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一良
龙游大街乡发展路上没有看客
◎本刊记者 陈一良
对于每位走进龙游县大街乡贺康村的访客来说,进村后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村民活动中心里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循着红旗指引的方向,记者来到贺康村村民活动中心大院,一条展示着全村党员身份、村书记“项目清单”和“三务公开”等信息的红色党建文化长廊即刻出现在记者眼前。
“红旗竖起来了,党建长廊立起来了,全村党员干部的阵地意识、党员意识变强了,创业干事的精气神更足了!”贺康村村委会主任邹士荣说。
据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大街乡作为龙游县地理位置最为偏远的乡镇,其下辖的8个行政村全部一次性通过龙游县农村基层党建“十个一”标准化督查,成了全县“整乡推进”工作的领头羊。
2015年12月10日,大街乡横坑村党支部书记邓根兴早早地来到村口准备搭车进城。
“今天要去县农业局给村里的板栗合作社办理有机农产品认证,有了这个认证,我们村的板栗就等于有了一张身份证,销售渠道就更广了。”邓根兴笑着告诉记者。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邓根兴除了给板栗办理有机农产品认证,还自费外出学习板栗培育技术、开拓销售渠道,并组织村民对板栗进行分类销售,提高农产品溢价。
横坑村森林资源丰富,村里400年以上树龄的老树不少,再加上板栗树很多,邓根兴还准备在村里推广铁皮石斛种植,“让老树开新花”。
横坑村是大街乡的经济薄弱村,在“整乡推进”工作中,村党支部提出“党建+经济”的工作模式,即在实施基层党建“十个一”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将发展经济作为强化村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2015年以来,大街乡围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这一重要问题,积极推行“党建+”模式。全乡8个行政村根据不同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分别探索出新槽村的“党建+民生”、杨村的“党建+旅游”、贺田村的“党建+生态”、横坑村的“党建+经济”等模式,进一步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领导。
今年80岁的林幼美老人,长年独居在大街乡贺康村半岭自然村。
去年11月下旬的一天,连日阴雨引发的小型泥石流将林幼美老人邻居的房屋一角冲毁,所幸屋内无人居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坚持每日安全巡查的“亲情网格”责任党员包发松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上门劝林幼美老人离家避险,但被老人以离家后生活不便为由拒绝。
包发松转而将这一情况报告村委会,贺康村村干部叶日金马上开车来到林幼美老人家,说通老人后,帮助老人整理打包大量生活用品,然后用车将老人连带物品一并送至老人在溪口镇的妹妹家中。
“我们贺康的自然村分布很松散,每家每户的情况村里很难及时了解。”邹士荣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通过‘亲情网格’将联系群众的责任落实到每位党员身上,党员与群众的距离近了,村民们家里的大事小情村里都能及时知悉、及时处置。”
大街乡组织各村党员干部进行党务知识竞赛。
去年以来,大街乡党委根据龙游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以农村党员户为中心,按照“居住就近、亲情相连、尊重传统、便于管理”的原则,以10到15户村民为标准,建立全覆盖的党员“亲情网格”,并配套了相应的考评制度。
大街乡大力推进“亲情网格”党员考评制度,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三民工程”等工作为载体,将党员考评量化、公开化,促使党员增强党性意识、主体意识,在“整乡推进”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群体作用。
劳光荣是大街乡贺田村的党支部书记。
在20多年的村干部工作中,劳光荣首创了“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实现了村里垃圾分类装袋、定点定时投放,彻底改变了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旧貌。
经过全村人多年的共同努力,贺田村从“荒草地”变成了“凤凰窝”,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贺田村还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等光荣称号,生态共建的“贺田模式”也在大街乡得到了全面推广。
眼下,劳光荣又基于多年的治村实践,从村庄实际和村民需求出发,摸索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村庄管理模式。
“德治要挺在前面,法治则是底线,自治才是最高境界。”劳光荣笑着告诉记者。
在劳光荣的领导下,贺田村制定了融合法治理念、德治内涵、自治元素为一体的“升级版”《村规民约》,并组织多种多样的村民活动宣传“三治融合”理念,加深村民们对《村规民约》的理解,贺田村村民自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在“整乡推进”工作中,大街乡的其他村庄纷纷前往贺田村学习“三治融合”的村庄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自己的《村规民约》,乡里还统一印刷了8个村庄的《村规民约》2000多本,一一发放到户,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以德行事,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我们大街乡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在发展路上哪个村都不甘当旁观者,哪个村都不愿当落后者。”大街乡党委书记严雪峰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