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特检科(成都 610041)
谢 燕
彩色多普勒与超声造影对多房囊性肾癌及多房肾囊肿诊断价值研究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特检科(成都 610041)
谢燕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与超声造影对多房囊性肾癌及多房囊肾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多房状囊性肾癌及多房状肾囊肿的患者予以超声检查,同时对该组23例患者予以超声造影,应用ROC曲线对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分隔上的血流以及分隔的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内分隔个数≥5、3mm<厚度≤4mm以及条状血流诊断囊性肾癌的特异度分别为84%、95%、83%,曲线下面积显示均有较高诊断价值(Az分别为0.7632、0.8329、0.7872),多房肾囊肿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18.5±4.6s)较囊性肾癌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11.1±3.1s)长;多房肾囊肿分隔达峰时间为37.9±8.1s,多房囊性肾癌分隔达峰时间为21.6±3.9s;多房肾囊肿分隔开始消退时间为51.4±8.9s,囊性肾癌分隔开始消退时间为32.0±4.2s,以上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房肾囊性病灶内分隔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厚度的超声表现诊断多房囊性肾癌的特异度较高,ROC曲线诊断价值较高,分隔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利于鉴别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
主题词肾肿瘤/诊断囊肿/诊断超声检查,多勒,彩色血管造影术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占恶性肿瘤的2.0%~3.0%,发病年龄多超过40岁[1-2]。肾细胞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该病的症状出现晚,病死率高,因而早期诊断与准确分期与选取合适治疗方案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房囊性肾癌为细胞癌一种少见的亚型,占肾细胞癌的1%~2%[3],多房囊性肾癌的常见临床症状特异性不够显著,很容易误诊。多房囊性肾癌占位灶内的分隔对于辨别良恶性肿瘤意义重大,而通过分隔的个数有关超声造影表现判断良恶性肾癌的有关报道较为少见[4]。本组研究通过拟定ROC曲线以及超声造影表现等探讨彩色多普勒与超声造影诊断多房囊性肾癌以及多房肾囊肿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超声检查及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多房囊性肾癌以及多房囊性肾囊肿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5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44±4.6)岁。20例患者无显著临床症状,仅超声检查时发现肾脏肿块。10例腰部酸痛不适,5例上腹部不适。20例出现血尿。55例患者共56个病灶。病灶大小:最大10.9cm,最小1.1cm。全部病患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5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
2 检测仪器与检测方法采用GE Logic 7、Logic 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常规扫面患者双侧肾脏,病灶位置确认后判断其内部分隔。以囊壁与囊内分隔的交接点为基准对分隔个数进行判定:1条:出现两点或者其内分隔与囊壁无交点,而只与囊内分隔有交点;2条:四点分隔但分隔之间没有交叉;有交叉时依据该点的个数判断为2条或者3、4条,5条以及6条以上。分隔的厚度选择分隔较厚处进行测量;分隔内血流判断:将仪器调节至最佳显示状态,以多普勒增益无彩色闪烁伪像为准,判断分隔内血流,无血流:全部分隔上均无血流;点状血流:一条或者两条分隔;条状血流:两条以上分隔;血流丰富:多条分隔上出现点状或者条状血流。
超声造影:采取Acuson Sequia 512 型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超声造影,因本院引进该项技术较晚,纳入本组研究的早期患者30例未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其他25例患者给予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为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意大利Braaco公司生产),在使用之前,在造影剂中加入5ml生理盐水,完全混匀后以2.4ml/人次快速完成注射,随后再注入5ml生理盐水,在造影时即开启计时器,观察目标主病灶的灌注与回声强度变化;在完整记录主病灶时相图的后,观察与记录附近区域病灶的灌注情况,在造影状态下观察分隔的增强方式、开始增强时间、消退时间以及达峰时间,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仔细观察。
3观察项目统计分隔个数、厚度及血流表现时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横坐标为(1-特异度,)纵坐标为灵敏度,拟定ROC曲线。
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分隔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厚度比较本组55例患者(共56个病灶),其中多房肾囊肿患者23例(23个病灶),多房囊性肾癌患者32例(33个病灶),均通过手术病理确诊。病灶内可见分隔。分隔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厚度比较,见表1~3。病灶分隔内的个数、血流分布及厚度ROC曲线下面积显示,超声造影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z值分别为0.7709、0.8298、0.7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分隔数对比
表2 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厚度对比
表3 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血流分布
2病灶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消退时间以及达峰时间比较23个病灶术前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1个为多房肾囊肿,12个为囊性肾癌,多房肾囊肿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18.5±4.6s)较囊性肾癌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11.1±3.1s)长;多房肾囊肿分隔达峰时间为37.9±8.1s,多房囊性肾癌分隔达峰时间为21.6±3.9s;多房肾囊肿分隔开始消退时间为51.4±8.9s,囊性肾癌分隔开始消退时间为32.0±4.2s,以上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病灶内分隔增强时间、消退时间
注:与多房肾囊肿比较,△P<0.05
讨论
临床上多房囊性肾脏占位病变较为常见,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中均可见到,准确鉴别与诊断两者有较大难度,而囊内分隔常常成为诊治的关键,以往文献对病灶内分隔的厚度、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增强模式进行过相关报道,但结论不一[5-7]。Bosniak分级系统认为分隔个数≥4条,分隔厚度>1mm是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8]。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分隔厚度>1mm诊断为恶性的几率大[9]。许小云[10]等则认为分隔内厚度≥5mm恶性的可能性较大,而关于分隔个数的有关报道国内并不多见。本组研究通过拟定ROC曲线,分析病灶内分隔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厚度,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诊断多房囊性肾癌及多房肾囊肿的价值,且通过对分隔予以超声造影,探讨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之间的异同。
本组研究单独应用ROC曲线对分隔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厚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多房囊性肾脏占位性病变,虽然当囊内分隔个数为4.2mm<厚度≤3mm以及分隔出现点状血流时,可作为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最佳条件,然而其诊断的特异度与灵敏度较低,显示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多房囊性占位性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意义,但临床应用价值不高,因而还需结合其他超声表现对多房囊性占位性病变进行判断,比如囊肿边缘厚度以及囊内有无实性结节。而当囊内分隔个数≥5时,其视为恶性病变的特异度较大,即诊断为恶性肿瘤的准确度较高,这与Bosniak分级系统基本一致,良性患者分隔数目一般较少(通常≤5),而恶性病变患者病灶内分隔数目一般而言较多,一些恶性患者分隔数甚至超过10,且呈蜂窝形变化;当分隔的厚度介于3~4mm时,将其视为恶性病变的特异度较大;当分隔内产生条状血流时其诊断的特异度较高,良性患者一般没有血流或者仅产生点状血流,恶性患者通常会产生条状或者丰富血流,这与大多数恶性肿瘤能够产生血管因子,诱导新血管生成,继而引起肿瘤血供丰富有关。
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明显提高肿瘤内部血流信号的信噪比,确切显示病灶内的低速血流,此外还能够观察到微血管血流灌注的整个过程。超声成像及其造影技术能够明显使得血液回声信号增强,良好展现组织的灌流状况,有利于观察与熟悉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动态。有研究显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囊隔血供显示率,清晰显示病灶内分隔的血流灌注状况,可增加诊断囊性肾脏肿瘤的能力[11]。本组研究中23例患者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其中恶性12例,良性11例,病灶内全部分隔均增强,在病灶开始增强、开始消退以及达峰时间等方面,良恶性病变之间均可见显著差异,恶性病变者分隔的超声造影表现与肾脏实质增强、消退步调一致,而良性病变患者则是缓慢消退与增强,由于肾脏血液供应的血管只有肾动脉,因而肾实质肿瘤的时相、增强方式与肾实质增强非常类似,增强与消退步调基本一致[12]。本次研究中12个多房囊性肾癌患者病变区域内分隔的超声造影表现均与肾实质增强、消退步调一致,分隔个数较多的病患有显著的“蜂窝形分隔样增强”。这与有关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与本组研究的样本量偏小相关。
综上所述,多房肾囊肿与多房囊性肾癌内分隔个数≥5,3mm<厚度≤4mm及分隔上产生条状血流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特异度的指标,ROC曲线诊断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的价值较高,分隔的超声造影表现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军喜,贾志莹,曾红春,等.病灶内分隔的超声及造影表现对多房囊性肾癌及肾囊肿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4,(14):917-921.
[2] 刘波,张雪梅,邹荣莉,等.单侧多囊性发育不良肾1例超声特征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4):封3.
[3] 李多,张伟,焦晟,等.多房囊性肾癌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4):438-442.
[4] 王科峰,付东辉,杨福利,等.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1):144-147.
[5]王静,王峰,刘文亚,等.多房囊性肾癌与其他复杂肾囊性病变的比较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7):979-983.
[6] 夏威利,王立峰,魏晓艳,等.多房囊性肾癌的CT、MRI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1):1611-1614.
[7]丁建国,周建军,周康荣,等.多房囊性肾瘤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8):816-819.
[8]刘硕,孙光,刘晓强,等.多房性囊性肾癌八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8,29(4):232-234.
[9] 赵伟平,张志根,李新德,等.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其与von Hippel-Lindau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7):439-441.
[10] 许小云,杜联芳,邢晋放,等.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1):664-666.
[11] 张伟,李玉军,鲁青,等.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4,(11):723-727.
[12]徐勇.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5):445-448.
(收稿:2015-07-19)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