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玲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模式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文章以《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首先描述了翻转课堂的本质和理论基础;其次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等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翻转课堂实现个性化教育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Photoshop;教学;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5-0-03
0 引 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也正一步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受到当前师生的欢迎,但是基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方面的课堂实践,目前国内研究的教学人员还比较少,在信息化环境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本文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经验,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为教学模式的研究做出自己的探索之路。
1 翻转课堂
1.1 翻转课堂的本质
翻转课堂来自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该教学方式由国外传入我国,一直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翻转课堂在国内的推广度不高,没有引起教学单位足够的重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通信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PC机等)的普及,使得翻转课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上课负责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只负责听讲和记笔记,课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翻转课堂将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学生在上课前,通过通信终端将老师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源(视频、PPT、动画、音频等)进行学习,课堂上老师通过讨论、协作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从该模式可知,翻转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课前和课中。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课中,快速少量的测评、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与反馈。
1.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其思想观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引导学生利用当前的资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第二,学生现有的知识量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翻转课堂进行以前,要对学生的知识量、个人现状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第三,团队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师在课堂学习中要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1.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由维果斯基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该理论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当前的知识能力,即学生独立能够解决的问题,描述当前学生的知识现状;第二是学生经过学习后,最近能够达到的知识层次,描述学生的发展潜力。翻转课堂要求老师有针对性地定制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当前知识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1.2.3 掌握学习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其思想观念是:无论学生的差异性如何,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指定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引导学生完成,从易到难,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
2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分析
教学改革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分析要尽可能地详细,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不会走弯路,课程教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者分析
当前,在学校里学习《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智能通信工具的使用也比较普及,具有较独立的个性、有创新精神、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新事物,喜欢打破常规,喜欢与人进行交流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和看法。《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在开设以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有一定了解,虽然没有具体接触过Photoshop软件,但在使用上与其它软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却在具体操作上和使用理念上与其它软件有着巨大的差别,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即熟悉又新颖的软件开发工具。
目前,学生在课堂上既希望老师详细讲解,又想打破常规,通过新的学习渠道进行学习,在课堂安排上,老师一方面要引导主动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和鼓励被动学习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难易程度,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心理变化。
2.2 学习内容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课,该课程即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需要学生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有许多以前学生没有听过的专业名词和概念,如滤镜、蒙板、图层等,这些概念不能够通过原来的知识认知来理解,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解,然后再将理解应用到实践中。
当前市面上《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书籍有很多,Photoshop的版本也有很多。根据笔者多年来在该课程上的教学工作经验,无论是哪个版本、哪个教材,其《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基本操作、编辑和绘制图像、图层、调整色彩、选区、蒙版、路径、滤镜及综合应用等。在每个模块中,又有许多小知识点需要学习,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课程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在理解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课程主要包含的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知识体系
2.3 教学环境分析
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学环境主要涉及软硬件两方面。
2.3.1 硬件方面
安装有多媒体设备的网络机房,保证学生每人有一台PC机,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网络交流。
2.3.2 软件方面
学生的PC机上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Photoshop、Flash、视频播放器等多媒体软件,学生可以利用PC机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相关知识。
2.4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期望,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描述,是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能,要求学生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各项功能,训练学生对图形图像的综合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情感、创新、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实践教学
3.1 研究前期准备
实验对象是抽取计算机专业的两个班级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展开《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两个班级一个作为实验班,以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另一个作为对比班,采用传统模式教学。
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人数和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以前,对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两个班级对《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感兴趣的学生比例相差不多,大约在40%左右;在课堂前进行预习的学生均不足10%;发现学生中有智能终端并会使用网络的学生比例达到100%。
3.2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举例
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常用工具(画笔工具、渐变工具、魔棒工具、磁性套索工具等)、图层是比较重要的章节。采用微课对图形图像进行实例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描述各个工具的使用,由于每个视频需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所以开始讲解时需要讲授易懂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例和基本操作,以便于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知识,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不断加大对图形图像的处理难度,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不是按照老师的操作原搬再抄,老师需要在每次视频后布置新的任务,该任务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进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3.3 教学效果分析
两个班级经过完整的学习《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之后,通过第三方进行检测的方式对两个班级进行理论和实操方面的测试。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操测试,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的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主动在课堂前进行预习的人数比例显著增多,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另外通过团队合作训练,对参加集体活动更感兴趣,更易与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
图3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4 结 语
“互联网+”时代可以极大地满足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的各个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结合《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实践表明,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并可在学校里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4):46-51.
[3]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03-211.
[4]周献珍.服务于职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施[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 (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