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思考

2016-06-06 08:58杜乐
现代交际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

杜乐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入到图书馆事业的视野中来,不少人相信图书馆只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科研场所和知识宝库,是教学的价值源泉,更是人文精神传播的“基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校图书馆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16-02

从20世纪末开始,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广泛普及,高校图书馆也在时代主旋律下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探索与研究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馆工作流程都实现了电脑录入,制作与使用图书条形码极大地方便了图书馆的工作,继而提高了服务效率。互联网参考咨询工作也为读者服务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动力。时代变迁,电脑、通讯设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快速普及到各个高校图书馆,应用于读者服务当中,馆员从繁琐的工作程序中脱身出来,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下,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就近地区的读者的借借还还,跨地区的读者群正在日益壮大,并可以享受到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服务。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单个图书馆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人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任何时间都利用互联网享受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具有广泛性,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到图书馆领域之后,除了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外,也深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现代引进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大部分都具备全世界检索电子文献的先进功能。读者只需输入检索关键词,检索结果就会自动显示出来。读者在网上就可以查询到所需文献所在的多个图书馆,然后利用网页链接查询到这一类文献在各个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快速查询到所需文献。读者还可以为图书馆的文献建设献言献策,例如,就采购新书可以给图书馆流通部留言或者就图书馆建设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预约与续借等服务也可以在各个图书馆的网站上进行操作,极大地便利了读者,也减轻了馆员的工作负担。各大图书馆网站都会开展网上咨询或是利用微信等新兴交流平台来提高图书馆服务。所以说,现代技术影响下的图书馆不受地区、时间的限制,可以24小时全天候开展网上服务。

二、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与人文精神的失衡

在科学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图书馆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忽视了传统人文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失衡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便性

图书馆文献建设中,在对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时却往往忽视读者的主体地位。不论是资金还是精力,现在大多图书馆将重心都放在了对先进信息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方面,而恰恰忽视了建设传统文献信息。关注不断更新的电脑软件,却疏于对文献资源进行管理。当配备了较为先进的管理系统之后,由于操作专业化太强,却难以及时快捷地为读者服务。在读者使用的过程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不能不说是一种技术上的浪费。某些开发者自认为经过数次培训后就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但却忽视了读者群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问题却是在一代代更新换代中不断完善的。

因此,造成这种不良后果就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化的图书馆在不断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二)缺乏服务的人性化

图书馆服务工作人性化意识的逐渐淡漠体现在图书馆的工作当中,最明显的便是服务质量的下降。读者来到图书馆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机器设备代替了温馨和蔼的馆员服务。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关于高校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评估体系中,设备技术的占有率却要占评估的很大比重。例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计算机的使用率、新兴交流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等都占有很大比重;而将传统的馆藏利用率、读者满意度的测评放在一边。这就严重导致了各大高校图书馆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当中,图书馆工作逐渐转变成了只着眼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却忽视了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本职。图书馆的现代化演变成了馆员电脑操作的熟练化。结果,大量读者却很少从图书馆的服务中感受到技术优化的结果。

因而,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图书馆也与时俱进,需要实现数据化、智能化和科技化,以致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必谈网络化建设,而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服务似乎变成了科学技术应用教育。忽视了读者对文献知识的基本需求;注重在大数据环境下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却大大减少了对文献信息的利用;过多对读者进行硬性要求,缺少对读者的人性关照。这样本末倒置,图书馆为提高现代化而殚尽竭虑,疏离的却是对读者的温情和人道主义关爱。图书馆学派的创始人谢拉就曾在其代表作《图书馆学引论》中说道:“尽管图书馆学在逐渐地利用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同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但实质仍然是人文主义的。”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时代的大环境下被忽视了,这需要引起人们的忧虑与关注。

(三)崇尚科技至上的倾向

崇尚科学技术的工具主义学者坚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未来定会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片面化地强调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这样的观点却恰恰忽视了“人”才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无论是从图书馆发展的起源来讲,抑或是图书馆历史的沧海桑田的变迁史看,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人”来讲,都不能忽视其存在。在使用图书馆时,都不可避免地给予读者各种需要和人文关怀。但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图书馆评估指标中,不断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料与数据化的占有比率,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对设备投资和技术投入与要求的攀比,难免对图书馆造成巨大的经费与心理压力。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已经到了强大得足以淹没其他领域的地步。”

三、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入到图书馆事业的视野中来,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我国各项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人相信图书馆只要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就是在图书馆学研究和教育中,信息技术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言必谈科技,甚至图书馆学的学科研究、学科建设都大有计算机教育之势。我国图书馆学知名教授肖希明就曾指出:“计算机图书流通系统功能先进,而藏书却没有向读者开架借阅;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十分娴熟,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换代,而文献的利用率却并未上升;图书馆为提高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档次殚精竭虑,而对如何满足读者需求却表现冷漠,如此等等,不正映照出图书馆人本精神、人文关怀的缺失吗?”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当中。

这种“唯科学主义”(Scientism)或称“技术决定主义”(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其最大的特征与缺点便是对人文主义的排斥。就连执着于信息技术至上的著名图书馆学家、情报学家F·W·兰开斯特也不得不承认:“计算机只是在处理纸印刷式的文献目录的记录方面提高效率,文献资料本身的处理实际上没有改变,图书馆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革,所以其效果只是表面性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的研究指向是以满足用户的文献需要为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图书馆学研究的终极对象与目标都是人。”为此,所采用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都是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的手段。而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手段的支撑,手段同时又要服务于目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不可否认,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一直都是现代事业的强大“推手”,当然,这其中人文精神的指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保证了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的价值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播“基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兰小媛.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人文思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05).

[2]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01).

[3]蒋永福.在技术传统与人文传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对图书馆学理论传统的批判评价[J].图书馆建设,1993

(04).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