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亦成荫
——谈唐槐秋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

2016-05-31 04:01杨聪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2期

杨聪雷,刘 静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无心插柳亦成荫
——谈唐槐秋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

杨聪雷,刘静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唐槐秋很早就参与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建设,参演的影片有十几部,在电影表演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塑造了老校长、孔夫子等著名的人物形象,其中,孔夫子的塑造尤其生动传神。唐槐秋创办的中国旅行剧团为电影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唐槐秋;中国旅行剧团;左翼电影

刘 静(1976-),女,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

唐槐秋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创办的中国旅行剧团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民间剧团,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作为话剧事业拓荒者之一的唐槐秋,只是间或涉足一下电影领域,但还是做出了非常不俗的成绩。他自己不但参与电影创作,在电影表演上面表现优异,还培养演员为中国电影事业输送了许多优秀电影工作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唐槐秋的电影生涯

早在1926年(也有说是1925年)唐槐秋就和好友田汉等几个文艺青年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拍摄了影片《到民间去》。该片受到俄国民粹派知识分子的影响,号召知识分子到民间去联合农民一起行动。由于后来拷贝失传,我们只知道影片的主演是唐槐秋和易素,其具体面貌就不得而知了。[1]学者黄德泉考证说,《到民间去》一片已经完成,曾经在南京上映,只是反响不佳。[2]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田汉曾经短暂去往南京担任总政治部宣传处艺术科的顾问,拍摄过《南京》一片,描写革命青年和帝国主义以及反动军阀的斗争,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唐槐秋在这部影片中仍然担任重要角色,只是因为时局变动没有最终完成。[4]1927年夏天之后,田汉来到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唐槐秋又参演过田汉、陈白尘等人组织拍摄的《断笛余音》,然而这部影片仍然没有完成。[5]

唐槐秋在1933年创办中国旅行剧团,开始了全国各地进行戏剧巡演的生涯。在这个阶段他仍然参与了《失恋》、《都会的早晨》、《桃李劫》等影片的创作。抗战期间,他又接着参演了《大地之花》、《孔夫子》、《洪宣娇》几部影片。抗战结束后,他在《春满田园》、《国魂》、《大雷雨》中继续担任过角色。《春满田园》是吴村导演,“中电”二厂拍摄,唐槐秋系客串性质。[6]至于影片是否完成和上映就不得而知了,从现在的资料中查不到其他的相关记录。在香港永华公司出品的《国魂》中,唐槐秋曾经担任角色。[7]这部影片上映之后曾经被进步文化界所大力批判,指责它是为国民党政权服务。

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把唐槐秋参演影片的情况,做了一个列表。唐槐秋参与过的《影片》至少十几部,其中在多部影片中担任主演之一,在《孔夫子》中是绝对的主角。

影片名称 时间 出品者 担任角色《到民间去》 1927 南国社 主演《南京》 1927 不详 主演《断笛余音》 1927 不详 参演《天涯歌女》 1927 民新公司 参演《失恋》 1932 明星公司 主演之一《都会的早晨》 1933 联华公司 主演之一《桃李劫》 1934 电通公司 主演之一《大地之花》 1939 友谊影片公司 主演之一《孔夫子》 1940 民华影业公司(“孤岛”) 主角《洪宣娇》 1941 华年影片公司(“孤岛”) 主演之一《春满田园》[8] 不详 “中电”二厂 参演《国魂》[9]196 1948 永华影业公司(香港) 参演《大雷雨》 1949参演《天河配》[8]196 不详 公司不详(香港) 参演

唐槐秋和左翼电影人走得很近,和田汉等人是莫逆之交,他参加过左翼电影的创作,还曾经参加过左翼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1933年在该协会成立的时候,唐槐秋被选为执行委员。[10]唐槐秋的这种亲近左翼的行为,当然为右翼文人所不满,曾经有人在为此在报纸上对他进行下流的人身攻击,说他和“赤色文化大师”混在一起,还在戏中让女儿来演自己的“姘头”简直不成体统。[11]这种攻击也从反面说明了当时文化界的政治分野,更能看出唐槐秋在这个历史阶段同情左翼的政治倾向。在和左翼影人接近的过程中,唐槐秋和田汉等南国电影剧社的同人还于1927年在上海共和影戏院放映了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这是该片在中国比较早的公映,有人说是首次公映。[12]唐槐秋同情左翼的文化工作者,心中也比较倾向他们,但又和他们保持了一定距离,没有完全变成左翼影人,这一点也是应当指出的。

二、唐槐秋的电影表演成就

唐槐秋长期从事戏剧表演,刚开始进行电影表演时难免不适应,但他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刻苦进行训练和钻研,慢慢地也就克服了这个困难。在《都会的早晨》、《桃李劫》和《孔夫子》这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明显地在进步。

在《都会的早晨》一片中,唐槐秋把那个心情非常复杂的富翁演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在他面临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的斗争时那种纠结和痛苦,让人非常难忘。有评论指出唐槐秋是该片中演得“最为动人的一个”,“其表演艺术实可钦佩”,该文章还说导演蔡楚生也夸奖唐槐秋通过艰苦努力,克服了舞台表演的习气,在银幕上“尽能合式”。[13]

在《桃李劫》一片中,唐槐秋扮演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老校长。他从报纸上的消息得知,自己曾经的得意弟子居然被判了死刑,然后下决心去监狱一探究竟。他到了监狱中看到爱徒那一刻,那种震惊、沉痛、惋惜、伤心和不解,全都凝聚到了脸上,表演极为生动。接着在闪回镜头中,我们看到了老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既充满正义感和社会关怀,又不失细腻和爱心,传神生动、纤毫毕现。影片结尾处,法警们过来提醒行刑的时间到了,陶建平不得不走向刑场。这时候老校长一把抓住他,肢体和眼神都表现得万分不舍,但又无奈地被分开。枪声响起之后,老校长心酸地回望镜头,画面中他瞪大了愤怒的眼睛,手拿着的照片由于颤抖而掉落地上。在悠扬的《毕业歌》中,唐槐秋把老校长那种愤怒不平而又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心情演绎地惟妙惟肖。

如果说在前几部影片中,唐槐秋还是在演别人,那么在影片《孔夫子》里,唐槐秋就把导演费穆的追求、自己独特的操守理想与角色人物融为一体了。和其他影片的急躁不同,这部影片拍摄的节奏非常缓慢,在那样一种乱世的背景下,反而更衬托出了一种镇静沉着、持之以定的气质,“从中国圣贤的家国梦想和心路历程出发,深入探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文化之根。”[14]

影片中有几个独特的场面最为引人注目,唐槐秋的表演也最为出色。开头是一片乱世互相杀戮的场景,接着是孔夫子向弟子们讲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面对“乱臣贼子”当道,诸侯互相侵伐、恃强凌弱的局面,鲁莽的子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显得非常急躁。孔夫子却镇静而温和地嘲笑子路“君子怎能不戴冠呢?”后来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的美女,沉浸在一片奢侈淫乐之中,孔夫子看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便毅然决定放弃高官厚禄周游列国。在和弟子们的对话中,和女儿分别的场景中,唐槐秋的表演体现了孔夫子那种既怀恋家乡,又毅然离去的心境,传达出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时。多天的围困使得孔夫子一行人都没有了粮食吃,子路着急地没有办法,孔夫子却依然不慌不乱。其中有个镜头是颜回睡着了,孔夫子悄悄地把自己的外衣给他盖上,害怕他冻着,颜回醒来后又慌忙给孔夫子披上。只是这一个镜头就很好地表达了孔夫子对弟子的关心和仁爱,以及颜回对师父的爱戴,师徒之间的关系也就呈现出来了。到最后困厄到极点之时,在近景画面中孔夫子还在那里弹琴歌唱,镜头反复在弹唱的孔子、弟子颜回、子路等人之间转换。其歌词“诛尽奸乱兮逐豺狼”,既符合孔子这个历史人物的追求,又很好地传达了创作者驱逐日本侵略者、扫平乱世恢复和平安宁的人生理想。影片结尾处孔夫子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地嘱咐弟子:“当今之世,天下惶惶,道德沦亡,乱臣贼子到处横行,天下焉有太平之望。予死后还有你等,你等之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只要正气长存!”唐槐秋沙哑的声音,颤抖的身体和手势,非常精确地塑造了一个英雄垂暮之时却壮心不已的形象。

总的来看《孔夫子》这部影片节奏缓慢,镜头多用横移慢摇,在布景构图上也擅长使用烘云托月之法,制造了东方传统美学的肃穆氛围。唐槐秋的表演也非常克制,即使在危机时刻也照样岿然不动,很少有过火与夸张之处,这就跟整部影片的节奏和氛围非常契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守中华文明之根的孔夫子的形象,传达出了中华文化内在的坚韧和持守,在当时的抗战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

应该说《孔夫子》既是费穆的夫子自道,又是唐槐秋本人的真情吐露,尤其是孔夫子周游列国之时说要行走天涯“为天下人讲说圣贤之道”,更是唐槐秋的人生写照。唐槐秋从1933年开始组织中国旅行剧团,走遍大江南北,到处表演进步戏剧,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受到热烈欢迎。影片导演费穆在敌人占领“孤岛”之后坚决不同日伪合作,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践行了《孔夫子》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令人欣喜的是,孔夫子的扮演者唐槐秋在被日本人关押时也没有屈服,在被国民党政权威逼利诱时更没有低头,用不一样的方式演绎了《孔夫子》的理想追求。

《孔夫子》的成就得到了舆论界的认可,时人称赞该片“审慎处理”,“绝不粗制滥造”,“无不精益求精”,演员方面更是“力求别辟蹊径,不落旧套。”[16]对于唐槐秋的表演,影评人也表示肯定“演技方面,不用说,已到了炉火纯青”。[16]还有人对影片严谨的创作态度给予了肯定:“在目前上海电影界‘开快车’的拍片方针中,这部影片独能为艺术而不计成本,完全是意外的而且令人十分钦佩的事”,同时指出唐槐秋工作认真“作为孔夫子的主角很吃了一些苦的。”[17]

《孔夫子》之后,唐槐秋又在其他几部影片当中参演过,但都赶不上他在《孔夫子》和《都会的早晨》中的成绩了,抗战结束后他在电影中担任的角色便不那么重要了。

三、唐槐秋培养输送电影人才之功

唐槐秋从1933年起创办中国旅行剧团,一直坚持到1947年解散,中间历经十四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演出有名的剧目非常多——《雷雨》、《日出》、《茶花女》都曾经由他们出演并取得巨大成功。

唐槐秋对电影界更大的贡献是,他所领导的中国旅行剧团为中国电影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在电影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人,如蓝马、石挥、郑君里、潘孑农、舒绣文、金焰、陶金、白杨、项堃、姜明、刘琼、孙道临、赵慧深等等都来自中旅,或者与中旅有很深的渊源。民国时期田汉曾评价说:“今日戏剧界、电影界最活跃,也最有成绩的主要演员,几乎十之七八系中旅旧部,这不能不是槐秋先生无上的夸耀”,还写诗称赞他“开荒播种三千里,茹苦含辛二十秋”。[18]从实际成效来看,田汉对唐槐秋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中旅能培养这么多人才,原因还在于让演员们多实践、多锻炼,阳翰笙指出中旅初次到华北就在头20个月里演出了390多场戏,而当时剧团只有20个人,在如此高密度的训练下,演员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19]早年参加过中旅的葛鑫曾经说唐槐秋“善于发现演员并大胆使用演员”,可谓是知人善任是难得的伯乐。[20]

中旅的这种训练不仅为电影界培养了人才,中旅负责人唐槐秋还曾经主动帮他们在电影界搭桥,对去者表示欢送、来者欢迎。他发现赵慧深很有表演才能,便在袁牧之导演《马路天使》的时候,把她推荐了过去。[21]结果,赵慧深饰演的妓女小芸一角大获成功,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塑造了电影史上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

由于唐槐秋培养了大批电影人才,因此也赢得了电影界很多人的尊敬和帮助。抗战结束后,唐槐秋一度落魄来到上海投奔石挥,石挥非常热情地邀请唐槐秋合作,并表示“唐老头子是我的救命恩人”,如果唐槐秋当初没有带他来上海,他也不会有如今在上海的地位。[22]

唐槐秋不但让外人进入电影界,在他的带领下,夫人吴静参与过电影的拍摄工作,大女儿唐若青也最终进入了影视圈。唐若青从20世纪30年代便在中旅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先后在近30部中外名剧中担任主角,主演过《雷雨》、《日出》、《复活》等多部影片,又参加过救亡戏剧运动,主演过《葛嫩娘》、《洪宣娇》、《李香君》等多部话剧,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抗日爱国热情,为抗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41年她还在同名电影《洪宣娇》里担任了主角,此后又在《清宫秘史》(香港永华公司1948年出品)、《江山美人》(邵氏公司1959年出品)、《倩女幽魂》(邵氏公司1960年出品)等大批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我们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还有消息称唐槐秋的二女儿唐若英也曾经进入影视圈,当时报纸登载消息称唐若英被华南的电影公司看中,“现在已经洽谈拍片,不日即可上银幕。”[23]最终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唐若英的银幕生涯并没有真正开始,也或者刚刚开了个头又匆匆结束了。

总其一生来看,唐槐秋的主业还是戏剧,他也自认为一名戏剧家,对电影事业只是间或参与“不承认自己改入电影界”[24],即使如此他还是在电影表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塑造的富翁、老校长、孔夫子等形象深入人心,为中国电影史上增加了一个个典型人物。他培养演员也是为着戏剧事业着想的,开始并非有意为电影界输送,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初心,却为中国电影界造就了大批难以替代的优秀人才,真可谓无心插柳亦成荫了。今天我们重新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时刻,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为中国电影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他的主要贡献还不是自己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探索,而是为中国电影批量输送了如此多的人才。有人称他领导的中旅实际成了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还是很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 田汉.影事追怀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8.

[2] 黄德泉.《到民间去》影片考实[J].电影艺术,2010(01).

[3] 程季华.田汉的电影情怀,三个未完成的银色的梦以及梦醒后的野心[J].电影艺术,1998(06).

[4] 陈白尘.未造成的梦——电影《断笛余音》拍摄断忆[J].电影艺术,1980(11).

[5] 唐槐秋客串上银幕[J].青青电影,1948(38).

[6] 唐槐秋卖老命重上银幕[J].青青电影,1948(05).

[7] 《春满田园》:唐槐秋再度上银幕[J].影剧天地,1948 (03).

[8] 唐槐秋卖老精神,重上银幕拍《国魂》[J].戏世界,1948 (368).

[9]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10] 党政文化秘闻:唐槐秋以女为“姘头”[J].社会新闻,1933(27).

[11] 于嘉茵.民国戏剧守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28.

[12] 蔡楚生口中之唐槐秋:渐渐脱离了舞台气[J].玲珑,1933(10).

[1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2.

[14] 一部有意义的巨片[J].大众影讯,1940(24).

[15] 《孔夫子》片中人才济济[J].大众影讯,1940(24).

[16] 唯诺.孔夫子与唐槐秋[J].立言画报,1940(87).

[17] 田汉.一分热有一分光[N].新闻报(上海),1947-10 -20.

[18] 阳翰笙.奇人唐槐秋[J].上海戏剧,1989(05).

[19] 葛鑫.唐槐秋和中国旅行剧团[J].上海戏剧,1989(04).

[20] 只只.赵慧深主演《马路天使》,介绍人为唐槐秋[J].电影周报(上海),1936(04).

[21] 陈琮.为了石挥报恩,唐槐秋露脸打秋风[J].吉普丛书,1946(01).

[22] 唐槐秋.女公子唐若英将上银幕[J].电影新闻(上海),1939(12).

[23] 唐槐秋.失败,拍戏时摄影师为难[J].开麦拉电影图画杂志,1932(01).

On TANG Huai-qiu’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Films

YANG Cong-lei;LIU Jing
(Film Academy,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TANG Huai-qiu has participated early in Chinese film industry performing more than ten films with quite superb achievements for his portrayal of famous figures,such as,Old headmasters and Confucius,among which the portrayal of Confucius is particularly vivid. Travel Drama Troupe of China set up by TANG has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and exerted deep influence on Chinese films.

Key words:TANG Huai-qiu;Travel Drama Troupe of China;Left-wing films

作者简介:杨聪雷(1983-),男,电影学博士,重庆大学电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史;

收稿日期:2016-03-23

DOI:10.15958/ j.cnki.gdxbysb.2016.02.004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6)02-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