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宁 李辉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和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度被国家高度重视,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更加为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将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 现状 措施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234-02
国内民办高校普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初具规模。可以说单从人数上讲已经接近一般省属重点高校人数。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办教学应用型大学,这就把2000年更名为大学的公办大学、民办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但是应用的那个阶段还是有所区别。“应用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有本质区别。学生主要不是去使用和修理机器,而是掌握设计原理,具备卓越的研发和改良能力。”①这些区别就导致了,民办高校就业问题凸显。
一、当下民办高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民办大学就业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就业特点
1.召开普适性的招聘会。其中文科类的居多,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这也和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关,多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太大的。这种招聘会针对性不强,来的招聘单位大多是一些规模较小、刚起步或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太大的企业,一般的招聘会随处可见。
2.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设置往往应教育部要求才开设,师资薄弱,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讲授,内容单一,课堂效果并不好,学生接受的少。
3.录取体制的原因。民办高校属于本科最后一个层次,录取分数偏低。学生质量偏低。
4.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于民办高校普遍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导致他们就业的时候眼高手低,工资给的太低的压根不考虑。二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对稳定性(单位开出的除外,主要指自己主动离职的)。娇生惯养导致条件艰苦的一律不考虑,即便硬着头皮接受了也坚持不下来,就业不久就失业的也很常见。三是隐性就业状态的存在,即已经就业,但关系没有转,协议没有签,但是确实已经就业,导致在向省级就业管理部门上报就业率时无从下手。
(二)民办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力物力投入不够。民办高校往往重视招生投入,而轻视就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外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有限,机会有限往往是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象征性地派一两名同志参加,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就是通知一下有这么个培训,参加培训费用自理。就业市场的开拓仅限于网络和用人单位主动来学校招聘,不能走出去主动推介自己的毕业生。
2.与往届毕业生联系不多。有的民办高校没有校友会,有的校友会情同虚设。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原因,有部分毕业生也许是考研了就业后就免于启齿本科的学校情况,尽量少地参加母校的活动。个别毕业生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民办高校与毕业生联系不多,没有主动联系他们。忽略了他们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
3.与各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不强,就业网没有结成。有的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有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和发布就业信息的部门。如果我们和他们有一个链接,共享他们的资源,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的一些就业信息。
4.就业工作往往是大四辅导员的工作。就业的事关系到国际民生,可以说是国家的大事。可是往往实施过程中就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甚至有的民办高校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核辅导员的重要依据。这就有失偏颇了,目前很多省份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专业就业率作为招生指标发放的重要依据,唯就业GDP。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就学生本身而言
1.个人诚信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把各种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很多人为了获得证书不折手段,通过替考、找第三方机构帮助等不法方式取得。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做假证,以此来敲开企业的大门,往往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不知道。
2.民办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随着教育部文件的26号文件下发鼓励独立学院专设民办高校不断涌现,与母体高校渐渐脱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师资结构不合理,年轻者居多。
3.求职方式、方法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缺乏实际找工作的经验,仅限于参加招聘会,上网浏览企业的招聘信息,不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用人要求及时修改简历,积极争取面试机会。
4.期望值过高,对自己和现实了解不够。很多毕业生的求职目标是去大城市闯一闯,纷纷涌进北上广,最次留在省会以上城市。
5.缺乏就业培训和实习实践经验。民办高校的毕业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待在家里过着宅男宅女的生活。
(二)民办高校的原因
1.国家大形势下,民办教育响应政策,接踵而至,纷至沓来。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沿用公办院校的甚至照搬照用改动不大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增加一些实用课程,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招聘单位的原因
1.用人单位都提高了门槛要求“名牌公办”,“民办”拒之门外“唯学校是瞻”。根本不给民办高校毕业生面试和试用的机会。个别紧缺专业除外。
2.用人误区认为低分低能。不认可民办教育能培养出本单位需要的人才。
3.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专业对口的企业分配不均。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不属于沿海城市,没有大的港口,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找到做外贸的企业的机会就相应地变少了。作为在本省招生较多的民办高校,很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更谈不上从事本专业就业了。
4.用人单位要求较高,但是对初入职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在家乡以外的城市生活。有很多企业试用期很长,薪酬很低。甚至有的企业既有实习期又有试用期,这样很多初入职的毕业生1年以后才能享受到正式员工应有的待遇,如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福利等。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民办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的结构,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各个层面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一)就学生个人而言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家长和长辈认为上了大学基本就进入了保险箱,混个文凭也就等同于能找到工作。与学校联系较少,对学生放松了要求,提供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其实大学仅仅是步入专业教育的开始,很多知识我们也仅仅是粗浅地了解,真正做到专业差距还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切实为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
2.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争取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这时就要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时光如何度过。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熟悉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做好就业的心理调适。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导致自我认同度高,有些自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过度自负转化为自卑,一时间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自我抗压和心理调试不及时容易导致失落、自卑、抑郁,产生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进行挫折教育,学会心理调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态。
(二)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
在专业的培养上,大胆创新,开设适应顺应企业需求的必备课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课程等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减少一些不是本专业必备的专业课,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选聘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应具备授课的能力、执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更贴合我们当下的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总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尖锐的工作,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创建良性的就业环境,共同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民办高校大学生必将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注释:
①光明日报2014年9月19日第六版科技新闻《应用大学如何办好》.
【参考文献】
[1]董文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2]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场域中的角色扮演[J].民办教育研究,2007.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