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海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以致用,学习兴趣才是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定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的科学原理,把学到的科学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真实想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时机;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专注度,务必要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自主、积极地投入科学教学中,养成自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培养小学生更高的科学素养。
一、教师要让学生从问题中感受科学
其实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科学,例如,在学习“玩具里的科学”时,教师在让学生体验过玩具的乐趣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的记忆和理解。一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科学是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了解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抓住教学时机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例如,我们身体中也存在很多科学原理,在科学课程中的“我们的身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眼鼻嘴等器官,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学生可以学习到手之所以灵活是因为它是由很多的关节组成的,睫毛能够抵挡风沙,学生在了解这些原理之后会非常的诧异,惊叹身体中的科学原理太有趣。
三、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更多的科学原理,例如,在学习“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时,学生学习到同体积冷空气比较轻会上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把暖气片装在墙面的底部,这都是比较接近生活的素材,学生立刻明白了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观察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这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离不开观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高学习兴趣,在观察一个科学原理前要明白为什么要观察,想要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才可以留给学生充分的观察空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放大的事物,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放大的物体的样子,还能看到很多细小的事物,学生在有趣的观察中体会到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乐趣,通过应用问题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
五、在科技制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科技制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把科学落实到实际的动手实践中来,让学生自己进行创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在制作中发现科学原理,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优秀的实验,要比头脑中的公式更加有价值,并且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实践性就非常强,要让学生在实验和制作中激发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发现万物生长的规律与现象,在实验中进行感悟。
六、教师要设定良好的教学情境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杠杆科学”一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小力士离支点远,但是却战胜了离支点近的大力士,这是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科学原理,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验中让学生多多动手,从实践中总结知识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黄常辉.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