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允弟 Hua Yundi
七宝老街旧区改造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 华允弟 Hua Yundi
克服上海七宝老街“华夏名苑”旧区改造两难的选择,尊重老街自然物理和环境,不惜牺牲经济效益,以空间换时间,运用传统建筑的理念、格局和装饰,以现代的手法营建老街整体环境和传统建筑特色,保护了七宝老街的文脉根基和历史渊源。强调老街的“街巷体系保护”是开发改造的重中之重,并针对当前老街“见物不见人”带有共性的发展问题,探讨了“调结构,促转型”,建设“文化七宝”的现实解决途径。
旧区改造;整体保护;工艺和文化传承;发展定位
“华夏名苑”是上海市2000年开始新一轮旧区改造地块之一,根据闵行区“一线四点”旧区改造要求(“一线”指沪闵路,“四点”指七宝镇、莘庄镇、颛桥镇和江川路街道),于2001年立项,由上海闵行房地(集团)有限公司配合七宝镇政府组织实施改造。该项目改造集江南水乡、古建园林景观,以及七宝老街特色于一体,现代的手法运用传统建筑的理念、格局和装饰,于2013年精心打造完成。
项目位于闵行区七宝镇镇企路以东,蒲汇塘以南,横沥港以西,宝南路以北,占地面积3.33hm2,规划建筑面积5.9万m2。其中,南部是一期7幢多层原址,回迁居民269户;中间是10幢最高4层的“江南御府”叠加公寓,共69户;北部是明清风格的“御前街”商业步行街,距七宝老街南北街最窄处不足10m。
“华夏名苑”在改造中尊重了七宝老街的自然物理和环境,不惜降低空间高度牺牲经济效益,并在整体环境和传统建筑特色上保护了七宝老街的文脉根基和历史渊源。该项目建成后一经推出,即以它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水墨兰亭新江南水乡的民族建筑风格,以及稀缺的地段价值而深受社会青睐,实现了双赢。
2.1 老街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
七宝古镇是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自后汉起形成,到宋初发展、明清繁盛,至今已有 1 300 多年历史。史载有云:“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
作为历史上的松郡重镇,七宝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区位发展和宜居的优势同样令人瞩目。①它是距离市中心最近,并保留着明清建筑群落的江南古镇;②它北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上海虹桥商务区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大虹桥远景规划所带来的稀缺地段价值,以及周边高度成熟的交通、教育、休闲等生活配套所形成的高品质宜居价值等。
2.2 空间换时间
考虑到高昂的动迁成本,“华夏名苑”最初的设计是以高层和小高层为主,并通过了相关的审批。但一些专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七宝老街和这些老房子,都是历史的积淀,原方案将对七宝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元素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他们提出降低项目的容积率和高度,并在设计上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以维持七宝古镇的完整性。
事实上,“华夏名苑”项目的改造初衷,就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那时候,这里的526户居民中,70%的居住建筑面积不足40m2,市政设施不配套,排水排污成问题,居民如厕用马桶,尤其是每年防台防汛期间,老百姓用水、用电和房屋的安全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当时,上上下下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大拆大建,早点让老百姓住上高大宽敞明亮的公寓房。如果按照专家意见,这里房屋密度高,动迁成本大,势必产生更大亏损,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运作,集团公司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值得庆幸的是,老街改造的问题很快引起了区人大、政协、七宝镇政府、区政府相关部门、区房地和规划部门等的重视,指出“既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要兼顾老街原有的建筑格调”。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们企业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及行业自身发展的深度思考,房地产企业不仅能建设城市,也要贡献文化,要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追求。
2.3 精雕细琢江南古建特色,原汁原味传承民族建筑精髓
果戈里有句名言:“当歌曲和传说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当铅华褪尽,静静品味“华夏名苑”的江南御府、御前街,它是一处居所,一处生产资料,也是一处藏品;它是可以渲染上海城市风格的风景元素,默默诠释着我们建筑品位生活的态度。
2.3.1 坚持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保护
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七宝老街的格局和街巷体系以蒲汇塘河为东西横轴线,以南北街为纵轴线,呈十字形布局,体现了传统建筑对称平衡的审美观念,也有别于周庄、同里等“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常见水乡特色。其狭窄的街道辅以两层层高的临街建筑,周边河道纵横,河流景观贯穿内部,形成了怡人的街道尺度和水体景观。
闵行房地集团精心组织了具有古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修缮方面经验的专业单位,主要有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公司、美国 DND景观设计公司、浙江舜江建设集团公司、苏州东吴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上海闵绿实业有限公司等,从七宝老街的体形环境入手,以七宝老街整体格局的辐射和延伸为规划布局的要点,结合蒲汇塘南岸4幢传统建筑的复建,白墙黑檐,临水而建(北靠蒲汇塘河,东临横沥港河),以街河相依的格局、粉墙黛瓦的建筑,以及融合其中的江南园林等传统建筑文化意韵,与七宝老街两旁的传统建筑群浑然融为一体,加上与古镇和谐的变色照明系统,使古镇更添华韵流光(图1)。“江南御府”迷漫着水墨兰亭的东方神韵,“御前街”则是具有较大规模的,承担一定的商业、文化、休闲等公共功能的街区和建筑群,有利于优化拓展老街的商业和文化服务功能,从整体提升老街的文化品质和环境品质。
2.3.2 “清流亦谷,两岸同源”的建筑规划赋予了稀缺价值
图1 七宝老街临水而建的传统建筑
建筑的时代、地方或民族的形式,也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华夏名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景制宜,采用传统的围合空间布局,注重比例尺度,突出一个“源”字,源自民族建筑传统,源自七宝老街;项目以“让”的姿态,保护老街的天际线和轮廓线不受干扰,新的建筑在体量、高度、色彩及尺度上,与老街保持了彼此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避免涂改原来的“底色”,填满了所有的“虚空”;活用一个“水”字,充分利用蒲汇塘河、横沥港河天然河浜优势,引天然河水围绕宅前屋后,营造新江南水乡的灵魂,项目从南到北、天际线由高到低,一直延伸到水面,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
通过小尺度围合,小街小巷,把项目的三期组团进行有机勾连。南面多层坡顶、灰墙、灰瓦,在色彩和材料选取上延续了传统元素,与古镇的视觉环境相和谐。中间的“江南御府”为纯中式叠加公寓,9种不同类型的空间组合,使每户的环境、相邻关系和空间景观各不相同。它的“院墅”布局,将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适应了居住者对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其江南民族建筑风格的建筑形态美且具有高度形象识别性,同时结合当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契合了现代人闹中取静的心理特征,以及居住习惯和审美要求。北面的“御前街”结合现代商业的业态要求,围合景观商街设计,扩大商业建筑内庭,建立了中央下沉式广场和四周地下商业设施。特别是下沉式花园,布置有小桥流水、景石点缀、砖细地圆及木结构古式半亭等,在人们休闲娱乐购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建筑深远的文化内涵。登“御前街”观景露台,但见古镇、烟雨、柳丝;小桥、流水、人家,都映照在青绿的河水里。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江南水乡氛围,加上水中船舟频往,岸上熙熙攘攘,茶楼酒肆旗幌成林,尽显江南诗意美感,令人宛如置身于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之中。
2.3.3 用心传承民族建筑的传统工艺和细节
江南、春雨、拱桥,“小街又短巷,家家尽枕河”。“华夏名苑”在勾画江南水乡空间格局及基调,力求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同时,还从建筑的轮廓、比例、尺度、质感、节奏、韵律、色彩、装饰等方面,还原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精髓细节,复原江南水乡空灵和秀美的意境。“华夏名苑”的古建景观,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木结构传统工艺制作的扇亭、四角亭、井亭等,分户独立的古式内庭院,古色古香的木质长短窗、苏州御窑金砖制作的纯手工砖雕(图2),以及金字匾额招牌(图3)等,均显示出很高的传统工艺水准和技巧。
2.3.3.1 粉墙黛瓦江南主色调
图2 纯手工砖雕
图3 金字匾额招牌
图4 窗楣
图5 门楣
“江南御府”和“御前街”首先给人留下的是江南水乡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印象中的色彩记忆。整齐的屋面马头墙高低错落,外墙立面古色古香的窗楣(图4)、门楣(图5),以及门洞砖细雕刻等,以精雕细琢的细部烘托了江南水乡的整体风貌。屋面马头墙变传统马头墙为跳跃式马头墙,视觉形象效果好。它严格按照“一搭三”传统手工铺设瓦片的方法,即便是一块底瓦破碎,也不会雨天漏水。为使立面更有层次感,外立面门窗均采用木结构传统古式长短窗(图4),油漆为栗壳色广漆,门窗上古式造型更突显了整个外立面的别样传统韵味(图5),既解决了因雨水侵蚀室内的问题,又增加了外立面丰富的古典元素。
2.3.3.2 分户独立古式内庭院活色生香
“江南御府”在一层增加了前后内庭院,古式云墙做分户隔断,前后阳台平台以花岗石、方砖铺地,海棠式古式栏杆,鹅卵石地面铺设(表面以海棠、双钱、蝙蝠等各式具有象征意义的花纹点缀),每户大门均为木质传统将军门,表面披麻筑灰退光国漆四边,门框边增加砖细门套,形成了传统的贡式门套、地圆式门套,门洞顶部镶嵌砖细雕刻阳文,并用砖细门头字碑区分各户,使门洞更添传统特色(图6)。为增强节奏韵律感,相邻的各户还各不相同,使每栋建筑独树一帜,每户独立内庭院相互呼应,别样有致,更使整个建筑群焕发生机,富有灵动性。
2.3.3.3 古建园林景观凸显江南园林精髓
“华夏名苑”宅园合一,园林景观在构思、布局、结构、审美、造型及风格上,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山水写意、尺度变换及层次配合等传统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小中见大。特别是因水就势造园,引天然河水,山石嶙峋,假山护岸,流泉瀑布,曲岸湾头,环绕相通,使弯曲水面自然成趣;应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木结构扇亭、四角亭、井亭等,形体不一,高低错落,散布其间,有的亭榭还直出水中,檐前鹊噪,林里莺鸣;水上古桥、水边野径,蜿蜒曲折,连接蒲汇塘、横沥港亲水平台,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木映花衬,打造了“居闹市而近自然”,大隐于市的幽远恬适的田园环境。“御前街”还利用下沉式花园,精心打造了特色文化墙(图7)。书条刻字填石绿,诉说七宝奇异的传说,金砖雕刻七宝灵动而幽远的影像,把“华夏名苑”与七宝老街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化景物为情思,弥漫古风、古韵、古味。
2.3.3.4 御窑金砖和金字匾额细节彰显传统魅力
图6 门洞
图7 特色隔离文化墙
“御前街”和“江南御府”的古建景观、七宝文化墙、百米云墙等处,都大量使用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誉、纯手工打造的苏州御窑金砖来制作砖雕。砖雕图案各异,每幅砖雕四周边框雕刻成阳文回纹,美轮美奂,而制作金砖的工序更加繁复。金字匾额招牌均采用传统披麻筑灰漆雕工艺,制作匾额的材料都是从旧房拆卸下来的杉木,确保不变形开裂。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艺对温、湿度都有严格的限制,最后用天然深漆进行漆雕,耗时2~3个月,这样制作下来的匾额可确保10年内不腐不裂。
在很多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看来,像“江南御府”和“御前街”这种迷漫东方神韵,在上海繁华地段不可多得的民族建筑典藏珍品,不仅满足了高品位的居住享受,而且绝对有投资价值。
从2000年开始改造至今,七宝老街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亮点和热点,老街今后何去何从,老街最后地块如何改造,各种意见有交集,也有争议。同当下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型一样,七宝老街同样需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出“文化七宝”的品牌。
3.1 七宝老街的现状及发展中的变化和问题
3.1.1 七宝老街的体量增大扩容
2000年9月,七宝老街一期改造以修复蒲汇塘桥,以及南北街工程为主体,第二年7月完成; 2002年1月,二期改造以修复水阁工程和七宝教寺为主体,一年后完成;2013年3月,蒲汇塘东段南岸“华夏名苑”竣工。七宝老街的整体规划核心区应由过去的南北街、七宝教寺等,扩充到包括“江南御府”“御前街”及未改造的蒲汇塘东段北岸历史街区等在内的较大区域,要整合各块资源优势,做好相互间的功能分区和衔接呼应,打出新的七宝品牌。
3.1.2 蒲汇塘东段北岸历史街区改造问题
与“御前街”一河之隔的蒲汇塘东段北岸,是七宝老街至今仍保持着改造前原貌且保存较完好,现已不多见的集镇民居历史街区,多小街小巷、多传统民居,椽架屋顶、灰墙黑瓦,最特别的是它依然是一处真实的社会民俗生活样本。它的改造要大视野、小手笔,要有新的理念[1]。
3.1.3 七宝老街与时俱进发展转型问题
目前,七宝老街旅游经济发展形式单一,核心经济是小吃,原创性弱、同质化、能级低,并存在“过度商业化”的争议,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发展转型。如何充分发挥好“御前街”优化,拓展七宝老街文化和商业服务功能,如何调整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出整体规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在已建成和待建地块之间进行合理功能布局,在原真性、整体性和本土化与开创性之间达成平衡,在新旧建筑协调方面达成平衡,在传统建筑空间和建造工艺与现代功能空间和建造标准之间达成平衡,在居住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之间达成平衡,打造好现代人憧憬的江南梦,这是一个很大的现实挑战。
上述变化和问题,其实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七宝老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希望和新要求。
3.2 七宝老街发展的王道
传统建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七宝老街的优势在于中国人江南水乡的独特情结和形象符号;在于迥异的古镇格局、街巷体系及文化历史资源;在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等。只有善于从挖掘自身真正的潜在价值入手,寻找历史和现代在精神上的契合点,老街才会继续延续千年的文化回响。
3.2.1 重点保护现存街巷体系及居住建筑特点
七宝老街南北街自北宋年间形成,一直是这片历史街区的主干道,同时又是商业聚集的街市,行商坐贾使七宝老街形成了南北街为主轴,前店后宅,上宅下店的街巷格局。南北街两侧现存民居多建于民国,临街一般两层,底层开店,楼面居室,其后为一小开间,天井后因家境而异,或楼或平房,其后为庭院,也有的是商店作坊。沿街商业建筑为东西布局,南北街宽3~4m。非临街地段的街巷内部,因为住宅多为南北朝向,东西街巷较多,呈“非”字形,巷宽2m左右,房屋以密度较大的绞圈房形制为主,仅保留几处深宅大院,给人亲切热闹的感觉,交通道路生活化,住宅商业公共生活相交织,一份空间几种用途,很有特色。这种江南水乡的街巷体系,及居住建筑特点,是千年七宝老街的底蕴,也是现在愈加稀缺的传统人文资源[1]。
密斯·凡得罗说,“少即是多”。待改造地块应当在外形细节上做“减法”,在建筑的内涵上做丰富的“加法”,让建筑的街巷体系及居住建筑特点能够恰如其分地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留给世人的一定是老街刻骨铭心的“闪光点”,给人以更多的情感共鸣。
3.2.2 科学规划布局,在“本土化”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建筑、居住、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传统建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老街待改造地块的现状是:现代生活所需的公共设施匮乏,内部绞圈房和低矮的普通民居,多为危旧房屋,简单粗陋、外观破败,居住质量也差。尤其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发展后,建筑密度大,巷道及布局非常拥挤、随意和凌乱。因此,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做好调研工作,摸清家底。对现存建筑单体和建筑群的年代、新旧程度进行记录整理,对建筑物进行价值评估,采取不同保护措施。
(2)突出重点,优化空间格局。因地制宜,通过政府、企业、产权人联动,拆违、拆危、部分居民自愿动迁或房屋置换,改善周边环境,降低居住密度,克服巷道布局凌乱和拥挤的缺点,为后续改造置换出空间。为促进蒲汇塘东段北岸的改造,闵行房地集团还特地投入350多万元,为南岸竹行弄沿街私房杂乱无章的立面和围墙修旧如旧,并对地下原有破损的老旧管网重新改造,从而与待改造地块之间形成视线走廊,改善了视觉环境。
(3)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改造。待改造地块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实事求是给予政策支持;改造企业要有精神追求,愿意微利薄利,用足用好政策,降低成本;其他各方要积极配合,采用包括产权在内的各类要素共同参与改造,共享发展成果。
(4)要进行科学规划,匠心独运。在坚持古建筑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既非对现状“推倒重来”,也不是对现状凝固“原封不动”。历史上,罗马人对希腊人的立柱,以更科学的几何原理和人体比例关系加以改造,使之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拱券技术和艺术等,使西方古代建筑获得进一步发展。七宝老街也曾在清代毁于战火,同治年以前的建筑几乎都没有了,后来南北大街盖的房子都是中西结合风格的两层房,二楼栏杆无论木质还是铁质,都是西洋风格。因此,老街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没有生命力;同样,老街若不继续自己的创造,也会失去生命力。《美国大城市的生和死》直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承认一座城市要保存历史的多样性,并指出“经过匠心独运的改造而赋予新用途的老房子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激赏的风景”。如何在现有的街巷体系及居住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在改造中力争在建筑体量和尺度、建筑色彩和质感、建筑语言符号等方面吸取传统民居的“基因”,在“本土化”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是下一步规划改造的关键[1]。比如,如何善用或借鉴原先老街民居绞圈房的形制问题。其实,相较石库门,绞圈房才是上海更古老、更有特色的传统民居,但上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基本被陆续拆毁。绞圈房子以前后两进的为多,中间是庭心(天井),前后两进房子加厢房,左右对称,把整幢房子“绞”成一个“圈”。考究的绞圈房骨架系全木衔接,且都使用榫卯,抗风、抗震。它的砖雕门楼称仪门头,高达三四米,飞檐翘角,配有砖雕图案,很是讲究。如果在老街现存原址的基础上,或恢复,或以传统理念和现代建筑装饰,通过老房子的组合、更新改造和混合功能的空间再造等方式,赋予老房子新的居住、商业和文化等功能,打造成较完整地保护历史沉淀、文化遗存、人文风情的成片历史街区,无疑将极大提升老街不可度量的气质和品位。
3.3 调结构、促转型,重塑文化七宝
许多古镇老街的过度商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诟病,加上原住民流失的空心化、旅游模式的克隆化和拥挤嘈杂的超载化,已经严重削弱甚至将摧毁传统建筑的价值本身。这也是七宝老街转型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地方。
3.3.1 坚持整体性保护,要“见物”更“见人”
七宝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遗存,也是现今普通百姓的居住现实。它不仅仅是传统建筑,它的原住居民,以及无形的地名、生活习俗等等,都需要统筹整体保护,这也是当今的一种普世认识。只有生活其间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活的文化遗存,才是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根本目的。
七宝老街在转型发展中,既要留住部分原住民,核心景区也要限容、留白。如在蒲汇塘河沿岸、南北街核心区要通过政策引导,进行过滤与分离,限制商业的容量,调整业态,提升商业和文化的层次。“御前街”要充分利用体量较大,并在设计上满足现代综合商业业态要求的条件,做好现有的一些业态承接;同时,着力优化升级老街业态结构,不仅要服务好游人,也要融入到周边社会和居民的生活,使“御前街”成为民俗文化的样本和人们老街记忆的一部分[1]。由于“华夏名苑”项目一期是原住民回迁,二期“江南御府”也是传统居住区,可以说是留住了七宝老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通过转型调整,在核心景区要能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现代人能以从容的心态“独立小桥风满袖”,近距离感受古镇小街短巷、古屋栉比之美;感受江南水乡拱桥相望,舟楫咿呀的风情演绎;感受粉墙黛瓦、低檐轩窗前的民风典雅;感受逶迤长塘,柳丝拂面的江南婉柔、怀旧,如在画中。
3.3.2 挖掘文化内涵,要有历史记忆的凝聚力和现代人的亲和力
古镇老街既要保持传统风貌,又要融入现代普通人的生活,不能像博物馆中的文物,尤其要着力古镇自身的文化、经济产业多元发展,这样的老街才能继往开来。
细数七宝老街,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七个宝”的传说脍炙人口,至今仍被人们心口相传。正如三潭映月的传说是西湖的文化标识一样,有影响力的文化形象才会使老街更加历久弥醇,这方面工作还任重道远。老街七宝大曲,曾风行上海市场数十年,商标图案就是老街的蒲汇塘桥,成就了七宝风土人情酿制的一段人文历史。老街现已恢复并可看到土法酿制“七宝大曲”的全过程,随酿随卖,让人寻到古镇的味道,但这样的亮点还是太少。历史上的七宝老街,还曾因物产富庶、士绅众多、交通便利,使七宝的文化活动在较高的层面上展开。如七宝的民俗文化中,塘桥文化、蒲汇塘观龙舟、斗蟋蟀、花鼓戏、皮影戏皆曾盛行一时;七宝生产的布匹——七宝尖,又称“龙稀布”,与著名黄道婆故里所产之布并称于世;七宝的宗教文化也别具特色,有十余处道院和寺庙,既是上海天主教最早的布道地之一,又是重要的伊斯兰教场所,多教汇集一地,名重一时。这些都是老街需要认真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这些文化资源不能简单作为古董,只停留在物质空间的观赏,而要融入现代文化创意,从古镇自我的产业发展和民风民俗体验式旅游上进行提升。
据统计,七宝老街南北街长约368m,平日里游人摩肩接踵,每年的接待量约600~800万人,每天约2万人,人气不可谓不足。但 “老街没文化”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因为除了本地一些屈指可数的特产小吃,暂时还缺乏其它的热点和亮点。张充仁纪念馆、蟋蟀馆等2012年总门票收入才194万元,这些文化资源对现代人的亲和力可见一斑。尽管对千年江南水乡的很是神往,却因其缺乏核心吸引力,人们最多走马观花地停留半天就匆匆而去。反观苏州东山陆巷古村,打出的是体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村落的牌子,这里可以领略临太湖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可以漫步明代老街,欣赏三元牌楼、“一街六巷”传统民居村落的巷弄及30多幢明清建筑,体验村民们的慢生活;还可以走进距今480年的“会老堂”——这里不是博物馆,而是主人真实的生活存在,能在堂前的戏台前喝茶听评弹看书,过去大宅院内的生活气息,竟穿越历史的烟云扑面而来,产生将人拉回历史的独特感受。
闵房集团公司目前在“御前街”的业态布局中,比较注意克服较单一突出经济功能的模式,尤其注重文化含金量,争取把“御前街”打造成有影响的文化名片。比如在“御前街”的一些招商黄金位置,专门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等项目进行招商。另外,尝试利用“江南御府”局部,以民俗客栈的形式,开展体验式民俗旅游,让人们能够在七宝老街停留下来,更深入体会老街的民俗文化特色[1]。
3.3.3 把握好经济和文化的切入点
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七宝老街紧接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是服务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未来,这里将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端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会展、商业等为特色,其他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20~2030年,待商务区的商务功能逐步完善、提升后,将对周边地区形成强烈的带动效应[1]。七宝老街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在这里是有着天然优势的。如何依靠自身的优势,主动积极地参与商务区的建设,使自己成为现代高端服务业平台的内容之一,让人们能够想得到,愿意来,并留得下,这是老街自身发展需要借力和突破的地方。
“华夏名苑”延续了七宝老街的历史文脉,保护了老街的周边环境和风貌,与千年老街浑然一体,使古镇愈加华韵灵动,老街溢彩流光。2013年9月,“华夏名苑”二、三期“江南御府”和“御前街”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最具特色示范项目”;2013年“第八届上海市优秀住宅”评选,“华夏名苑”又再获“优秀住宅金奖”称号。
未来的七宝老街,不仅有千年古韵的传唱,更有现代人演绎出的活色生香。
[1] 华允弟. 古镇老街与旧区改造[J]. 上海房地,2014(7).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formation of the Old Qibao District
The government overcomesthe dilemma of Chinese Garden reformation at Shanghai Qibao old street. Applying the concept, layout and dec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government do not only respectsthe natural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old street, but also protects its literary bases and historical origins at the expense of economic bene f ts. Besides, the complete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chieved by modern means. It is highlighted that streets’ protective systemis a top priority of reformation. Aiming at the common development problem, namely seeing things but not peopleat the old stree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olution to form a Cultural Qibao by the strategies of adjusting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old district reformation, overal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2016-04-10)
华允弟,上海闵行房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