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艳(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韩红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产生了冲击。为了在互联网+时代下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的一些特性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网络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表现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媒体。在网络这个社交平台上,持不同观点、不同政见的人都可以访问网站、浏览网上信息甚至开展各种活动,因此网络是对所有使用它的个人和群体开放的。同时,网络作为一个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人们可以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信息,也可以了解从古至今的文化精华,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工具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二)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是指人们在网上的交往活动处于一种虚拟环境。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开展各种活动。人们甚至可以像在现实生活里一样,在网络上进行上学、上班、种花、种菜、养宠物等等的活动,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与现实生活有本质的差别。这一特征一方面使网民的行为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另一方面在虚拟环境里,一些网民不必担心“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束缚而向别人倾诉心声,寻求其他网友的帮助。
(三)自由性。
网络的自由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体现了最自由、灵活的信息交流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们的距离,这样,人在网络中是自由的,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可以自由地浏览,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也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实现了所谓的“地球村”,同时,人们的言行具有自由性,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做不同的事情。
(一)淡化了青少年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
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法律意识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在所处环境中逐渐培养的。在网络时代下,存在着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舆论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得不到满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几乎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借助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抱怨自己心中的不满,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和满足,长此以往会导致自身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甚至造成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的缺失。
(二)导致了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可塑性。网络空间存在着良莠混杂的信息,特别是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色情、赌博、暴力、迷信、反动等文化糟粕严重影响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另外一些渗透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健康信息和游戏软件与青少年所应形成的价值观相冲突。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大肆宣扬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对青少年进行“西化”教育。[1]
(三)网络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过度地沉溺于网络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从身体方面来讲,长时间上网容易导致一些身体疾病,如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失眠、头疼、腰酸背痛等。从心理方面来讲,过度上网容易导致恋网成瘾和网络疏离症两个方面的症状。具体来说,一方面,恋网成瘾症是长期沉溺于网上娱乐活动,如网游、网上交友等所导致的,会造成青少年生物钟紊乱,情绪反常、反应迟钝等现象。有网迷写道:那时我整天泡在网吧里,像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精神衰弱了。[2]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由于自身不敢面对,便选择逃避,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想在网络中得到“解脱”。可是当他们从网络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之后,会变得更加内向,更不愿接受现实,想远离他人永远“生活”在网络中,从而产生网络疏离症,这都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一般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而网络则运用双向交流的方式,即网民通过网络媒体获得信息,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网民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网上搜索信息,这样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具有一定主动性,因此在网络时代青少年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而是要求进行双向平等的交流。在此影响下,传统灌输教育不仅很难被学生轻易接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调查现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经常上网的人数远远低于学生上网人数,其中多数教育者由于缺乏计算机和英语方面的知识,面对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往往手足无措,并且很难掌握网络技术。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江泽民指出:“要高度重视网络的舆论宣传,总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充分利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和对外宣传的新渠道。”[3]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由于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具有海量化和专门性,信息的传播和更新具有快捷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关注网上信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丰富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进行。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从实际从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注意学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要使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运用网络技术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必须培养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信息观念。
互联网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信息观念,并深刻认识在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力保证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善于借助网络技术获取信息资源,能够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进行的,在网络时代下,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特征要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模式,创造出符合青少年学习、生活规律的活动方式,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素养。
在网络时代下,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的培养,使其掌握运用网络的技术,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1.改善和强化互联网平台建设。
中学要适应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新载体的发展形势,“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首先,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有效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这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网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打造校园精品网络文化成果范例,引导青少年进行积极向上的网络交往。其次,创建主题明确的德育网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提高青少年德育水平,并实现寓教于乐,就要建设将科学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的德育网站。最后,有效借助网络的交流反馈机制,实现教育双方及时的沟通。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教育双方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以提高教育双方的认识水平。
2.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网络的特征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使网络规章制度和监管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为依据法律进一步规范受教育者的网络活动,弥补相关领域的法律漏洞,政府必须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同时,学校也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比较健全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保障网络文化健康平稳运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当然,最重要的是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使较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内化到每一个受教育者心中,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3.建立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防范网络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
为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设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制订网络行为规范。一方面要提高网络宣传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关注网上信息,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要认真分析,弄清是非曲直,开展“解毒”、“消毒”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及时了解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行为表现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监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做到“防微杜渐”,以至于在中学校园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防范网络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郭艳艳.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1,(1).
[2]李新生.执政党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2).
[3]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65-02
作者简介:韩红艳(1990-),女,河南焦作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