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珍
摘 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盲目、低效,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反思作文教学行为。
关键词: 初中作文 教学思考 教学方法
长期的应试教育催生了“应试作文”这一畸形产物,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为写作而写作,当写作成为升学工具,自然扭曲了作文的本质属性。那么,广大语文教师是否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呢?如何使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下面我谈谈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朗读研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提高阅读素养,“读”是根本,要靠学生大量地读作品,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片面注重讲练,那么就会使学生没时间充分地读,没机会积累、感悟,受到熏陶,语言感受力就难以提高。所以,应指导学生多读书、多好书,品味文章的意味,增强语言感受力。
朗读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提高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活动,从而为学生阅读文章后进一步答题打下基础。
文章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研讨。可以是文中的人物,文章的情节,文章的主题,文章写作手法,文章的艺术特色,学生感兴趣的细节,文章的评价,等等。研讨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等等。这种阅读的研讨,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二、重视仿写作文
仿写是在原有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作文教学不一定让所有学生将来都能成为作家,但学生要“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必须打好语文基础,垫好作文的底子,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培养创新精神。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口吃不成胖子。作文水平的提高要从基础抓起,好高骛远,无异于拔苗助长,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渐进的过程,教师指导仿写时要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范例供学习和借鉴。
三、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让学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悟、自得,自己强化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吸收、交流、储存的本领,对此别人无法代替,别无捷径可走,只有自身积极参与、积极体验。为了让学生做到积极参与、积极体验,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结构更符合课堂教学的自然规律,更符合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借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活动,组织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本领,由于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从零开始,之前已掌握了大量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反映在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结合,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四、改进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思路
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作文评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作文讲评课做到“四个结合”。
1.阅读教学与写作讲评相结合。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入选新教材的课文更具“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更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些佳作是学生写作时可供借鉴、模仿的优秀范例。
2.写作理论与评讲实践相结合。语文教材的“表达”部分,有丰富的写作理论知识的阐述,一方面,作文评讲要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将学生习作与作文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语言的运用、条理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与处理、中心的表达等。另一方面,写作与汉语知识中词性、单句、复句、修辞等紧密相连。作文评讲应注意教材中写作理论、语法知识等的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
3.批改、讲评与修改相结合。批改是评讲的前提,修改是评讲的目的。作文评讲可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再现别人写作时所犯错误;也可使其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作文的修改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应与评讲目标、内容统一,可在作文评讲基础上,尝试自改、互改,改写、仿写等评讲与修改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作文评讲才更有效。
五、走进生活,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知识经验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时不在接触社会。让学生的笔回到生活,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他们纯真的眼睛必定会发现多彩感人的世界。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良好的母语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真切的生活体验,不仅知识不足,更多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贫乏和对生活的漠然。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活引进课堂,或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活动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写作题材,这样学生表现的是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就有内容可写,不再“难为无米之炊”。
总之,只有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尊重科学规律,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才能改变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