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在中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合作模式多样。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内容的校企合作由于政府未具体参与和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了职业院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局面。文章提出在中国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平等参与,才是当前深入发展校企合作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定为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核心特色和核心。新时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挂牌基地、订单培养、职教集团等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继产生。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促进教育的功能,应当拓宽思路,将其视为解决就业、用工、社会稳定、资源配置、消费等多个社会问题的综合平台。
一、法律政策创新和政府参与
我国目前多部立法都鼓励校企合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实施。应颁布《校企合作促进法》具体明确校企合作的意义、各主体关系、权利义务及分工职责等。既在企业原动力方面给予激励也从激发企业社会责任和担当方面给予鼓励。
政府还应实际的参与校企合作,可将相应的职能授予中间机构行驶。其主要发挥以下职责:1.宣传引导。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上岗的趋势,逐渐淡化学历要求。2.政策落实。帮助企业落实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帮助职业院校落实其学历、学制、考核、管理中的各种改革难点。3.信息传递。在校企间传递需求信息和趋势、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等。4.统筹协调。发挥桥梁的作用,形成“点对面”的校企合作模式。5.考核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职业评价和考核,授予相应的职业证书。
二、政策创新对参与主体的激励
1.对企业的激励
从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无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利益激励
政府应首先考虑从直接利益、附加利益、补偿利益三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利益激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直接利益是人才,这也是企业参与的根本动力;获得的附加利益是职业院校用工培训、科研支持及政府其他领域的政策优待等,附加利益能加强心理上的满足感和信任感,使企业更容易做出参与的决定;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补偿利益是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降低了企业参与的风险,风险和收益是企业衡量投入的重要指标,风险的降低会使收益加大,进而增强企业参与的信心。
(2)法律制度支持
在《校企合作促进法》中,应明确企业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的关系,参照已有相关法律关于劳动者和雇主的关系较为恰当。明确了雇佣关系,企业对学生的管理、约束、考核、报酬、休息、保护,及学生在上下班途中、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考虑学生和劳动者仍然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保护学生而降低企业风险,也可以推出社会福利性质的校企合作保险。
(3)道德精神鼓励
从社会责任和社会认同的角度,政府应从各个层面不遗余力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鼓励和表彰,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扩大了自身的宣传影响,这种精神鼓励和额外的收益会成为内在原动力的重要诱因。
2.对职业院校的激励
基于中国人学历观念的根深蒂固,提升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将专科学历提升为本科学历,满足高职教育学生在现今就业和发展空间上学历的要求,这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才不会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在学历问题解决后,高职教育也可以将学制增加到4年,从学时安排上相应的改革。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利用学校的学习条件、实训条件完成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安排与合作企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学习,由合作企业的培训人员为学生进行校内培训。这3年的学习让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的能力,同时具备职业提升的各种综合素质。第4年开始,学生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开始上岗,按照企业和员工的各项要求进行管理。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学制安排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但从现在工学交替推进艰难的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技能和心智的不成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工学交替安排在学生对专业有较深入认识和对就业有迫切渴望的大四,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签订就业协议避免学生毕业寻找工作的不安,让其在企业安排下稳定的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并可选择是否继续在企业工作。这样的设计下,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用工都更加具有连贯性。
“项目”调查显示:51.1%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核心”,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条件、“双师”素质都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的因素。法律和政策应以企业需求为中心、进行总体安排、资金支持和督导,且提高应是持续性的,不能因一次评估或示范建设而突击进行。各行业协会可统筹资源,为职业院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资源分配,产生行业和学校联动的效应。
只有在政策创新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成为各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教育与产业对接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学无所用的浪费;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人才的不稳定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学生就业有保障,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和需求脱节而导致的失业;解决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均、失业率高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年轻人失业率降低对消费市场有很大的拉动作用,间接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反作用于整个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和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9.
[2]陈钢,邱致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
[3]R.H.Coase.企业、市场与法律企业[M].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5.
[4]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5]叶永烈.邓小平改变中国[M].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4.5
作者简介:龚 睿(1983-),女,汉,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民商法。
基金项目: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重庆市渝北区科技计划项目2014(社)20号.主持人: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