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以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
杨蓉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分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麻阳县)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的新特色,认为农游模式应成为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结构,长寿主题形象还需强化“体验式”设计,乡村景观既要继承地域特色又能体现时代风貌,乡村景观生态保护需遵循“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原则等.如此构建的乡村旅游景观,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促进乡村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
乡村旅游景观;创新;农游模式;地域特色
在新常态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要求,进一步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建设优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旅游的兴起正是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所作出的有益探索[1].然而,我国当下的乡村旅游,特别是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开发,与十八届五中全会为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背道而驰.
1.1 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化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游客重游率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将更加强调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把乡村旅游景观与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大力发展多元复合产业经济,从而使其成为系统化的产业综合体[3].
1.2 景观内涵的人性化
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的家园[4].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开发,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乡村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社会的建设,促进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打造出真正的人性化的美丽乡村.
1.3 生态文明制度化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过度的开发导致乡村生态脆弱,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5],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4 景观风格的本土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景观和游憩活动规划设计手法趋于一致,千村一面现象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景观的文化性和吸引力,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本着对文化和景观多样性的尊重,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构建本土化景观,解决创新问题,传承乡土文明.
1.5 景观开发方式的科学化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6].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将更注重领域间的交叉跨界协同,自然、人文、社会、经济、工程和艺术都在景观开发中不可或缺.要建立科学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乡村社区居民参与开发.
近几年麻阳县依托“大湘西旅游圈”和张家界凤凰游黄金线的区位优势,努力打造“生态苗乡,长寿麻阳”旅游主题形象,相继开发了西晃天下第一寿山、岩口长寿寨、溪口长寿谷等项目,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问题也比较突出.
2.1 乡村旅游景观与周边地区趋同,竞争力匮乏
麻阳县下辖大多乡镇的聚居形态、建筑模式、风俗习惯等,苗族特色已不太彰显.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村落往往地处偏远,在规模、特色、知名度等方面与吉首、靖州、通道等地的传统村落相比,缺乏竞争力.因此麻阳县“生态苗乡、长寿麻阳”的旅游主题定位可谓独辟捷径,堪称精准.然而岩口长寿寨、椒林生态村等乡村旅游开发以观光、采摘、过节等常规项目为主,并未准确把握住“长寿”这一关键词,规划设计出有别于其他苗寨的特色旅游项目,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游客重游率低.
2.2 部分项目开发过度,与“生态苗乡”的基调相背离
图1 西晃山天下第一吊脚楼效果图(来自http://www.chyangwa.net/thread-17944752-16-1.html)
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中不乏“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追逐短期经济效益的短视使得生态往往让位于经济,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痛心.如西晃山“天下第一吊脚楼”项目,在大山深出平地拔起大规模酒店建筑群,前期建设以及后期经营都将对西晃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图1).明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深闺少女,非要将她打扮成霸道御姐女王范迎客,如此开发将重蹈九十年代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过度开发的覆辙.又如麻阳桃花源生态农业基地的景观规划方案中拟建一条宽6 m、长7 km坡连坡的山山通公路(生产便道).根据《湖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乡道路基宽度一般不小于5.5 m,路面宽度一般不小于5 m.一条兼顾旅游性质的生产便道宽度设计标准高于乡道标准,土地资源被浪费,经济方面获取的利远小于生态方面失去的利.
2.3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忽略了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迭加在自然上形成的景观,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和乡村景观是重叠的.但部分项目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式来改造乡村,摧毁了乡村居民与环境紧密结合的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破坏了传统乡村最基本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近两年愈演愈烈的“花海”模式,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吸引更多游客,开发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经作物的花海开发,而是相继引进一些纯观赏花卉,如波斯菊、柳叶马鞭草、粉黛乱子等,例如图2麻阳县岩门镇七里香花海基地大片种植在农田里的格桑花.这样的“花海”模式旅游,往往因为投资规模等因素的限制,景观结构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给人“不来后悔,来了更后悔”的消费感受.成片的耕地甚至良田因此丧失生产功能,失去土地掌控权的当地农民,在此类旅游景观中被排除在外,除了少量的土地流转金,没有其他收益.
图2 岩门七里香花海基地(来自http://www.weixinla.com/document/31256642.html)
2.4 乡村旅游景观的营造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些年,麻阳县乡村新建的房屋一律以欧式小洋楼为美,走进乡村居民点,满目尽是罗马柱、海马栏杆,可谓千村一面.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向往城里人的现代化居住模式,然而这样的乡村景观对游客是缺乏吸引力的.为了迎合市场,突显苗族风情,开发者简单的对现有房屋进行“穿衣戴帽”工程,新建的建筑则青瓦木墙,力求原汁原味的乡土.但是,社会的发展正在改变着农民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城里人强加给乡里人所谓的乡村美,有多大程度能获得乡里人的认同?乡村旅游景观应该如何在传统和现代、历史和未来中找准定位,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
2.5 特色传统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融入旅游产业链麻阳县文化底蕴不薄,麻阳农民画已经走向世界,漫水盘瓠祭和麻阳民间花灯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傩堂戏、苗家中医药、根雕等多项苗族文化艺术.但这些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中,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有力的补充.这一点应向凤凰县学习,苗家银饰、蜡染、织锦等艺术品不但做出了品牌,还颇具产业规模,不仅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对凤凰县旅游形象的宣传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是简单的经济开发,而是通过旅游产业帮扶的方式,促进麻阳县乡村景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乡村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打造出真正的人性化的美丽乡村.以下就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提出几点拙见.
3.1 走产业帮扶道路,依托不同地域的产业特色开展农游模式(农业生产+旅游)
农业是乡村旅游休闲的基础平台,而旅游业又可帮扶特色农业走向市场,提升市场价值.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若偏重旅游业而忽略对农业的开发与设计,那么乡村旅游景观就会与一般的旅游景区大同小异,失去乡村特色,同时也不能发挥农业的增效价值.依托特色农业建立起来的乡村旅游,还能因为农业产出转化的经济效益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效果,旅游高峰期还能有效缓解资源紧张,降低旅游资源空闲率.因此,优秀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农游结合”的理念,把农业元素巧妙的融入旅游休闲活动中,开发农业产出与旅游业双赢的休闲农业产品.
麻阳县物产丰富,多元化的农业产品为乡村旅游综合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果园、蔬菜园、苗圃、药材基地、富硒米栽培田、养殖场等均可通过低成本的景观改造,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基地.笔者为怀化黄金坳镇败泥冲村设计的归田荷居方案即以农游结合为景观架构,以莲藕产业为依托,引入体验式设计,开发“游、赏、乐、品、居”五大功能,依据低碳原则,废物再利用的方式用水泥管道、废弃桶罐等各种旧物打造趣味小品,生态性和艺术性兼顾(图3),对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图3 归田荷居景观规划设计功能构架图(自绘)
3.2 “体验式”设计是打造长寿主题形象的最佳方式
麻阳县长寿的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和粗浅的采摘过节活动,它更应该向游客传达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朴实勤劳的生活方式,激发游客与环境互动的热忱,使之流连忘返.为了深化游客的体验感受,应鼓励发展民宿产业,融合长寿健康主题营建具地域特色的民宿景观.特别是一些有特殊景观资源的村落,不能将资源开发全部外包给开发商,而应鼓励全民参与,如此,资源及政策红利不至于被少数人垄断.
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有意识的引入多元化健身活动,如在风景优美处规划自行车道、慢跑道,在负氧离子充足处打造露天瑜伽场馆,在开阔安全处划分露营区,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在收割后的空置农田举行大型健身活动,甚至规划田园养老社区等.
3.3 乡土景观应当分级改造,适当引导,让地域特色在发展中自我更新
乡村景观的改造及新建,应当区别对待.对于有文化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理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尽量还原历史风貌,妥善保管.对于地域特色强烈的老旧房屋,应尽可能的保留,在屋顶和外立面保持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对于新建房屋,建议在充分听取居民诉求后由专业人士提炼地域特征符号,结合时代感,就地取材,设计出与村落景观协调的田园新中式风格,避免千村一面的建筑景观风貌产生[7].如图4,是笔者在麻阳县村庄整治规划项目中设计的民居.此设计在充分访谈几十个村的村民代表后,针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需求并结合传统苗族干栏式建筑风格而作.建筑外观在现代建筑常用建造工艺及材料的基础上,添加大进深挑檐、风雨走廊、苗族纹饰等地域特征元素,内在户型则充分考虑一楼厅堂对放置神龛、临时经济作物储备仓及厨房材火灶等需求,营建出田园新中式风格建筑,地域特征明显,建筑风貌别具一格.
乡村聚落空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必然发生较大的变化.旧时人们因为安全、宗族、耕地、水源等因素选择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形式独特的乡村聚落形态.现在村民选择宅基地时交通与生产的便利性成为主导因素.因为缺乏科学规划的引导和约束,村落结构零散,传统聚落形态不复往日风貌,乡愁情怀不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硬性恢复传统聚落模式,而应该与时俱进,以公共服务设施的完整配套来凝聚人气,科学引导,重构美丽乡村聚落形态.如图5,笔者主持麻阳县岩坳村村庄整治规划项目,以组道及宅间道路为聚落骨架,以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学、村部等公共设施为节点,继承聚居传统,重构村庄聚落形态,不仅获得良好景观效果,还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图4 展示地域特征符号的田园新中式建筑(自绘)
图5 岩坳村局部村庄整治规划图(自绘)
乡村旅游产业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乡村旅游业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能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基本农田是乡村景观最基本的地域特征,是留存乡村场所记忆的重要载体,调整乡村产业结构需坚持基本农田不可侵犯的原则;其次,景观破碎化是乡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危机,规划中应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河流、山地等都纳入到景观结构中,建立一个丰富有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再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面积,避免在核心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盲目开发旅游项目,保障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综上所述,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还缺乏创新,长寿主题景观的打造有待进一步优化、深化和特色化.做好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把本土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走农游模式,在打造具时代性的地域特色景观同时,要保障生态效益.
[1]王堞凡,王浩.新常态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J].艺术评论,2016(1):176-179.
[2]中国网.习近平谈“新常态”:3个特点4个机遇1个挑战[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60225/216030 12_all.html,2016-02-15.
[3]陆明华.新常态下南京乡村旅游景观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266-267.
[4]张孝德.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本位新论[EB/OL].http://theory. people.com.cn/n/2015/1021/c40531-27723311.html,2015-10-21.
[5]李迪华.“美丽中国”的抵达——生态文明完整解读[J].健康大视野,2013(1):70-73.
[6]中国新闻网.习近平: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9/75945 94.shtml,2015-10-29.
[7]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谈当前村镇建设若干工作的要求[J].城市规划通讯,2015(11):3-7.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Country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New Normal——A Case Study of Mayang Miao Autonomous County in Huaihua City
YANG Ro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in Mayang Miao autonomous county(short for Mayang county below),and explores the new features of country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industry support mode should be the main structure of Mayang county rural tourism landscape,and we should draw into experiential design focus to build theme image.The rural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but reflects the style of the present the rural landscape.Ecological prote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to retain green hills and water,of nostalgia,etc. Constructing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like this can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economy,effectively promote rural talents backflow and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it can promot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rural cultur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innov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vel patterns;local characteristics
TU98
A
1671-9743(2016)11-0076-05
2016-10-19
怀化学院校级课题“麻阳县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HHUY2013-08).
杨蓉,1977年生,女,湖南麻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