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禹
摘 要:由于星际尘埃的广泛存在和其在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星系以及整个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星际尘埃的研究成为当今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前沿课题。该文从尘埃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观测证据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星际消光(包括吸收和散射)、星际红外辐射、星际偏振等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星际元素减损,以及行星际尘埃和陨石中的前太阳尘埃等问题。从相应的观测证据中,可以得到关于星际尘埃的丰度、化学组成、尺寸和形状的信息。该文还对当前星际矿物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要性总结。
关链词:天体物理学;星际尘埃;矿物学;综述
尘埃矿物学与天体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近十年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我国在2004年启动了月球探测的嫦娥工程。通过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二号绕月卫星,我国已完成了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的第一步聚,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根据嫦娥工程的总体计划,我国将在2013年实现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在2017年实现月球样品的采集并返回。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开展对火星、金星、小行星等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尘埃是大自然馈赠的来自月球、火星、小行星等天体的岩石样品,为我国月球等深空探测科学目标的制定和科学成果的实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尘埃矿物学和天体化学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深空探测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深空探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本文试图总结我国近十年来在尘埃矿物学与天体化学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简要介绍国际上的一些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以供参考思路和建议。
一、太阳系外物质研究
陨石中的太阳系外物质是太阳系形成之前,由超新星、新星、红巨星以及渐近线巨星等各种恒星的喷出物凝聚形成的产物,是太阳星云残留的原始尘埃颗粒,具有与太阳系物质完全不同的同位素组成。自1987年在陨石中发现了太阳系外成因的纳米金刚石以来,不同类型的太阳系外颗粒陆续被发现,包括碳化硅、石墨、刚玉、氮化硅、尖晶石和黑复铝石、以及硅酸盐等。这些太阳系外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同位素异常,反映了不同恒星或恒星内部不同圈层的核合成过程。
太阳系外颗粒的发现主要有三种途径:①将陨石的大部分物质酸溶后从很少的残留颗粒中寻找;②将陨石基质物理分选后,从特定粒级或比重的样品中寻找;③直接在陨石样品上原位进行同位素扫描。太阳系外物质的含量很低,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富集处理,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化学溶样。用酸将陨石的大部分物质溶解掉,得到很少的酸不溶物,从而极大地富集了酸不溶的太阳系外物质的含量,包括金刚石、碳化硅、石墨、氮化硅、刚玉等。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显然不能发现硅酸盐等可被酸溶的太阳系外物质。
二、灭绝核素的研究
陨石中灭绝核素的研究一直是天体化学的前沿领域,主要的科学问题包括:①更多灭绝核素的存在;②灭绝核素初始比值的精确值;③灭绝核素在太阳星云中的空间分布;④灭绝核素的成因。
三、展望
我国月球探测三期将在2017年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这些月球样品将集中体现我国月球探测第一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工程的最高成果。因此,月球返回样品的科学研究不仅是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科研人员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遇。为了确保月球样品返回后,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科学成果,在未来的5年内需要开展二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月球样品关键分析技术的预先研究,包括微区、微量分析技术、以及同位素高精度分析。针对月球科学问题和样品特性,通过技术攻关,将现有的实验分析技术在空间分辨能力和分析精度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建立一些新的分析技术(如样品表面注入的太阳风组成分析);另一方面是以月球陨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月球探测“绕、落”阶段所获得的全球和区域形貌、物质组成等信息,以获得对月球形成和演化关键问题的新认识,并为我国返回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我国的深空探测才起步,在完成无人月球探测的“绕、落、回”三步曲之后,未来还将进行载人登月、并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与此同时,我国还将有序开展对火星、金星、小行星和彗星、以及太阳系其他天体
参考文献:
[1]Charette, M. P., McCord, T. B., Pieters, C.; and Adams, J. B., Application ofremote spectral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to lunar ge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itanium content of lunar soil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79,1605-1613, 1974.
[2]Blewett, D.T., Lucey, P.G., and Hawke, B.R., Clementine images of the lunar sample-return stations: Refinement of Fe0 and Ti02 mapping techniques 1997,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2, 16319-16325,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