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俐麟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180)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实例
——氯化钠的硫酸盐检查教学设计
郭俐麟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180)
摘要:在现阶段教学模式下,改革教学设计,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氯化钠
本文以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药学专业课程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路与借鉴。
1.1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氯化钠中杂质的检查,通过拓展学习及知识梳理,掌握一般杂质中氯化物、铁盐、重金属、砷盐、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溶液澄清度与颜色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2本次学习任务——氯化钠的硫酸盐检查
硫酸盐为许多药物中普遍存在的指示性杂质,《中国药典》所用的硫酸盐检查方法为比浊法。比浊法是药物杂质检查的重要方法,是各级药品质量控制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知识:
(1)学会用比浊法检查硫酸盐限量的基本操作,能说出硫酸盐检查的原理、所用试剂和检查方法,理解平行原则。
(2)理解杂质、一般杂质和杂质限量检查的概念,能正确进行氯化钠中杂质限量的计算。
(3)熟悉药典的查阅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并与同学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3重点和难点
(1)重点:硫酸盐检查的原理、操作要点。
(2)难点:硫酸盐检查的原理、比浊方法与平行原则。
2.1学生学习状况
我校大专生现状:90%以上的学生是文科生,化学基础相对较差,对与化学相关的科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所以,开展教学有一定难度。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兴趣,又要兼顾教学效果;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要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故我们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项目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前期观察,本次课程内容与大专实践内容相比有所减少,主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及动手能力差异,强调操作技能逐一攻破,真正达到“学会”的目的。本次实践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药典,完成检查流程设计,学会提出和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
2.2学生操作技能现状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课程安排紧张,许多实践课程有所减少,动手机会减少;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规范,个别学生因操作不熟练而影响实验兴趣。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合理分组,强调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
本次教学设计了学生边提问、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环境,以及“以问题为驱动,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与实验、多媒体有机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型课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交流归纳、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方法,且这几种方法相互配合,共同为达到教学效果而发挥作用。
学生学习方式以问题式学习和实验、交流讨论为主。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成为课堂主体,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硫酸盐检查教学设计以《药物分析》第五章“杂质检查”为主要依据。杂质检查项目较多,个别内容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掌握,直接讲授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选择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且与杂质检查内容相关的工作任务———氯化钠的杂质检查,包括硫酸盐和砷盐两项,既能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本次课用两学时完成硫酸盐检查部分的学习。
(1)使用多媒体和板书共同教学。板书能放慢教学速度,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点,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则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2)采用与学生共同实验的教学手段。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和验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
5.1学习准备
教师提出硫酸盐检查的引导问题,具体如下:
(1)5.0 g如何称取,称量范围是多少,选用何种精密度的天平?
(2)标准硫酸钾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3)标准硫酸钾溶液1.0 ml用何种量具量取?
(4)0.002%是什么意思?如果供试品实验结果比对照液稀说明什么?结论是什么?
(5)“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如何理解?本次实验应取多少?
(6)“加水溶解”中的“水”是指什么?在何种容器中溶解?如何做到溶解的样品全部进入纳氏比色管?
(7)稀盐酸2 ml用何种量具量取?
(8)“规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如何理解?本次实验应取多少?若未告知标准硫酸钾溶液的体积,如何得到标准硫酸钾溶液取用体积呢?
(9)25%氯化钡溶液5 ml用何种量具量取?
(10)稀释至50 ml如何稀释?
(11)为何使用黑色背景?
(12)上方向下观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操作?
(13)每1 ml相当于100 μg的SO4,如何计算得出此浓度?
学生查阅《中国药典》,通读氯化钠的质量标准中硫酸盐检查项与附录相关内容,根据引导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提出疑问并做记录,与组员讨论后分头查阅资料,准备在小组内汇报。
通过引导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个环节主要采用了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课堂学习,分析所要研究问题的来源及重要性,明确探究目的和任务。在兴趣与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回顾相关知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5.2制订计划
(1)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请学生提出引导问题以外的疑问,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提出图示法要求,请学生完成氯化钠中硫酸盐检查的图示。
(4)教师与学生探讨图示法内容,查漏补缺。
引导问题、疑问讨论与硫酸盐检查的图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解决问题,清晰展示硫酸盐检查的每个操作细节。通过其他疑问的提出,发现引导问题以外的重要细节,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5.3实施计划
(1)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完成氯化钠中硫酸盐杂质检查的检验报告。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讨论实验现象与结论。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分析异常结果并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
(4)教师收集每组学生的检查项目、方法与结果,总结归纳结论。比较各组在相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异同,并进行讨论总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学会了哪些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存在哪些学习上的困惑?对教学方法有哪些建议?
学生4~6人一组,通过组内和组间讨论、交流,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最后,各组汇报实验结论和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找到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足之处。
5.4教学反思与效果评价
在传统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理论课上不断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盲目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封闭性、强迫性和单向性的缺点,只注重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活动,缺乏师生间双向沟通环节,忽略了学生自我内化在理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影响了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笔者所在的药学教研室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根据职教规律、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特点,本课程教学设计在实训室进行,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环境下进行氯化钠中硫酸盐的检查。根据教师的引导问题,学生进行查阅、思考和讨论等学习准备,特别是提出疑问环节,可以锻炼学生思考、探究、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教学中,学生不能只做笔记,还必须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和讨论。在这一系列主动行为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寻求知识、探究未知转化,最后达到强化对药物分析课程内容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学问容器”变成追求真知的主体的目的。
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在校领导及课程负责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药物分析教学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课程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药物分析是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涵是以化学为基础,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理论和手段对药物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其特点是综合性较强,需要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一直是教学的关注点。对于化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学难度大,如何加强学生化学基础是一大难题。
(2)项目教学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进行小班教学,而师资则是一个难题,如何合理分配师资,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探讨。
此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影响了药物分析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
5.5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氯化钠的硫酸盐检查”教学流程
■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7-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