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聪+赵玲
[摘要]柴达木地区的资源相对丰富,面积辽阔,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缺乏,气候条件差,大部分属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能够供人类生存的地方极少。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出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应该是在25.8万人左右,这表明柴达木地区的供需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的承载能力。
[关键词]生态约束;适度人口容量;生态足迹
1引言
柴达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设的重任。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又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该区面积达24万多平方千米,区内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2014年年底人口50.54万人,密度不高。柴达木地区是典型的高原性气候,以风沙大、温度低、含氧量低和降水量少为主要特点,因此极度不适应人类生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足迹柴达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如火如荼,资源开发在促进本地国民经济发展、为祖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供给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研究该区生态约束条件下的适度人口容量,可测定该区经济发展带给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对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思路,对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不仅有高原特色还兼具民族成分。
适度人口容量是指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应有的一个最有利和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符合这个数量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超过这个数量的就是“人口过剩”,低于这个数量的就是“人口不足”,这两种状态都不是区域人口的理想状态。适度人口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对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多局限于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扩展到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柴达木地区生态足迹和适度人口分析
2.1柴达木地区生态足迹计算
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建模,其方法包括EFL模型、多目标决策法、双向寻优法、适度人口规模辅助决策模型以及生态足迹法等。[1]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现有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城市系统资源消费与吸收废弃物所必需的土地面积(通过一定方式折算),也称为生物生产面积(本文称为生态足迹需求),用这个面积对比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本文称为生态足迹供给)来求取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生物生产面积的具体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在此省略(参见其他同类文献),该方法的优点是其测度指标更多地考虑现实世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一些以前只能定性考虑的指标考虑在内。
生态足迹计算的基本思路:第一,通过引用生产性的土地概念实现对各种资源统一规范的描述;第二,通过引入生产系数和等价因子进一步实现全国各地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简单、思路清晰的特点,使得生态足迹的分析应用范围于个人、家庭、城市、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些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的足迹进行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分析。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两类。柴达木地区属于高原城市,其消费结构和内陆城市有所不同,根据柴达木地区的具体情况,生物资源主要是农产品、畜牧产品、奶类和油料四类,由于生活习惯等因素,畜牧产品消费量较大;能源消费主要涉及如下几种:煤、焦炭、原油、电力、柴油、汽油、天然气等。通常情况,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的具体计算指标都是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2]本文亦使用该指标将柴达木地区的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类消费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煤炭、石油产品等能源消费量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以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根据柴达木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青海省2015年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数据,进行柴达木地区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计算。
柴达木地区2014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见表1,表中所选用的均衡因子是全球的统一标准,分别为: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是1.1;耕地和建筑用地是2.8;草地是0.5;水域是0.2,产量因子依旧选用2.04。
从以上结果可看到,化石燃料用地所占比例最高,约占93.9%,这说明柴达木地区的能源消费非常大,分析看来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和生活取暖对能源的利用量大;其次是可耕地,约占3.3%;再次是草地,约占1.9%,这与近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以及当地食品消费结构有关;建筑用地、水域、林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约占生态足迹的0.71%、0.1%和0.05%。
柴达木地区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10.02505hm2(全国约1.2 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5.82412hm2,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0.69889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为5.12523hm2(全国约0.8 hm2),人均生态足迹需求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供给的近2倍,生态赤字为4.89982hm2。相比而言,柴达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也远高于全国水平,柴达木地区的生态赤字远高于全国及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高原城市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态足迹供给低、需求高是理所应当的,但区域供养人口较多则导致了人均生态赤字较高。
2.2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
用区域生态足迹供给和生态足迹需求来衡量适度人口规模。通过对生态足迹相关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根据人口容量和生态足迹供需间的关系,得出基于生态足迹的人口容量计算模型:
N=[SX(]EC[]ef0+edr0[SX)]
N为人口容量,EC为区域生态承载力,ef0为人均生态足迹,edr0为均衡人均生态盈余。[3]2014年年末柴达木地区实际人口为50.54万人,根据生态足迹法计算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为26.09万人。与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类似,柴达木地区生态足迹需求是自身城市面积的近两倍,这说明,柴达木地区需要从内地以及附近区域输入更多的生态足迹才能维持现有的发展。当人口数量超过了适度人口容量,城市的生态资源将会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坏,城市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3结论
经过本文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出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应该是在25.8万人左右,而如今柴达木地区人口为50.54万人,这表明柴达木地区的供需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的承载能力。
(2)适度人口并非强调人口越少越好,恰当的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区域的发展,相反,人口不足或相对过剩又会约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柴达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人力资源,人口数量也应当保持在30万左右比较适宜。
(3)由于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性以及适度人口的动态性,对适度人口数量应保持批判与发展的态度,不应只注重数据,而不注重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赵玲.城镇化进程中青藏高原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分析[J].生态经济,2014(8):51-53
[2]Wackernagel M.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EB/OL].http://www.encoumal.ac.cr/rio/focus/report/English/footprint.html,1997.
[3]王丽晔.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人口容量计算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3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