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洁
摘 要通过澄清有效教学的概念,反思盲目“效率崇拜”下有效教学的弊端,避免教育者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回归有效教学本真的基础上,丰富、拓展其内涵,挖掘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义。在更高的层面上探寻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使其不仅是单纯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活动,而且成为一种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理想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效率崇拜 平衡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围绕教学效益探寻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其理论发展至今已有相当的成果,但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愈来愈追求科学化和技术化,对“效率”的盲目崇拜遮蔽了其本义。在此情境下,深入挖掘有效教学内蕴人文性中的魅力与生命活力及教学过程中的乐趣和幸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其突破口在于找寻和把握“有效教学”深刻内涵中介于“教”与“学”,“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社会”与“个体”、“教师”与“学生”等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平衡点。
一、有效教学中的“有效”
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效率”概念的“有效”,在但凡经历过教学活动就一定有所成效的教学领域被拓展为以下五层含义:A.“实效”,相对于“虚效”,指实在的、实际上达成的效果;B.“高效”,相对于“低效”,即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C.“良效”,相对于“劣效”,即积极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面效果;D.“长效性”,相对于“即时性”,是为这一效果非昙花一现,持续时间长,对未来影响大;E.“全效性”,相对于“片面性”,希望在各方面皆有收效。综上,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为务求“实效”、意在“高效”、保证“良效”、旨在“长效”、力达“全效”的效率概念。
实践层面上普遍认为的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量越多、学生考试成绩越好就越有效的观点有待商榷。教学应以“有效”为底线,而真正意义上平衡了各方诉求的“有效教学”可作为现代教学的追求,成为一种理想教学。
二、盲目“效率崇拜”下的有效教学
近代大众普及教育的开展客观要求教学扩大规模、加快速度,但当各种追求效率的方法应用于课堂学习、教师、学校组织管理乃至整个学校系统时,便产生了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学校”如“工厂”,“教室”如“车间”,“学生”如“产品”,“教师”如“监工”;测试成为对师生进行分等使之标准化的便利工具。对教学效果的功利性追求、教学目的的实用性规约及教学实施的技术化倾向,不可避免地使教学走向规模化、程序化、技术化和统一化。
置身充满效率崇拜的功利性、极端狭隘的实用性与纯粹技术理性的“思想赤贫”、“情感沙漠”的教学世界,丢了个性、生机和智慧,教学成为平面、线性、单调、贫乏的“目中无人”的机械性劳动;教师不知不觉沦落为教学活动过程的被动客体,不再是对探寻教育过程实质感兴趣的教育者;有效教学被异化为简单粗暴、机械统一、急功近利的教学活动。
三、平衡各种关系的有效教学
鉴于目前时代功利、浮躁和媚俗的价值观甚嚣尘上,我国现存的教学低效而学生负担重、追求片面的功利性等弊端,应站在更高的立场上进行反思,在教学论范畴内重新考量各种关系,努力寻找和把握有效教学的平衡点,回归其初衷。
1.教与学
人自身的复杂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复杂关系使教学成为充满互动的复杂系统,它不仅保持现有的全部能力,还提供发展的机会;不只保持已有的知识,还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学习的过程由“外获”更多的转化为“内求”,更为回归“求真爱知”的本质;教和学彼此依存、辩证统一,师生双方均有受益。
有效教学与原生的、自发的、偶然的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转变,表现为一种自觉的、科学的、不断完善的教育存在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提前学会所教知识,还需对其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让他人接受,因完成了教学资料的输入、解构、重组和输出,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而成为教学活动的受益者;通过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充实自己,钻研学习方法、完善教学方法,将“学”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成为“学”的榜样、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有效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地“学”而非有效地“教”,衡量“有效”的标准从来就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的,最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迎接挑战:教学准备阶段将更艰辛;实施过程将更灵活;评价手段将更多元。
2.科学与人文
教育在促进认知的基础上,还有唤醒个体全部内在潜能、解放人性的使命。教学是严肃的科学活动,也是生动的人文活动;科学需要人文精神引导,人文精神需要科学基础。科学主义教育关心的是学生的智慧,与此相关联的是知识、技术、方法、手段等,追求普适性、精确性和客观性;人文主义教育关心的是学生的德操、个性,与此相关联的是兴趣、意志、爱心、尊重等,追求独特性、精神性和能动性。如若一味贯彻科学主义,缺乏艺术和情感色彩,教育将成为没有灵魂的驱壳。
有效教学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文,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旨意;把科学作为工具和手段,以人文保证目的和方向;在科学与人文相互作用中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实现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只有将有效教学视为引导人、改变人趋向愉快、成功以及主动发展的手段,关注其人文性,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在自由、浪漫和创造的氛围中人性才能得以舒展。结合科学与人文完整构建的有效教学可以成为科学和人文统一的途径,在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现代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这一股清泉,恢复其清新原味。
3.技术与艺术
由于技术的加速增长,互动和参与式的“大规模合作”成为可能,但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技术本质上无善恶,作为中性的工具它对人的奴役并不在其本身,而在对其的运用。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不渗透技术性的因素,熟练运用导入、问答、衔接等技巧能帮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和引人入胜。“救渡根植并发育于技术之本质中”,技术不应成为教学活动的遮蔽,使其蜕变为技术的附庸或表演,相反,应成为教学活动的解蔽[1]。对于教师,将其从繁琐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使知识传播得更广、更快;对于学生,不仅丰富了理解、运用知识的手段,还为自主学习、发明创造提供了支持和平台。而艺术是美的,是人们为满足精神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教学活动符合艺术的标准[2],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追求,既体现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又彰显人的生命力、创造力。
技术是有用的手段,技术主义却是一种偏执,规则或技能的讲授并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3],因除硬性的技术外,教师的灵感、人格和经验等无法传授的东西对教学的“准有把握”“准有效果”起重要作用。过于关注技术易削弱教师独立创造的精神,学生的兴趣、信心、成就感也可能被长期单一、冰冷的教学模式所慢性消耗。由此,技术可用但艺术才是灵魂。艺术化的教学避免了瘦骨嶙峋、千篇一律的技巧,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师生由“工作”状态转化为审美状态[4],充满了美、诗意和自由。
4.社会与个体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首先要被社会接纳,其次要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要创造、有建设。人作为人的存在,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特色与差异性的生成,从出生到成熟阶段所有孩子不可能都以同样的基本速度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多样性和个性天然存在。毋庸置疑的是,那种告诉什么做什么、接受工业化时代机器人式的要求的时代已经结束[5]。
杜威曾指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学而优则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将学子的命运与社会、国家、人类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社会本位论强调把社会利益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过分强调共性;个体本位论以满足个体需求为中心,以个性发展差异和发展的规律性作为教育的基础,强调培养完善和自由发展的个人,这种价值观使教育缺乏共同的目标,以致培养出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6]。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会有更大的契合,但完全的一致永无可能[7]。有效教学作为一种通道,以人性为开端,发现、探讨、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通过自身价值的发挥带动社会效益的产生,将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以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赢得共同体的自由和幸福。
有效教学的本质在于解决人自身的发展与价值问题,出发点和归宿应是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状况、活动方式、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人。通过有效教学个体能够预料到未来之事,通过经验的不断调整和改造规避盲目任性的活动,个人才能与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从而达成共同的利益。
5.教师与学生
教学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是在师生协商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而生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学存在靠知识和技能支配,人际情感淡化、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寻找到师生共存于教学体系中的平衡点,才能在教学场域中激发头脑风暴,碰撞出思想火花,营造或意蕴深沉或激情四射的课堂氛围。对话时代,愉悦和陶醉的情感,只有在人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够自然地发生[8]。有效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对话合作、互尊互爱的。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学生知识,也不仅是教学生怎样学,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有效教学作为“先知者”与“后知者”沟通的渠道,连接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桥梁,打破了两大阵营间的隔阂。学生通过教师习得科学知识和技能、获得精神上的熏陶和享受;教师通过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完成教学生活及人生的意义。从“师生互动”到“师生互生”,人类文明的传承在这样“互动互生”的现场得以实现和完成。
有效教学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师生相互占有对方的生命资源——空间、时间及精神,当教师意识到他不仅在课堂中工作,还在其中生活,有了生命意识,教师眼中的学生就会转换成一群富有独特个性和有待发掘潜在创造力的鲜活生命。生命的流逝日夜不息,教学的任务刻不容缓,在有限的时空里如若不能给师生双方带来良好的体验,则有浪费时间、资源、生命之嫌。而每个生命皆具唯一性、特殊性和不可逆性,不只学生有差异,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充满了差异,教师将教学规律结合自身特点、校本特色个性化运用,渗透教育智慧和精神,形成教学风格。试问,如果教师教学死板、墨守陈规,又如何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呢?教师不再是同行群体中一个数量的角色,而是具有了一定质感和更深切的存在感,所要做的是在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意义,努力成为有效教师。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师不仅是教者,更是教学专家、教育者。
四、结语
时代的变革改变了现代教育的风景线:教育成为一个自我发现的终身过程,有可能转回到其最原本的意义上——在大文化背景下为每个人发现有意义的生活[5]。现代教学除却“传道授业解惑”还是主导性的教育过程,必须为培养适应现代生活、具有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努力寻找和创造更好的形式、机制和途径。
有效教学应更接近教学的本质,基于对传统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扬弃整合科学与人文,以生命者的姿态和立场从人学、精神、灵魂、价值等人文概念出发,体悟时代精神,充分考虑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发展并将其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我们不要不切实际的理想,那只能被实现于世界之外,我们需要知道当下什么样的教学在我国才是有希望的。被赋予新义的“有效教学”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理应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应时时怀揣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坚持信念,将其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下、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放到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意义上来探索,不断推进其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继存.教学技术化及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 刘庆昌.教学艺术的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 施良方,王建军.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J].课程教材教法,1996(9).
[4] 刘庆昌.论教学活动艺术化的实质[J].教育学报,2010(6).
[5] 阿克夫,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杨彩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 刘庆昌.初论爱和智在教育中的统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
[7] 刘庆昌.儿童的命运与成人的觉醒[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8] 刘庆昌.让教学焕发艺术的灵光[J].北京教育·普教,2007(4).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