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荣宾,季浏,蔡赓(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 200241;3.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美国K-12年级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解析及启示
殷荣宾1,2,季浏1,2,蔡赓317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 200241;3.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分析美国K-12年级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对其运动项目课程内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和体育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概述和解析,并归纳其主要特点为:依据体育素养构建课程内容;强调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递进与衔接;重视体育德育课程内容的渗透与融合;建立体育课程内容的更新机制和环境。我国可借鉴美国构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经验,结合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运动技能;体育德育;美国
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与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问题的根源之一可追溯到学校体育课程的载体——课程内容体系。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没有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中小学各学段的体育课程内容并未形成有效衔接、梯次递进[1]。同时,我国长期以来都是按照体育学科的逻辑内容体系,即竞技运动的训练体系来编排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内容体系又是成人专家设计的,造成体育课程内容成人化、竞技化倾向十分严重[2],未能基于学生的视角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构筑了K-12年级完备的课程内容体系,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层次分明,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美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构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的基础教育学制分为3个阶段,包括K-12年级,其中,K-5年级为幼儿教育和小学阶段、6-8年级为初中阶段、9-12年级为高中阶段。2013年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者学会(SHAPE America)(其前身为美国健康、体育、娱乐和舞蹈协会)任命专门的课程标准工作组(Task Force)负责K-12年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该工作组撰写了《中小学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各年级水平学习结果》来反映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力图在国家标准和课程实施之间架设一座相互连接的桥梁。其呈现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3部分:运动项目课程内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体育德育课程内容。
1.1 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美国2013年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项目课程内容做出了详细的归类与举例,包括户外运动、体适能运动、舞蹈与节奏运动、水上运动、个人表现型运动、球类运动、终身活动7个类别(见表1)。
表1 美国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内容1)
运动项目课程内容的设置思路和现状:幼儿教育和小学阶段(K-5年级)为打基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运动概念,开始接受基本运动技能学习,为今后掌握运动项目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在青春期和成人期参与各种竞技运动、体操、舞蹈和其他身体活动的“建筑材料”[3-5]。因此,K-5年级体育课程内容集中在游戏技能、基本动作技能和运动项目共同技能、教育性体操和舞蹈技能的获得和发展上。
初中阶段(6-8年级)的目标是在掌握了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和节奏运动、球类运动、户外运动、个人表现型运动和水上运动,重点在球类运动。其中,球类运动细分为侵入类、网墙类、击打防守类、靶类。课程内容在难度水平上呈现出递增趋势,例如,接球在初中3个年级都要学习,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在空间意识和努力程度方面增加不同的组合变化,使接球的要求和玩法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从而避免了同一运动项目或者单元内容的重复。
在高中阶段(9-12年级)学生要选择他们喜欢并准备进一步精通掌握的运动项目,即选择发展专长阶段。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可能喜欢有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大部分运动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更喜欢有合作性而不具有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学生的运动兴趣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更加喜欢健身运动、舞蹈和不具有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不满于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因此,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满足所有学生进行体适能(健身)运动、舞蹈运动和个人终身体育运动的需求。侵入类运动和击打防守类运动由于需要团队队员参与,故不太适合进行终身体育活动。因此,球类中的侵入类运动和击打防守类运动被排除在高中体育课程内容之外。
1.2 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
SHAPE America认为运动技能水平在整个年级水平目标中是最优先考虑的,运动技能是达到体育目标——一个有体育素养个体的关键。已有研究显示:运动技能水平与学生的运动参与、自我效能、内部动机以及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水平都呈正相关,且有显著的促进效益[6-8]。因此,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聚焦于学生运动技能的获得和发展。运动技能教学分为基本运动技能和运动概念两部分,基本运动技能是学生今后参与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的基础运动形式。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及在不同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中熟练运用的能力是技能教学的基本理念。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将基本运动技能分为3类共11个技能主题:基本动作技能,移动、追逐和逃跑及躲闪;非操控技能,即屈伸和旋转、平衡、移动重心和滚翻、起跳和落地;操控技能,即踢与抛、投掷与接球、徒手击球/运球、球拍击球、长柄器械击球/运球[5]。
美国K-12年级学校体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幼儿教育和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学生的动作发展和运动能力发展相嵌合,把掌握的程度与年级相对应,在学习范围、顺序和进度上,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便于监控和评价。运动技能被编码为引荐和实践(出现)、示范关键要素(成熟)、应用于不同的情景中(应用)3个阶段。其中,在“出现”阶段,学生参与事先设计好的练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成熟”阶段,学生要清楚和明白重要的知识和示范关键的动作技能,并在练习中不断完善;在“应用”阶段,学生在不同的运动情景中能够展示和运用重要的知识和动作技能。例如,基本动作技能中移动技能的单脚跳、跟步和滑步动作出现在幼儿时期;1年级可以达到成熟,2年级可以达到在不同运动环境中应用的水平。K-12年级都应不断发展学生的单脚跳、跟步和滑步基本动作技能 ;非操控技能中的平衡动作出现在幼儿时期,在3年级时可以达到成熟,5年级时可以达到在不同运动环境中应用的水平。K-12年级都应不断发展学生的平衡动作技能;操控技能中的下手发球动作在K-5年级阶段不应着重发展,6年级为学生下手发球动作的出现阶段,在7年级时可以达到成熟,8年级时可以达到在不同运动环境中应用的水平,而高中阶段应该着重发展,使学生的下手发球动作不断成熟和完善。
Gallahue[6]认为幼儿时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大部分基本运动技能的出现阶段,学习者应探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运动的体验,并指出基本运动技能并不由成熟决定,而是由实践、鼓励、指导等机会决定的。随之就是小学高年级更加特定情境阶段,学生开始将动作联合起来,并将基本运动技能运用到更加具体的运动情境中,然后这些基本运动技能开始精细化,控制得更好也更精确,导致成熟阶段的出现。因此,幼儿时期和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提供与该阶段出现的每一种技能相关的广泛的运动体验。但是,广泛并不等同于仅仅是蜻蜓点水,小学体育课程选择的学习任务和运动体验应该帮助学生达到基本运动技能的成熟阶段。刚进入到初中,许多基本运动技能进入到应用阶段。在此阶段,认知的发展使学生的动作精细化,学生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种类,有能力可以在变化的运动情景中应用基本运动技能或者有能力参与更加复杂的体适能活动,并进行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从初中一直持续到高中,进入到终身应用阶段,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变得越来越个人化[7],这是前面所有阶段发展的顶峰,并在兴趣、参与机会、动机和运动天赋的基础上提高动作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运动项目的机会,高中阶段则应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专项运动选择。
1.3 体育德育的课程内容
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体育在学生的道德、社会和心理发展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促进其积极变化[8-14]。Shields[15]认为学校体育可能是最适合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身体活动环境。因此,美国学校体育在强调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体育德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教育等,期望通过体育德育课程内容的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在SHAPE America界定的体育素养的5大维度中有两个涉及到体育德育的内容,即“能展示出责任心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能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挑战、乐趣、自我表现和社会交往的价值”,足以说明体育德育在美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能展示出责任心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包含个人责任、接受反馈、与他人合作、规则和礼仪、安全5项指标。以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规则和礼仪为例,美国学校体育在幼儿教育时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德育教育重点是让学生认可和接受体育价值观念,在个人和团体的身体活动中培养学生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规则和礼仪意识。如在个人和团体的身体活动中认识并承担个人责任,反省身体活动中个人的社会行为;在同伴环境中独立地与他人相处,接受、认可和包容技能熟练者或是技能生疏者一起参与身体活动和团队运动;认可规则和礼仪在身体活动和团队运动中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做的方式领悟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规则和礼仪,承担并展现与此相关的价值行为,将体育价值观念根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中,从而实现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的统一,使体育德育教育不再只是理论说教,而是切实的体育行为展示。如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和同伴合作展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相互包容、支持同伴,并承担提高个人身体活动和体能水平的责任;建立规则和指导方针以展示合作技巧,并在冒险活动、游戏比赛或团队运动中和小组同伴一起解决问题;明确体育活动、游戏和舞蹈的规则与礼仪,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展示规则和礼仪。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应用并迁移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潜移默化的德育同化作用,积极践行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规则和礼仪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个人素养,并在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展示为个人能力和软实力。如用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分析运动障碍并改进体育运动模式以满足个人和团队运动的需要;用社交技巧和策略增加团队活力,不管是在个人还是团队体育活动中都要有问题解决和思考的能力,在合作性运动项目中接受他人的思想、文化和体型差异;在体育活动或社交舞蹈中有得体礼仪,尊重他人和团队。
2.1 依据体育素养构建课程内容
体育素养是指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熟练和自信地运动并有益于个体健康发展的能力[16]。美国2013版国家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体育素养的核心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学段的学生所应学习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设计的视角从学科转移到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能力。SHAPE America界定的体育素养涵盖5个维度,认为有体育素养的个体:能在不同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模式中表现出能力;能将相关的概念知识、原理、策略和技巧应用到运动和表现中;能展示出达到和维持健康促进水平的身体活动和体适能的知识和技能;能展示出责任心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能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挑战、乐趣、自我表现和社会交往的价值[17]。在K-12年级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每个年级都依据个体具备体育素养的5大维度设置应该达到的年级水平目标,从运动能力的角度细化出详尽的内容表现形式,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结果进行层层递进的划分和规定,有效避免了不同年级课程内容的低级重复和脱节,形成一个相互衔接且梯次递进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2 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递进与衔接
美国的学校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分为基础动作技能、非操控技能、操控技能,包括较简单的基础技能和众多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充分体现了运动技能教学的基础地位。每个技能主题的教学都从初级学者、高级初学者、中级学者、高级学者4个层次规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静态到动态,注重空间与路线的设置,从而使课程内容层次分明,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从丰富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18]。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高中毕业时每个学生需要掌握3个项目类别中的5个运动项目。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广泛接触各类运动项目,为今后的专项运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运动技能教学涵盖了成年以后会接触到的众多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如追逐、逃跑、躲闪、起跳与落地、转移重心等基本运动技能,在篮球、足球、曲棍球、橄榄球等球类运动和舞蹈类运动中都包含这些动作元素,这就将基本运动技能与运动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操控技能本身就是一些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从而实现了从运动技能到运动项目学习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2.3 体育德育课程内容的渗透与融合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Bailey等[19-21]在评述学校体育对学生道德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时指出,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公平竞争、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和体育精神等道德理性的积极发展。承担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和礼仪是美国社会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学校体育将其作为体育德育课程内容,把这些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并融入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并彰显了体育的德育功能。美国体育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价值观念操作化,明确其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的对应体系,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二是遵循品德教育心理学原理中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教育内容的数量和难度从小学到高中逐步增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形成梯次递进。三是在做中学,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教育融合到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做的方式在身体实践活动中领悟和习得体育品德。
2.4 体育课程内容的更新机制和环境
美国自1995年至今先后3次颁布并修订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每一版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都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完善和更迭。体育课程内容之所以能够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得益于美国建立了课程内容的更新机制和环境。首先,美国的国家文化和国民心理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更新的内在机制。实用主义哲学被奉为美国国民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无疑会映射到学校体育领域人们对待课程内容的基本态度,“有用即真理”,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较少囿于传统的范围和结构方式。其次,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使课程内容的更新易于实现。美国是典型的分权制国家,在课程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学校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责任[22]。联邦教育部组织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主持制订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体育课程内容标准;各州依照课程标准制定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权利则下放到地方学区和学校。在分权管理体制下,学区、学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拥有较大的权力和责任,故课程内容的修订易于进行,从而使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在符合国家和州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和学校特色。
3.1 基于体育素养构建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传统体育课程过于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诠释,注重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体育课程内容往往是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较为抽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没有面向学生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规定一定教育经历后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23]。结合美国学校体育关于体育素养的阐释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研究认为学生的体育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学校体育课程应根据体育素养的3个关键维度,明确不同学段学生体育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做好不同学段学生体育素养的纵向衔接,进而依据体育素养设置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相互衔接、梯次递进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彻底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从“体育学科”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型。
3.2 构建层级衔接和递进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依据美国学校体育重视基本运动技能教学且与运动项目相结合的特点,结合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存在衔接性较差、缺乏递进性的问题[25]。美国运动技能教学强调运动技能出现、成熟和应用的递进性恰好嵌合从基本运动技能到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过渡过程。研究认为在小学低年级(1-4)应全面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小学高年级(5-6)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和准专项化运动技能(即适合全体学生学习和锻炼的非竞技专项运动技能),重点在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和准专项化运动技能,重点在准专项化运动技能;高中阶段教授学生专项化运动技能[24]。从而构建基础教育阶段相互衔接且梯次递进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体系,为学生在高中体育教育结束时掌握一到两项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
3.3 构建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体育德育课程内容
我国2011年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体育德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学段划分。但是并未建立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对应体系,各学段的体育德育处于有价值观念的倡导但无明确行为规范要求的状态。因此,应借鉴美国体育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将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分解到基础教育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内容中,对不同学段的体育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体系,保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同时,体育德育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从小学到高中循序渐进,逐步增加体育德育课程内容,使之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并通过“做”的方式将其融入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
3.4 建立体育课程内容的更新机制和环境
伴随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学校体育确立了新的课程标准,出版了新的体育教科书。然而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常新”,仅靠一次两次的课程改革难以为继,必须建立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的制度机制和环境,明确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的权利和责任。首先,在国家层面制定《课程标准》,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内容标准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应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对体育课程内容做出过于具体的规定。其次,强化地方、学校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方面的自主权,学校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愿景的基层单位,应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从学校自身的课程情境出发构建校本化的体育课程内容。再次,《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引领内容”,这意味着体育教师有自主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的权利,也决定了体育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体育教师应提高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能力,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需求选择学生喜爱、乐于学习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及结构是课程4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故对课程内容及结构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价值转型。新课程力求破除学科中心的桎梏,面向学生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十余年间,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滞后于先导的课程理念,部分地区和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直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因此,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体育课程理念的同时,应积极分析其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和特点,结合我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柴如鹤.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 体育学刊,2011,18(6):91-93.
[2] 季浏. 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体育科学,2013,33(11):28-36+74.
[3] STODDEN D,LANGENDORFER S,ROBERTON 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young adult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09,80(2):223-229.
[4] BARNETT L M,VAN BEURDEN E,MORGAN P J,et al. Gender difference in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a longitudinal stud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10,81(2):162-170.
[5] GEORGE G,SHIRLEY A,MELISSA P. Children moving: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movement analysis wheel [M]. NewYork:McGraw-Hill,2013:30-32.
[6] CASTELLI D M,VALLEY J A. Chapter 3: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competence to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7,6(4):358-374.
[7] HAGA M.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with high motor compet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children with low motor competence[J]. Physical Therapy,2009,89(10):1089-1097.
[8] WOODS A M,BOLTON K N,GRABER K C,et al. Chapter 5:Influences of perceived motor competence and motive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7,26(4):390-403.
[9] GALLAHUE D L,OZMUN J,GOODWAY J.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adults[M]. NewYork:McGraw-Hill,2012:52-53.
[10] CLARK J E. On the problems of motor skil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 Dance,2007,78(5):39-44.
[11] WEIRS M R,SMITH A L. Moral development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theory,research and inter-
vention. In:TS Horn(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M]. 2nd ed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2:243-280.
[12] SOLOMON G. B. A lifespan view of moral development in physical activity[G]//WEISS,MAUREEN R. Developmental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lifespan perspective. Morgantown,W. Va.: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4:453-474.
[13] JACOBS F,KNOPPERS A,WEBB L. Making sense of teaching social and moral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J].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Pedagogy,2013,18(1):1-14.
[14] LODEWYK K,ELCOMBE T. Fostering ethical develop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J]. Physical &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10,76(3):6-11.
[15] SHIELDS D L L,BREDEMEIER B J L.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5:22-25.
[16] MANDIGO J,FRANCIS N,LODEWYK K,et al. Physical literacy for educators[J]. Physical &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09,75(3):27-30.
[17]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 Grade 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R]. Reston,VA:Author,2013.
[18] 冯红静,陈波. 美国体育基本技术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及其启示[J]. 体育学刊,2013,20(6):88-90.
[19] BAILEY 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schools: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outcomes[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6,76:397-401.
[20] BAILEY R,ARMOUR K,KIRK D,et al.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claimed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An academic review[J].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2009,24:1-27.
[21] GORDON B,DOYLE S.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and coaches [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5,34(1):152-161.
[22] 张文学.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及其启示[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3):53-55.
[23] 辛涛,姜宇,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24] 殷荣宾,季浏.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诉求与路径[J]. 体育学刊,2015,22(5):75-80.
An analysis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the American K-12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YIN Rong-bin1,2,JI Liu1,2,CAI Geng3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Shanghai “Lide Shuren”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hanghai 200241,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American K-12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gave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its sports event curriculum contents, sports skill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sports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summarize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emphasizing the progression and connection of sport skill curriculum contents based on sports makings building curriculum contents; valuing the permeation and fusion of sports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establishing a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renewing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China can build a physical education (in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with Chinese features by referr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beneficial experience in building 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coupled with the realistic need for deepen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content;sports skill;sports moral education;USA
作者简介:殷荣宾(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E-mail:yinrongbin01@126.com 通讯作者:蔡赓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52);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项目(11000-515100-140)。
收稿日期:2015-11-1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3-00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