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构成传统古村落的要素?这是我们此次培田专题的出发点。
传统村落,首先坐落于背山面水、良田广袤之处,所谓“山主人丁,水主财”,以此保障家族兴旺;井然有序的宗族制度,制定家族生活规则,统筹调配劳动力;村落信仰,团结族人,建立常态化的社交节点;公共空间,如庙宇、戏台、宗祠等,娱神娱人,联络村际人情;教育机构和乡绅阶层,保障乡村文化传承;公田、公林等公共基金,用于维护水土,供给公共事务所需;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形态,因为“靠山吃山”朴素的生活哲学,督促着村落共同维持田园、溪流、山林的循环利用;守望相助的互助社区,通过人情和物资的交换,几乎可以实现所有的生活必需。
一个村落的生态,环环相扣,如同一张富有弹力的网络。我们关注传统村落,一是因为它千百年的积淀留下了教科书中无法呈现的活历史,一是它区别于城市的独立社会运行制度下的四季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日常,传统村落都散发着个性化的吸引力。我们走访培田,是因为它好比一个传统乡村的经典范本,了解了它,便多少具备了了解其他乡村的认知底子。
很多人惊艳于培田的建筑,叹服古民居保存的完整,其实,看一个村落,首先要从高处俯视,才能明白当年风水大师,操着罗盘念念有词,家族长者为何能够欣然接受,并开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延续几代人来打造一个村落。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这里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生存的空间。从山林远眺培田,吴氏先祖们心理盘算的应该是永世的基业宏图。为了家族大业,宗族制度运转着村落,及其与外界、与自然的良好关系。1940年,林耀华在他的《金翼》里,用福建两大家族的兴衰来说明中国家族制度,而培田可以说是《金翼》的历史延续,接续了民国之后,乡村传统家族和村落的现实走向。
现今的培田,和诸多传统村落一起,经历了现代战火、社会运动、城镇化,偏安一隅的村落运行网络被重新建构,宗族权威、乡绅阶层、人情网络、家庭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庆幸的是,作为单姓聚居的吴氏家族,依旧留存着年复一年的家族仪式和节日,即便族权色彩褪去,宗族凝聚力减弱,还是在为乡村提供制度性的、共同的神圣时间节点。这样的日常,是在无声地制造共同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会永远留存在新生代的人生体悟里。培田的山,依旧在,溪水从古流到今,书院旁的培田小学还有稚嫩的朗朗书声,民间曲艺和工艺还有老人会享用,有乡民闲来提笔作诗、书画,有完整的家庭留在村落里依靠山林、田园和手艺自给自足,还有零星的年轻人返回乡村希望重新接纳村落生活。培田依旧在展现传统村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