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娜
摘 要: 2004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偶然创建“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后来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进一步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各高校迅速发展并得到推广。近年来,随着课改的实施,翻转课堂在我国逐渐兴起,部分学校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但成效不大。纵观翻转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从认知角度着重分析学生在中学历史翻转课堂式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历史教学 学生认知
翻转课堂是对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发起挑战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近年来,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大力实施,要求将课堂设置成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场所,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专制型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当代著名高效课堂的首倡者李炳亭说:“课堂的意义和价值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翻转课堂教学正符合这一要求。翻转课堂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期。2004年,萨尔曼·可汗因为其表妹解决数学难题的巧合而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上,并将每段视频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便是翻转课堂的萌芽。2007年可汗学院的成立及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将所教内容用录屏软件制作并上传到网上以供旷课学生观看的教学形式,使得翻转课堂教学迅速风靡全球。
翻转课堂,英文简称为“Flipped Class”,又称为“反转课堂”。所谓“翻转”,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过程,先将所授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查找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认知。疑难问题由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而解决,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内化与巩固的目的。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现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必不可少。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旨在学习其引导人们进行逻辑思考的方法,并非是单纯学习固化的、毫无思维的历史结论。古人提倡“史实,史论,史识”,而史识就是用科学的史观分析历史事件,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的兴起为中国课改开创了一条新思路,在部分学校掀起了一场教学形式的变革。如重庆聚奎中学、上海七宝中学、青岛二中、杭州第十四中学等校都积极实践了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都无疾而终。鉴于国内与国外教学环境和教学因素的不同,影响翻转课堂在中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因素众多,如教师技能的不足,师生间的过少交流,各地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差异,等等。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亦至关重要。在中学,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认知发展也处在快速上升阶段,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在不断增强。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认知结构的建构不同,而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同化会引起个体认知结构量的变化,顺应是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的关键,它是在主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满足对客体的理解需求时,通过变更或创新原有认知结构,从而适应环境,内化新认知。正因为个体在接受新知识时,同化、顺应程度的差异性才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可想而知,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和挑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这样定义过学生的概念:“‘学就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故学生不应是单纯地、一劳永逸地接受知识,而是要通过建立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学会理性思考,掌握生存之道。从认知角度看,学生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充分运用自己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原有历史知识构建新认知。对于在课外时间内自己无法理解的历史问题,先主动查找资料。还有分歧疑问的,要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直至理清知识框架,理解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重点在于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当然每个人认知水平不一,对此老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学生辅导,实现个性化教学。此外教师要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制作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翻转课堂的兴起虽为我国课改带来全新教学形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取得最大成效,与中国教育本土化,仍需不断探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丽娜.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4).
[2]李瑞琳.翻转课堂实施效果刍议[J].亚太教育,2016(2).
[3]宋艳玲,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