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以庆曾说:“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透过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和白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加上导演有意识的镜头语言、字幕、声音这种主观表达,运用暗示、象征、对比等手段使主题得到完美的阐释,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主题 镜头语言 字幕 声音
一、引人深思的主题
《英和白》看似在客观地叙述一个人和一只熊猫的故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实在本质上作者还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白”的世界中的“英”以及在“英”的世界中的人类,还有电视机前展现的世界。
第一,表达了现今社会中人们心灵的禁锢。英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白又何尝不是呢?那间狭小的房子就是囚困她的铁笼,她靠在窗前看外面,正如英在铁笼里看外面。不仅仅是英与白,通过白的视角——隔着笼子看电视,电视里的人也被围在铁笼里。这些都是影射了当代人的内心因为环境等因素或多或少被孤独禁锢着。
第二,表现了现在人与人的疏离,影片中也提到了“或许是与沉默的英常年相处的原因,这里的人们之间很少用语言来完成”。整部影片中,我们只看到了白对英说话,至于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都只是沉默。或许,我们是该想想,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也少了曾经的亲昵与理解,剩下的只是生疏与沉默?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
在片子中,有许多从“英”的主观视角隔着栅栏看世界、看电视。其实这都是导演有意识的拍摄手法,隔着栅栏的颠倒的影像,英从窗口探出脑袋张望对街灯红酒绿的画面,白的碟机里放出的意大利歌剧的音乐,电视机里新闻传递的院子外面世界的信息。
镜头隔着栅栏推进孤零零的小女孩,就是这样的一条栅栏,阻隔了她交流、玩耍的乐趣,她就这样坐着等待家人的归来,作为新生命的小孩,就已经被栅栏阻隔了道路,未来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导演多次将小院里独坐发呆的小女孩与英在笼子里呆坐的镜头对比、剪辑,他们又何尝不一样,都在孤独地生活,都是圈在栅栏里孤独的人。
三、字幕的主观表达
在纪录片中,字幕的作用更多的是起交代解释说明的作用。但在张以庆导演的片子中,字幕的使用却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思考,更好地表达主题。
在片头,打出字幕:在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至今还是;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时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导演用省略号,没有说人类是群居还是独居,但我们知道人类依然是群居,可是导演并没有说明,通过整部影片我们明白了导演的意图:虽然还是群居,但是人与人之间已经变得疏离。所以导演并没有直接说明人们依然群居,而是引发人们思考。
白说:这个世界谁也不理解她,正如这个世界没有人理解英。但她和英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声音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读懂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没有这句话,我们可能只是单纯地知道白作为英的饲养、管理人员,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字幕,才让我们更加明白英和白彼此之间的这种依赖,以及他们共同生活产生的共鸣。其实人都是感情的动物,生活得足够久,人与人的情绪是能够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也适用于所有的人与动物。
四、真实声音的主观营造
(一)音响
在英和白的和谐相处的时刻,第八套广播体操的音响赫然响起,娟儿——一个孤独的女孩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她并没有在学校里与同学做操,父母上班的时候,她只是独坐在椅子上。但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孤独地坐着。如果说英和白是孤独的,最起码他们还有彼此,娟儿则是真的无人为伴。声音,反衬现实的孤寂。
(二)音乐
在影片开头的时候,是30s的沉默,这种无声的语言,给人娓娓道来的感觉,也更容易使开篇的字幕引发人们的思考。
《找朋友》这样欢快的儿歌出现,娟儿还是稳稳地坐在那儿,大眼睛不眨一下,“也许是与白常年相处的原因,这里的人很少语言交流”,沉默的字幕,更加突出了娟儿的孤单。
五、结语
在影片结局处,“白”连续的个人镜头,都占镜头很小的一部分,她一会儿站在窗前,一会儿又拿杯东西还是一个人站在窗前,给人一种渺小、孤独的感觉。而这时屋里还在放着新闻,这都与她无关,她还是如此的孤独。影片中少数出现的几个人在一起的镜头,好多人围在电视机前看开国大典,国歌响起,这也许在所有人看来都不孤单,可是下一个镜头接的却是英趴在窗台上的镜头,人们再热闹,他终究是一直孤单的,通过对比,反衬了这份孤独。这是时代与人性的孤独。
参考文献:
[1]陈洁,潘挺.在音乐文化中感受纪录的思考与回归——《英与白》之音乐文化解读[Z].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2010(22).
[2]杨楠.试析纪录片《英与白》的主观化创作倾向[J].戏剧之家,2005(17).
(作者简介:刘爽爽,女,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