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灵芝
摘 要 现代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几首诗歌为例,从分析主体意象、组合意象和意象的文化内涵几个角度,谈谈现代诗歌的赏析。
关键词 语文 现代诗歌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职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一直不受重视,一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这类抒情性暗示性强的文体缺乏兴趣;二是因为教师授课也常常难以得其要领,要么是简单的满堂诵读,要么是脱离文本过多引申。那么,怎么获得一个进入诗歌的有效的方法呢?
诗歌是最讲究含蓄蕴藉的,这种含蓄美的重要承载方式就是意象。诗人郑敏曾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正是诗人把自己的“意”寄托于“象”,从而使诗歌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它仍然把意象作为自己的基本单位,通过想象和暗示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所以,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钥匙。
1要抓主体意象的特征
诗人既然常常通过意象表现思想,抒发感情,那么意象一定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主体意象尤其如此。比如《致橡树》的橡树和木棉、《雨巷》中的雨巷、《我爱着土地》的土地等。如果能发掘这些中心意象的特征,便能大略领会诗歌的意旨。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作者以两颗高大的树木——橡树和木棉——寄寓自己的爱情观,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那么木棉能不能替换成其它的树木,比如榆柳桑槐?答案是否定的。木棉除了是高大的乔木外,还有“红硕的花朵”,这一特征既暗示了女性爱情的热烈,又暗示出在肯定自己女性特征的前提下爱情的独立和平等。当时很多人以为,把女人变成表面上和男人一样的“铁姑娘”才是实现了男女平等,其实,对男女特点差异化的忽略才是更大的不平等。作者通过设置独具特征的“木棉”这一意象,展示女性在爱情中追求平等之时对自我个性的坚守,这种超越时代的爱情观正是本诗的主体内涵。
2注意分析组合意象的共性
诗歌作为“意象的联结”,除了主体意象外,还有很多辅助意象,它们共同传达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或情感,因此要注意这些意象之间有无组合以及组合的特征。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归类之后不难发现,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
组合意象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诗歌《雨巷》中意象的组合虽然相对松散,但也能看出共性之处:江南梅雨的潮湿、凄冷;小巷的阴暗、狭窄、悠长;油纸伞的怀旧、迷蒙;丁香姑娘的美丽和哀愁;雨的哀曲;篱墙的“颓圮”等,无不指向一种压抑迷茫怅惘的氛围,领略到这种意境,才能在诗歌美的赏析中更进一步。
3留意诗歌意象的文化传统
较之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在意象上有了更大的拓展,再加上各种现代手法的运用,使得现代诗歌更具艺术魅力。但也有不少的诗人倾向于从古典意象中吸取灵感,戴望舒即是其中之一,他曾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这样,通过挖掘意象的文化内涵,学生更容易领会诗歌的愁情,愁绪。但诗歌又不像古诗中那样主要表现“愁”,而是赋予了新的情绪“冷漠,清清,又惆怅”,这正是戴望舒在沟通传统与现代间作的努力。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但如果能品味“象”中之“意”,挖掘意象的独特和丰富的审美蕴含,相信对于一筹莫展的老师和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