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中
《南靖县志》卷七记载:“茶炉出马坪,以白土为之,其色如施粉,雕刻花丽工致,以大壮炉为佳。”马坪为何方?“大壮炉”产地何处?其窑址又藏身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史及茶业界的未解之谜。近日笔者与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榕飞再次来到人家村,在当地老人会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名震茶艺界的漳州茶艺历史名炉“大壮炉”的窑址。
漳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艺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漳州为福建东南沿海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漳人喝茶讲究品、赏、艺为一体,品茗时不仅要熟茶性,对泡、饮茶时所用茶器、茶具也十分讲究。《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文中记载之“大彬罐”为底款落“时大彬”的宜兴紫砂壶;“若深杯”为景德镇产底款为“若深珍藏”的马蹄形瓷杯,其特点是杯外绘有青花山水、花鸟纹图案;而“大壮炉”的窑址马坪又在哪里?
马坪,经考证为今龙海市程溪人家村。明清时期人家村属漳州府南靖县,称“漳州南靖马坪居仁里田源”,村名“人家社”之称始于清,由居仁里、仁里、仁家衍变而来。1958年人家村划归龙海县程溪镇管辖。
人家村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村中植有竹子、菠萝、香蕉、三角梅等花果树木,放眼望去,一片翠绿。人家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重,这里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由宋至清,人家村共出文武进士、举人、贡生150多人。现村中还存有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的许氏家庙,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万安楼等两处龙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建于宋代的田源庙和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贞昭日月牌坊等文物。
笔者曾多次探访人家村。而寻访勘查“大壮炉”遗址,可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久前,人家村许氏族人为编写族谱到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查找资料,正巧与长期关注和收藏茶具的郭榕飞相遇,于是双方相约于2015年12月16日到人家村实地寻访。这天,一行人在人家村石榴巷的地方,从民居的墙脚上找到多处小火炉残片。经郭榕飞辨别后确认,这些残片与其收藏的大壮炉胎土相同、风格特点相近,可以确认就是大壮炉残片。
当地村民介绍说,这个地方叫大榕树脚,是原先村里烧铸小火炉的地方,石榴巷是制作火炉土胚的地方,而取土则在一个叫“乌鸦落田”的地方,具体位置村民已经不清楚了。1969年南溪发大水时,小火炉作坊被冲毁。他们还回忆说解放初小火炉还在生产,那时有一个潮州人来这里设坊加工火炉,后因销量有限而逐渐衰落。
郭榕飞介绍说:“大壮炉闽南话称之为‘烘炉俗称‘风炉,炉体小巧精致,形状为圆柱体,上宽下窄,中部开一风口,炉土采用漳州马坪‘白善土制作,因土沙配置巧妙,大壮炉还具有火烧不裂的特点。该炉因创制人为马坪人氏许大壮而得名大壮炉,早在康熙年间大壮炉便已被记载在康熙《漳州府志》里。”综合分析窑址周边的情况及人家村的历史沿革,可以确认大壮炉的产地就在人家村。
人家村地处九龙江南溪中上游。明清至民国时期,大壮炉生产后,除了肩挑人运销往周边外,大部分经南溪用小船运至白水营,通过月港、厦门港转换成大船出海过洋,行销至国内许多沿海大埠乃至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由于大壮炉质量好,造型美,逐成为一方名炉而声名远播。此次大壮炉产地窑址的发现,不仅是茶文化界的重要发现,也是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