黄和翟的文章对专业学位教育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引次数分别达到22和15,为后继研究奠定了较强的理论基础。
(3)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分类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类型设置日趋增多,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也开始相应的细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的研究尤为众多,这三个专业领域的文献占了文献样本的1/4强,充分说明这三个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最广,社会需求和影响力最大。重要的文章有顾明远的《EDM教育: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举措》,杨启亮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解释》,张海英等的《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刁承湘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文军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等。这一阶段,学者们对自己熟悉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诸如课程教学、学位论文、专业实践等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对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4)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兴起(2010年至今)
2009年,国家允许应届本科生报考专业学位硕士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成了研究热词。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生源与以往在职考生有较大的区别,再加上急速扩招,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孔国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调适论析》,认为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同度较低,再加上培养制度上的不清晰不明朗,让学生产生不满的“相对剥夺感”。[10]李海生等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大、结构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11]施亚玲等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与校内导师责任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12]邵光华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指出专业实践存在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时间难以保障,实践效果欠佳等状况,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整体的设计。[13]总之,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多高校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5)关注培养质量及其保障机制的研究(2007年至今)
200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开始关注提高培养质量方面,对其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吴启迪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提出通过制定质量标准、发挥评估手段,来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14]别敦荣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首次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进行了阐述,认为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体制、审核机制和专家指导的质量保障体系,但还很不健全,未来发展需要引入政府和社会监控机制,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互衔接。[15]有学者介绍了美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如,王莉华的《多元化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机制》和邓光平的《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策略探析》,对美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即办学资格认证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制度进行系统的介绍。[16]这些文章对构建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endprint
以上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热点演进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几个阶段的研究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另外,本研究仅以CSSCI库为研究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主流思想和趋势的勾勒。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还存在缺少从本土实践经验中提炼理论,缺失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不足,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俊芳,姜 帆.我国大学制度研究热点、趋势及理论基础的知识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9):16-25.
[2]王沛民.研究和开发“专业”学位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9(2):43-46.
[3]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4]周其凤.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
[5]Tom Bourner,Rachel Bowden & Stuart Laing.Professional Doctorates in England [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1):65-83.
[6]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13-22.
[7]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32.
[8]翟亚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8-22.
[9]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1-6.
[10]孔国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调适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1):105-109.
[11]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12]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肖远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13]邵光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87-91,47.
[14]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3-6.
[15]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16]王莉.多元化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73-76.
(责任编辑陈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