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概述抽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就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模式的创新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方面提出了一些肤浅的见解。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中职德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119-02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和理论知识学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消除传统教学中无可避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的教育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中做”或者“在做中学”,而不是传统的“先学后做” 或“先理论、后实践”。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如何在改革中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调查结果
在本课题研究中,为获得第一手材料尤其是数据的支持,在2015年9—10月间,本文作者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就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这一内容,在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及相关企业开展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认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促进中职生成长成才与稳定就业、成功创业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75%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或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他们当中,超过二分之一的人是带着无奈的心情入读该校的。在思维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在道德行为和心态上受到多元化价值观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这阻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在道德行为方面,部分学生法纪观念淡薄,易冲动。在不良心态方面,他们较早地承受着源于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压力,在学习成长、职业和生活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该校每年的毕业生为800--1000人,就业率高达98.5% ,就业稳定率只有48%。我在调查中发现,在无法稳定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中,有56%的人不是因为专业技能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职业道德素质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例如,有些中职毕业生在企业里仍然象在学校里一样自由散漫:在工作时间内,随意拿着手机聊天或者相互打闹;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近一个小时;面对一份简单的资料,接连打录三遍,还有错别字。尽管这些问题的存在属于个别现象,但是,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课题,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学生稳定就业、成功创业,是社会尤其是企业对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刻不容缓。
二、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招生难,生源质量滑坡,导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并且,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程的课时被大幅压缩,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开展课堂教学,那么,教和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师生越来越不愿意走进课堂,教师上课越来越难,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课,简直就是累死老师,烦死学生。为此,我就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上,教师必须将现代职教理念贯穿于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全过程。现代职教理念的内容之一就是,教学要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绝大部分中职生接受教育的动机在于:为毕业后就业、创业做好准备。这些中职生只有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自主创业,才能实现求学的目的。为此,我们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生产、经营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職业道德素质和公民素质的技能型实用型就业、创业人才。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教学效果就是要通过毕业生就业、创业效果来反映。所以,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都必须与之相衔接,教师要根据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谋生、生存的意识,掌握就业、创业的技能。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 教师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在做人方面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以及人格缺陷。德育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德育教材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做人的内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课文内容,通过激励、引导、劝诫等方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全人格。
2.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中职德育教材,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五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在“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下,课时极其紧缺,按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综合职业行为能力这一目标,按照“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创新教学的内容,增强授课内容的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学生的实际。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关键技能的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例如,中职德育教材,把案例分析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作为学生必学必练的关键技能凸显出来,并对相关技能训练制定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和评价体系。我认为,这是非常适合时宜的。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以工学结合为切人点,根据学生特点、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合理设计、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挖掘其学习潜能。
3.1情境模拟教学法。例如,针对相关教学项目的授课内容,设置现场招聘会的教学场景,师生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教师扮演老板,学生扮演求职应聘人员。在黑板上写出招聘员工的相关内容及要求,然后,让一名由学生扮演而成的秘书在口头上作出详细说明。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发言机会,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对薪金的要求等。通过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使同学们对于招聘这一环节不再陌生。同时也为求职应聘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
3.2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德育课程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定各个教学项目的任务,以任务完成为驱动,精心设计每个教学项目、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任务设置→提问导入→围绕问题教师讲解、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与技能点→实施项目任务书→项目评价”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优良品德。
3.3互动交流教学法:针对某个教学项目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代表轮流在台上讲,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台下边听边提问,通过交流、互动明晰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每个教学项目任务完成之后,教师精心设计角色扮演题和练习题,由学生课后完成,并要求下次上课之前进行表演,既复习旧课,又活跃课堂气氛,既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训练职业技能。
3.4现代化教学方法: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生动的、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最新资讯,丰富学习内容,使这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学生提高利用网上资源接受教育的能力,人人都掌握这一门实用技能。同时,由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分散在各个企业,难以集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方式播发教学视频或开展教学互动,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继续完成学习任务。
4.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呆板,难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要将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互动教学模式。
4.1推行“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精讲、易学、多做”:教师由浅入深地精讲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到易学,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教学项目的任务开展实践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在教学活动中边教、边学、边做。这种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消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将实际训练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有助于全程构建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框架,丰富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实效性。例如,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立志成为职业农民而学好过硬技能,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按专业组织学生深入到校企合作企业——新大洲花卉园艺场、分界良种场、杨氏蛋鸡场、金山翔扬种猪场开展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生产,切身感受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文化,感受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精神。
4.2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积极地起到激励、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创新精神、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收获。
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和教学上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解疑,敢于发表意见、建议,营造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充分表扬,树立其学习自信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加以鼓励和启发,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培养思想品德和综合职业行为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在中职德育课程中设置教学项目的任务,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品德素质和技能水平,展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个性。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材和项目任务书,在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在探究中,学生会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提炼,从而完成对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可以取得相互质疑、启迪、弥补、竞争的效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有助于学习主体在充分互动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建构。
5.创新问题解决方法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解决课时偏紧、任务偏重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只要完成每个教学环节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关键技能的训练,实现教学目标就可以了。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就应当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整合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同学们信心十足地主動参与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到企业巡查或带班实习,在企业内可安排适当时间集中授课,运用同学们在工作中发生的鲜活案例讲解课程内容,查漏补缺,释疑解难,活学活用。这样的教学,其效率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课时偏紧、任务偏重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牟明,史义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5).
[2]林亮景.工学结合模式在文科专业中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8 (11).
作者简介:黄彦钧,(1983-),男,汉族,高州人,大学本科,现任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政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