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民间腰包造型与制作工艺

2016-06-01 11:29夏婷婷崔荣荣廖春妹
纺织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腰包浙东

夏婷婷, 崔荣荣, 廖春妹

(1. 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122;2.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 浙江 台州 318016)

浙东民间腰包造型与制作工艺

夏婷婷1, 崔荣荣1, 廖春妹2

(1. 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122;2.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 浙江 台州 318016)

为研究浙东地区汉族民间传统腰包的造型文化与制作工艺,对浙江台州刺绣博物馆中49件源自浙东地区的腰包传世藏品进行取样分析发现,浙东腰包主要有兜形和长带形2种,并以兜形最为常见。对浙东兜形腰包中占比最大、造型工艺最复杂的A类型腰包的制作工艺进行解析发现,浙东腰包具有结构精巧、装饰素雅的地域风格。精巧复杂的造型结构反映出浙东人民善于构思、独具匠心的地域心理特征,腰包上大量梅兰竹菊、诗词文句等刺绣纹饰反映了本地儒道思想的流行,民间腰包作为传统民俗实用物品既体现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工艺美术哲学,也承载了传统汉族人民纯真厚实的民俗情感。

浙东腰包; 造型; 制作工艺; 地域文化

历史上中原汉族多次南迁至浙东地区以躲避战乱,期间不断吸收同化吴越各族,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服饰风格。从腰包来看,浙东腰包与北方汉族腰包有十分相似的轮廓,但浙东腰包的款式结构更复杂精巧,色彩搭配更加统一规整。继对北方腰包的造型研究之后,本文以浙东地区的腰包藏品为例,侧重于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进行解构分析,并结合浙东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来研究浙东民间服饰品的造物文化。关于传统工艺美术,古代《考工记》中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与制作原则[1]。传统荷包品类十分丰富,与其他悬挂式小型荷包相比,系带围腰式的民间腰包在形制特征、佩戴方式、功能价值上独具特色。

1 浙东腰包的造型

浙东腰包相对北方腰包的宽大粗犷,更加精巧细致。基于台州刺绣博物馆中的汉族民间腰包藏品实物资料,本文研究实物主要源于浙东的台州、宁波、温州等地。浙东地区的腰包主要分为碗兜形与长带型。从台州刺绣博物馆取样的腰包藏品共有49件,根据造型特征可分成4类。其中A、B、C 3类腰包尺寸较小,外轮廓都为典型的兜形;D类中间有兜,整体为长带形。其中碗兜形腰包内部结构变化丰富,长带型都较为厚实宽大。浙东腰荷包藏品取样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浙东腰荷包藏品取样分析Tab.1 Information of pouch collection from Zhedong

浙东A、B、C 3类腰包外形相近,尺寸规格统一。其中A类以34 cm×16 cm最为常见,一般采用纯黑斜纹细棉布作腰头与贴袋面布,在袋面中部距边2.5~4.0 cm处挖空,并嵌入浅色丝质缎面绣花片。这种 “挖-嵌”结构在B、C类腰包中十分普遍,成为浙东腰包的典型特征之一。此外,其底布与里布多用较细致的素色或者靛蓝色棉平纹布。如图1所示A类腰包造型示意图。腰包口袋数量较多,除腰包主袋与外贴袋以外,常在大袋内侧(或前或后)贴缝一个约长口袋从腰包底部直通到上口,尺寸约22 cm×10 cm。这种工艺既造就了1个独立口袋,又因贴缝而增加了1个内贴袋。并将超出袋口的10 cm×(6~8)cm 余量搭到正面,形如袋盖。这袋盖部分多贴上有包边的绣片,有时也做成1个小贴袋,可存零星小物。这类腰包多以腰带贯穿腰头再围系于腰部。

图1 浙东A类腰包造型示意图Fig.1 Illustration of type A pouch

B类作为A类的变形款,如图2所示,其不同之处在于其袋盖都是直接缝于腰头上缘的主袋袋口处,因而本类腰包只有主袋和贴袋2个口袋,穿戴方式上有穿腰、钉袢和钉带3种,与A类无异。

图2 浙东B类腰包造型示意图Fig.2 Illustration of type B pouch

C类腰包共有7件,与B类一样也只有2个口袋,但并无袋盖,背面底布高出袋口约1 cm,袋口两侧加固,腰头两端封死,接带或者钉袢以系带围于腰际,如图3所示。这种造型与北方常见腰包十分相似,相对浙东其他类腰包更显简洁,但贴袋面上也有典型的挖嵌结构。

图3 浙东C类腰包造型示意图Fig.3 Illustration of type C pouch

D类腰包明显与前3类造型不同,没有腰头,也无需接带或者钉袢,因其本身为极长的带形,穿戴时直接裹于腹部。从取样的6件藏品看来,都采用粗厚的靛蓝色棉土布制成,平均长度约400 cm,高度在25~30 cm之间。中部口袋处稍宽,前后布片纳点加固,中部加一层里布分隔成2个左右宽度约35 cm的兜,正面以半圆形硬质皮作镂空贴饰,孔隙处显露皮子与底布之间嵌入的彩色丝、棉细布,多见寿纹、鹿纹等装饰纹样。腰包两边各有接近200 cm延伸筒状长带,带筒端口不封死,穿戴上身后十分保暖厚实,而且两端带筒也可盛物,为中下层民众所常用,如图4所示D类腰包造型。

图4 浙东D类腰包造型示意图Fig.4 Illustration of type D pouch

除以上4种常见款式,浙东腰包也不乏个性化造型。如藏品中一腰包只在腰头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角点固定于袋身,贯通开放的四边在很大程度上方便腰带贯穿腰头。这款腰包主袋设在腰头以下,因而上部袋盖也无需掀起,制作者便顺势在将袋盖做成1个活动小包,构成了本款腰包的第2个口袋。在形制极其统一的浙东地区,本款民间腰包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充分体现了统一审美风格下民间造物智慧的多样性。

2 浙东腰包的制作工艺

浙东腰包以兜形为主,且A、B、C 3类在外形结构、工艺用料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其中A类占比最大,且内部结构更为复杂,在其工艺基础上做减法便可推出其他腰包的工艺步骤,因此本文以之为例介绍浙东腰包的制作工艺。

2.1 材料准备与裁片

腰头与贴袋边布、包边布条使用同类黑色棉斜纹细布,里料和背布采用靛蓝色棉平纹布,缝线为棉质股线,外加细嵌绳等辅料。主体尺寸为34 cm×16 cm,需要包括面里料和辅料约11个裁片,其示意图如图5所示。腰包裁片编号及各部分尺寸(含缝份)约为:1号,贴袋边布27 cm×13 cm;2号,腰头布36 cm×7.5 cm;3号,袋盖贴边布条38 cm×3 cm;4号,袋身下缘滚边包布条47 cm×3.5 cm;5号,直径0.3 cm细嵌条约100 cm;6号,贴袋绣片15 cm×10 cm;7号,袋盖绣片11 cm×6 cm;8号,贴袋贴片里布27 cm×11 cm(无缝份);9号,主袋前片里布36 cm×15.5 cm;10号,背布36 cm×16.8 cm;11号,内夹口袋布25 cm×24 cm。

图5 浙东A类腰包裁片示意图Fig.5 Cut-parts of type A waist pouch. (a) Cutting parts; (b) Counterpart

2.2 缝制步骤

贴袋袋片制作。挖-嵌处理:贴袋袋片上的挖-嵌结构是浙东腰包的典型特征之一,将1号贴袋面布距边4~5 cm的中部挖空,沿内边约0.6 cm为缝份,拐角处打剪口,向反面翻折并扣烫平整。贴袋面里之间垫嵌6号浅色丝质绣片,拼缝处有2道针脚约0.1 cm的线迹。第1道距缝份折边约0.1 cm,为连续针迹,第2道距边约0.4 cm,为3~4个针脚一组的“倒三针”,每组针迹之间空约0.2 cm,这种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线迹组合在藏品中十分常见。

面里布拼合:1号面布实际上在贴袋面的基础上增加了1道上缘的包边条。面里缝合时,先将1号面布与8号里布反面相对,沿底部对齐。将面布余量按里布上缘向正面翻折,距折线0.5 cm处平缝固定面里布,再将面布余量上翻,在上缘作滚边处理,正面滚边宽约0.5 cm,反面约1 cm。固定滚边时应保持正面不露线迹,掀开面布缝合即可。

内袋处理。图6示出内袋制作过程。图中11号裁片为内袋布,将上缘2 cm做卷边处理后,正面相对(有卷边的为反面),左右对折,平缝重合的侧边,留1 cm缝份。将缝份翻到反面,形成23 cm×11 cm上下相通的筒状内袋。沿上口贴缝袋盖贴片,贴片为有包边的丝质绣花片(也可设里布,做成小贴袋),绣片朝向应与内袋口朝向相反,以免袋盖搭到正面时纹样倒置。

图6 内袋制作过程Fig.6 Making inter pocket

腰头与主袋前片里布组合。2号黑色布条为腰头的面布,贴缝于9号里布上端,但两端不封死。左右两侧毛边作卷边处理,以便最后左右相通,可穿腰带围系。腰包主袋前片的上缘处理方式与贴袋上缘处理方法相同,不累述。然后,自上口平行往下5.5 cm处为下缘位置,将余量视作缝份向反面翻折扣烫,与里布缝合固定。

缝内袋。将11号布片所制的内夹带贴缝于主袋里侧(可前可后),内袋袋盖翻折搭到正面,上口高出主袋口约7 cm(6 cm的袋盖与1 cm的翻折余量),其余部分左右沿边固定于主袋里布,缉缝成长贴袋。

缝合主袋前后片。将10号背布上缘毛边以卷边缝处理,与处理过的9号里布上缘对齐,将背部腰头左右两侧余量向内扣烫并与主袋前片的里布两端以手缝固定。再缝合主袋前后片上端,中间留出约20 cm为袋口,袋口两端点以彩线密缝加固。

上贴袋。贴带上缘约盖住黑色腰头部分0.5 cm,以免露出里布。上缘中部留出约15 cm为贴袋口,其余以暗针缝合,袋口两端点同样以彩线密缝加固。由于腰包形状并不规则,其中的主袋与贴袋两端都不易存取物件,一般需要自袋口两端的加固点向下隔离出口袋实际区域,以保证袋形适用。图7示出各组合片。图中两侧的垂直虚线之间为主袋,中下方虚线区域为贴袋。注意正面不露这组线迹,只需将口袋前后两层里布(底布)缝合。

图7 各组合片Fig.7 Assembling parts

在整体缝合前需将各层袋片烫平,修齐底边,假缝固定前后各层,最后以4号布条进行滚边处理。先沿布边1 cm处作嵌条,然后将嵌条与袋身边缘对齐,沿嵌条缝迹固定,然后翻转两层边布至背面,扣压缝份留出1 cm包边,暗针固定缝迹。至此,完成腰包的制作全过程。

3 浙东腰包的地域特色

没有文化的传统,人类就永远停留在洪荒的原始阶段,永远不能进步[2]。文化传统是民族延续性和地域独特性的基石,衣食住行则直观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民间服饰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工艺技巧、民间民俗文化和审美思想方面的独特地域性,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3]。而精巧素雅风格统一的浙东腰包则是浙东地区独特的地形、气候和人文环境在服饰品上的具体反映。

由于浙东地区与传统北方政治中心相距甚远,且多山多河交通不便,在农耕社会形态下人口流动极少,社会生活极其稳定,这影响了传统服饰品造型与审美装饰上的规范性。如藏品中A类腰包占绝大多数,且B、C类还都只是在其基础上的微小变化,造型、面料与配色都十分统一。然而,在规范的造型风格下也有相当与众不同的设计,其中D类作为中下层社会群体常用的腰包,与A、B、C 3类形制十分不同,但各类别内部极为统一。当然这一方面因为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影响了传统面料的保存时限,其可追溯的历史比干燥的北方地区要短得多。同时,浙东山曲水美的自然环境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浙东人细腻、多思、聪慧的性格。我们从服饰风格上可看出,相对于北方腰包甚至是近处的苏南腰包而言,浙东腰包虽然在轮廓形上差异并不大,但风格更加细巧。如造型结构设计繁复,配色装饰素净低调,挖嵌镶滚费心装饰,铺绒钉金细腻精巧,都呈现了一种精心构思,巧手费工的地域工艺特色。

浙东腰包的装饰纹样中除表达传统吉祥寓意和传情之外,儒道思想及文人情怀成为亮点。走访浙东便可发现,当地道教文化深入民间,多数山岭之上都修有道观。如台州就以道教圣地天台山而得名,台州的委羽山洞、赤城山洞、括苍山洞占据今道教十大洞天之三;七十二福地中,有盖竹山、东仙源、西仙源、灵墟4处[4]。反映在服饰品上的是各种仙人祝寿、道家宝器纹样与民间祝愿相结合;又因道家思想十分注重修身养性,故而表现君子情怀的梅兰竹菊等纹样也很常用。

在道家文化基础上,历史上北方汉族多次南迁,促进了浙东地域文化从“仙佛之国”渐渐向“海滨邹鲁”的转变[5]。浙东地区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6]。宋元时期学者们公认存在着一个主要由婺州学派和永嘉学派等所构成的“浙学”[7]。在宋、元、明、清的古代中国,浙江学术的重心在浙东,著名学者皆产于浙东,这是后人将“浙学”等同于“浙东学术”的内在因素[8]。可见,儒家思想的快速发展,使浙东成为文人巧匠辈出之地。文人的清高、气节、文思、素静也体现在他的生活环境之中。各种小摆设、小玩意都与文人的趣味分不开[9]。本文研究的前3类腰包大都为文人与士人所常戴,其造型精巧独特,装饰纹样中大量出现了琴棋书画以及诗词文句等书法纹样,直接展示了制作者与佩戴者的精神追求和学识见地。特别是将书法当作纹样刺绣,以装饰服饰品的做法。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情感的工具”[10]。

传统腰包与其他民间荷包一样,也是民俗文化中传递和承载情感的重要媒介。在这些腰包的收藏过程中,曾听友人说过1件十分感人的旧事。有位从民间收购旧物之人,以30元钱从一老太太手中收走1件长带型土布镶皮腰包,后以几百元转手。当时,对于收入微薄的山里人来说,30元已属于十分难得的高价。待数月后再遇到这位那老太太,她倒是纠缠不放起来,一心要以50元钱将那腰包买回。原来这腰包是老太太年轻时,嫁人回门那几天与嫂子连夜赶做出来,以作回新家后送给丈夫的礼物。这类旧物如今对她来说确实没什么实用价值,可卖出后老太太却寝食难安,省吃俭用决心不惜重金再加20元将其买回。只因这不起眼的腰包承载的不仅是初为人妇之时日夜赶工的那种心境,也包裹着对丈夫与已故亲人的深厚思念。这情真意切的叫谁听了不是感动心酸,可即便不说这差价,那腰包也早已几经转手,还哪里找去。

4 结 语

传统腰包作为民间常见的服饰品,其选材、设计与制造也需符合天时节令变化,适合地气方位需要,结合选材物质性能与精巧制造工艺,才能创造出精良器物。传统文化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和实践的锻炼,是历史的经验和习惯,也是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也是通过挖掘和展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服饰装饰与造型艺术,为中国当代服饰品设计提供灵感源泉,以求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1] 张道一. 设计在谋[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7. ZHANG Daoyi. Scheme for Designing[M].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47.

[2] 张道一. 传统如流水[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149. ZHANG Daoyi. Scheme for Designing[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149.

[3] 崔荣荣. 近代齐鲁与江南汉族民间衣装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CUI Rongrong. Folk Clothing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in Qilu Area and Jiangnan Area in Modem Time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2: 5.

[4] 卿希泰. 中国道教(第4卷)[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4:137. QING Xitai. China Taoism(4)[M]. Beijing: Knowledge Press, 1994: 137.

[5] 杨万里. 论南宋台州地域文化传统的重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99-108. YANG Wanli.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radition in Taizho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J].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1(6): 99-108.

[6] 孔令宏. 浙东学派与道家、道教的关系初探:兼谈“浙学”[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57-65. KONG Linghong. East-Zhejiang school and daoism:on zhejiang school [J].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 57-65.

[7] 朱晓鹏. 浙学刍议[J]. 中国哲学史, 2006(1): 98-102. ZHU Xiaopeng. Discussion of Zhexue[J].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6(1): 98-102.

[8] 钱茂伟. 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史学、浙东学派的概念嬗变[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11: 87-128. QIAN Maowei. On the concept changes of Zhejiang learning,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east Zhejiang historiography, east Zhejiang school [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8, 11: 87-128.

[9] 张道一. 中华传统艺术论[J]. 装饰, 1998(5): 53-55. ZHANG Daoyi. Traditional art of China[J]. Zhuangshi, 1998(5): 53-55.

[10] 李衍柱. 生命艺术化 艺术生命化[J]. 文学评论, 1997(3): 126-133. LI Yanzhu. Artistic life and live art[J]. Literary Review, 1997(3): 126-133.

Modeling and making process of Zhedong folk waist pouch

XIA Tingting1, CUI Rongrong1, LIAO Chunmei2

(1.HanNationalityCostumeCultureandDigitalInnovationLaboratory,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2.TaizhouAsilkDressCo.,Ltd.,Taizhou,Zhejiang318016,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odeling culture and making process of traditional Han folk waist pouche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Zhedong), a collection of 49 pieces waist pouches from Taizhou Embroidery Museum have been studied. These pouches can be mainly divided into bowl-shaped and long belt-shaped, and the former is in majority.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king process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category A, the exquisiteness of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legance of decoration can be learnt. The elegant modeling and decorative style reflects the elaborate and ingenuity of traditional folk emotion, the abundance of 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and chrysanthemum in decorative pattern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revalence of Taoism and literati spirits in Zhedong district. As traditional folk practical items, these folk waist pouches not only show the traditional arts ideology of "favorable climate, proper place, matching materials and ingenious handcraft", but also embed the pure and deep folk emotion of traditional Han people.

Zhedong waist pouch; modeling; making process; regional culture

10.13475/j.fzxb.20150301505

2015-03-12

2015-09-13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5AG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JDZD05)

夏婷婷(198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汉族民间服饰文化艺术。崔荣荣,通信作者,E-mail: cuirong3369@sina.com。

TS 941.37

A

猜你喜欢
腰包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什么!你还没有一款小腰包?!
腰包回潮
大肚腩腰包
百姓腰包更鼓了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