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16-05-31 08:44荣,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从性脑梗死

王 荣,石 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王荣,石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摘要]目的评价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院内外一体化的连续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前后,发放服药依从性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以评价脑梗死患者的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结果实验组经过连续性护理干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能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连续性护理干预;脑梗死;依从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目前,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中脑梗死占脑血管疾病的75%[3]。脑组织损伤后,根据其损伤部位和程度,可以出现不同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通过药物治疗、康复锻炼,运动障碍是可以恢复的,但需要漫长的恢复过程。本研究探讨了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经脑CT或MRI确诊后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2例,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经脑CT或MRI确诊且为首次发病,年龄29~72岁。患者均知情同意,并有能力完成各项调查。排除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有意识障碍者,调查期间病情反复者。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3.1±10.5)岁;伴高血压12例,高血糖18例,有吸烟史9例,血脂异常10例;文化程度为小学42例,初中6例,高中及以上2例。实验组62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2.3±11.2)岁;伴高血压11例,高血糖23例,有吸烟史20例,血脂异常14例;文化程度为小学35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1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入院时宣读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住院治疗期间由责任护士遵照医嘱进行护理干预;出院时,嘱咐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坚持康复锻炼出院,1,3,6,12个月时各电话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服药依从性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1.2.2实验组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 住院期间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服药指导、康复锻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方面作个体化指导,出院后利用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网络及电话回访将护理干预应用于院外的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形成院内外一体化护理, 时刻与患者保持联系,指导患者按时服药、持续进行康复训练,直到全部疗程完全结束。

1.2.2.1健康教育住院期间通过一对一的宣讲、发放手册、走廊张贴宣传图片等形式,向患者和家属宣讲脑梗死的原因、危险因素、脑梗死常见的前兆、发生脑梗死的症状,及脑梗死出现的后遗症。对住院期间的检查治疗均告知其注意事项及用法用量。每次宣讲后跟踪指导,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听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健康教育清单,发给患者及家属,鼓励其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1.2.2.2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大多都留有后遗症,患者一时难以接受,给予连续护理时,注意心理疏导,耐心亲情服务,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恢复期给患者及家属鼓励,增加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1.2.2.3饮食护理住院期间以低盐低脂、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纤维素饮食为主。恢复期进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低盐饮食,以促进脑细胞的恢复。

1.2.2.4服药指导针对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为患者及家属宣教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服药注意事项,保证患者明白服药的重要性,提高依从性。

1.2.2.5康复锻炼急性期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利于脑血流供给、改善脑组织缺血状况。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患肢及关节被动运动,预防下肢血栓及挛缩等残疾。病情稳定后,患者主动锻炼。尽早下床活动,从起床、患肢平衡、站立、行走等进行训练指导,让患肢适量运动,利于功能恢复。

1.3评价方法在入院干预前、出院后1,3,6,12个月5个时间点,发放服药依从性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由责任护士进行调查、评价。服药依从性量表[5]内容包括:①能否按照要求的每天服药次数服药;②能否按照要求的服药量服药;③能否按照要求的时间定时服药;④能否按照要求长期坚持服药。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根本做不到计1分,偶尔做得到计2分,基本做得到计3分,完全做得到计4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服药依从性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包括大小便、穿衣、修饰、活动等10个方面,以Barthel指数评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2组干预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对照组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但之后Barthel指数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实验组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P<0.05)。治疗后1~6个月2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2.22组依从性比较连续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提高了患者依从性。见表2。

表2 2组依从性量表评分比较±s,分)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的致死率逐渐下降,但是致残仍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7]。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存活者有69%~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残疾[8],但通过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恢复[9],而且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10]。但是目前我国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均未得到连续性护理工作。有关研究显示,有98.3%的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均希望出院后能够继续得到医务人员的照顾[11]。脑梗死患者如果在病情稳定后停止后续的康复治疗,则会出现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和静止不动所导致的以生理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即废用综合征。如何减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目前医护人员所关注的难题之一。国外专家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应该受到营养学家、心理学家、社区保健、药师等全方位的服务[12]。目前我国医疗条件未达到此水平,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再得不到系统规范化的指导,这可能也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质量,疾病期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和康复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13]。 由于脑梗死后期康复疗程较长、见效慢,再加上许多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不甚了解,不能按医务人员的指导定期门诊复查、服药、康复训练等,从而影响病情的稳定和恢复,不利于机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连续性护理是对慢性疾病护理模式为依托的一种观念及工作方法,开展连续性护理会促进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13]。连续性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知识、技能及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预防患者健康状况恶化或再住院。护理人员利用连续性护理干预,使护理工作在医院、社区和家庭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者提供连贯的护理干预,保持患者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使得患者在医院、社区和家庭都能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服药依从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住院期间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传输疾病相关的理论知识、治疗技巧以及康复措施,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指导患者科学地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利用短信、网络、电话回访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得患者在院外也能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监督及鼓励,可使患者训练目标和训练任务明确,自觉地参与训练,从而调动患者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文献显示,脑梗死患者按照医嘱科学的、合理的用药,加上后期进行正规的、连续的康复护理,可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降低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15-16]。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用连续性护理干预后,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的肌力,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连续性护理干预,突破了传统的护理模式,根据不同个体情况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指导计划,利用短信、网络及电话回访形成了医院—社区—家庭的护理服务范畴,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监督患者遵医嘱服药、按阶段科学、合理地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脑梗死后遗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开展连续性护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保持对临床问题的敏感性。这样护理人员能够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正确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增加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鸣. 神经病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52

[2]张洪凤,段晓侠,李敏,等. 舒适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卧位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91-1092

[3]陈清棠. 临床神经医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8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5]袁云芳,尹玲.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评价[J]. 四川医学,2006,27(9):973

[6]余瑞玲,梁馨苓,黄红友,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可行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05,19(6):1042-1043

[7]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

[8]小薇,郑翠红,黄公敏,等. 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临床研究[J]. 临床医药杂志,2003,25(1):45

[9]Johansson BB,Ohlsson AL. Environment,social interaction,and physieal activity as determinants of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rat[J]. Exp Neurol,139(2):322-327

[10] 吴锡芬,刘发秀.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抑郁患者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4):576-577

[11] Bixby M,Naylor M. The 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hospital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risk older adults[J]. Medsurg Nurs,2010,19(1):62

[12] Williamson S. The best model of car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ith diabetes[J]. J Royal Coll Physicians Edinb,2010,40(Suppl 17):25-32

[13] Tew JD Jr. Post hospitalization transitional care needs of depressed elderly patients:models for improvement[J]. Curr Optin Psych,2005,18(6):673-677

[14] Chesshir C,Brown C,Byerley A. Transition of health care frompediatric to adult care[J]. J Pediatr Nurs,2013,28(5):1-5

[15] 施华芳,姜冬九,李乐之. 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4-135

[16] Liepert J,Bauder H,Wolfgang HR,et al. Treatment-induced cortie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J]. Stroke,2000,31(6):1210-1216

[收稿日期]2015-05-1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4-0443-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4.037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从性脑梗死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训练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降纤酶联合α—硫辛酸和单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研究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