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

2016-05-30 10:41李圣华
中州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黄宗羲归有光

摘要:何为“明文正宗”,历来争讼纷然,清初尤剧。黄宗羲“明文正宗”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批评观念。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他将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娄坚、唐时升、钱谦益、顾大韶、张大复、艾南英列入“明文正宗”,又提出一些批评看法,值得详作剖析。自明嘉靖起,以震川一派为代表的吴中文统与浙东文统多有交叉融合。黄宗羲与震川一派论文相合有五:根柢“六经”;参之以史;不染七子复古习气;非八股时文样式;“一往情深”。黄宗羲与震川一派不相合有四:不满震川一派经史研讨之功稍疏;独尊阳明之学与阳明之文;论文不离浙东学统;批评震川后派摹仿熙甫文法。相合五条可见其相近的“明文正宗”评价标准,不合四条体现了黄宗羲独特的明文批评理论。黄宗羲之说虽有历史与地域局限性,但足可概观一代文章大端,对清代文章主流风格的演变影响深远。

关键词:黄宗羲;“明文正宗”说;归有光;震川后派;文学史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5-0145-09

围绕“明文正宗”,清代初期的古文家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黄宗羲之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明文案序》言说虽详,但也留下不少有待深入发覆的问题:列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入正宗的具体动机是什么?因何不赞同“震川为明文第一”之论?震川一派属吴中文统,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为何于嘉靖以后文章舍浙东而盛赞吴中?“明文正宗”争讼纷然,黄宗羲所论与之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当作何认识?下面以黄宗羲论归有光与震川后派为例,尝试剖析其“明文正宗”说的历史生成与批评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一、黄宗羲论归有光

《明文案序》以归有光为“明文正宗”与明文“再盛”表率。作为浙东学术、文章的集大成者,黄宗羲推尊宋濂、方孝孺、王阳明为正宗,以明儒罗玘配前贤,皆在情理之中;其以归有光为正宗,值得详作剖析。

黄宗羲熟读归集,文中屡道及之。如《答万充宗质疑书》:“即如《古文尚书》,人多疑其伪,吴草庐、归震川驳之,不遗余力,然终鹘突”,“此二证恨不使草庐、震川见之。”①《天一阁藏书记》:“归震川曰:‘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囷,覆护其上。余独以为不然”,“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则震川覆护之言,又未必不然也”②。《陆周明墓志铭》:“昔震川叙唐钦尧争同舍生之狱,以为生两汉时即此可以显名当世。”③《刘太夫人传》:“余尝观归震川《朱母顾孺人志》”,“余过新安,实庵属之为传,不知能与震川之文并行否也”④。黄宗羲对熙甫文章也颇多赞美之词。《喜万贞一至自南浔以近文求正》:“规摹震川之古淡,加以剡源之色泽。此道今人知者希,为子狂言罄胸膈。”⑤《次叶讱庵太史韵》:“一传为震川,月胁开九阍。文章以载道,不与江河奔。”⑥

从《明文海》《明文授读》选文可窥黄宗羲对归文的认识评价。浙江省图书馆藏清稿本《明文海》选归文22篇,数量虽未及宋濂、方孝孺半数,但相比复古四子、公安三袁、竟陵锺谭,可谓多矣。《明文授读》之编更在取其可法,择录归文11篇,《沈贞甫墓志铭》《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抚州府学训导唐君墓志铭》《左副都御史廉甫李公行状》等4篇不见于《明文海》,盖前编意犹未尽,复增补之。《书斋铭》一文附评语云:

先夫子曰:“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南京太仆寺丞。震川之文,一往情深,故于冷淡之中,自然转折无穷,一味奡兀雄健之气,都无所用也。其言为文,以“六经”为根本,迁、固、欧、曾为波澜。圣人复起,不易斯言。今之耳食者,便欲以震川为根本,愈求而愈不似矣。”⑦

《明文授读》由黄宗羲门人张锡琨、子黄百家校读,“先夫子”为尊称。《思子亭记》亦附评云:“无聊之极,结为怪想。余于迎儿之殇,坐卧恍忽,作此言辞,岂意震川先已描出。”⑧

《明文授读》选李梦阳文3篇:《诗集自序》《旴江书院碑》《凌溪先生墓志》;未收何景明古文,仅录其赋2篇:《渡泸赋》《东门赋》;收王世贞文2篇:《战国策谈棷序》《宗子相集序》;只录李攀龙文1篇:《送宗子相序》。李、何、王、李四家古文,选录不过6篇。全黜何氏古文,褒贬之意立见。王世贞文后无评,李梦阳《诗集自序》附评云:

自明初以来,文之正统未尝乏绝。然或过于质直,则边幅自狭;或过于繁缛,则靡弱难收,故有不得不变者。变之之道,则本之太史以求其洁,本之“六经”以求其精微而已。其时王文成可谓善变者也。空同乃摹仿太史之起止,《左》《国》之板实,初与文成同。讲究之功,文成深悟此理,翔于寥廓,反谓文成学不成而去,空同掩天下之耳目于一时,岂知文成掩空同之耳目万世乎!⑨

李攀龙《送宗子相序》附评云:

沧溟之文,集句而成,一时视之,亦如孙樵、刘蜕,但孙、刘意思隽永,沧溟则索然而已。楚楚自成尚不能,况欲以之易天下乎!⑩

对比《明文授读》选归有光与复古四子文数量及截然不同的评语,黄宗羲所判分的明文“正宗”与“末流”显而易见。

但是,黄宗羲又认为世尊归氏“明文第一”实非公论。《明文案序上》云:

议者以震川为明文第一,似矣。试除去其叙事之合作,时文境界,间或阑入,求之韩、欧集中,无是也。此无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B11

这里指出明代场屋之业为害,归有光不能免。《郑禹梅刻稿序》复述云:

近时文章家,共推归震川为第一,已非定论,不过以其当王、李之波决澜倒,为中流之一壸耳。然震川之所以见重于世者,以其得史迁之神也。其神之所寓,一往情深,而纡絗曲折次之。B12

谓归文第一之说未妥,归氏功绩在当七子盛行之际,不为时风所动,所作得《史记》之神。“一往情深”也正是黄宗羲持重的今人文章不逊古人的为文之道。

二、黄宗羲论震川后派

《明文案序》以娄坚、唐时升、钱谦益、顾大韶、张大复为熙甫“正脉”与明文“三盛”表率。黄宗羲于明季文章正宗,舍浙东而述吴中,同样值得关注。endprint

震川后派著者有娄坚、唐时升、归子慕、钱谦益、艾南英、归庄等人。娄、唐乃震川嫡传,开启嘉定文派;归子慕承其家学,艾南英私淑熙甫;钱谦益得嘉定文派之传,归庄师事钱氏。《明文案序》述“昆山之遗泽未泯”,列举娄、唐、钱、顾、张五人,又谓江右艾南英、徐世溥、闽中曾异、李世熊、黄道周不失正轨。徐、曾、李能否称名家,学界存有争议,姑置不论。这里应指出,娄坚、唐时升、李流芳、程嘉燧明末已并称“嘉定四先生”,黄宗羲历数熙甫传人,只言娄、唐,非为文字简省或一时疏漏,主要原因还在李、程不以文见长,异于娄、唐“通经学古”。李流芳长于诗、书、画三绝,程嘉燧诗、画兼擅,钱谦益尊为“松圆诗老”。李、程不以文见长也是清初士人普遍的看法。归庄《简堂集序》云:

当时执经问字者嘉定尤多,其后府君之文章昆山遂无传。嘉定则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B13

称娄、唐最得熙甫之传,未提及李、程。汪琬私淑熙甫,康熙十九年(1680)在明史馆撰《归有光传》,历数震川后学云:

有光既卒,吴人能传述其学者,推诸生唐时升、娄坚。时升,字叔达;坚,字子柔,皆嘉定人。有光幼子子慕,字季思,万历中举于乡,亦有学行,崇祯时追赠翰林院待诏。B14

《明史》卷288《文苑四》未尽采之,专为唐时升立传,娄、李、程附焉。传云:

唐时升,字叔达,嘉定人。父钦训,与归有光善,故时升早登有光之门。年未三十,谢举子业,专意古学……文得有光之传……娄坚,字子柔,幼好学,其师友皆出有光门。坚学有师承,经明行修,乡里推为大师。贡于国学,不仕而归。工书法,诗亦清新。四明谢三宾知县事,合时升、坚、嘉燧及李流芳诗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流芳,字长蘅,万历三十四年举于乡。工诗善书,尤精绘事……程嘉燧,字孟阳,休宁人,侨居嘉定。工诗善画。B15

娄坚文章不下唐时升,甚而出其上。《明史》合论之,不复单独立传。《文苑传》并论四先生诗文,亦无不妥。黄宗羲、归庄交笃,与汪琬发生古文论争,《明文案序》不提李、程,并非受归、汪影响,实际上体现了当时流行的看法。

《南雷文定》诸集鲜再提及娄、唐。黄宗羲对四先生及钱、顾、张、艾等人的看法,亦见于《明文海》《明文授读》选文及评语。

《明文海》于四先生文选娄坚最多,共29篇,数量超过归文,选唐时升文也多达14篇,李流芳、程嘉燧文入选寥寥,李文仅录诗序3篇,程文录诗序4篇。《明文海》多选娄、唐之文,以其学优文长也。李、程工诗画,文非专擅,故各录诗序数篇。这一认识在《明文授读》中也有所体现。《明文授读》选娄文2篇,评云:“传震川之规矩,而才不能逮。”B16选唐文3篇,评云:“先夫子评叔达文亦子柔之亚。”B17选李文1篇,评云:“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萧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B18选程文1篇,评云:“极似苏公小品”,“无大文字,毕竟山人手段。”B19由此我们可较清晰地了解黄宗羲对四先生的评价:娄文成就最可观,唐稍次之,皆得熙甫之传,而才情未逮;李、程不以古文名家,“无他大文”,诗序略可观,有小品之致。

昆山张大复、常熟顾大韶拾熙甫“坠绪”,归庄能踵先人遗风。《明文授读》选顾文5篇、赋1篇,评云:“其文建爽,取法于卓吾之辩才,而汰其游戏之调,惜世无知之者。”B20选张大复文3篇、归庄文2篇,皆无评语。张大复不愧晚明文章名家。顾大韶以诸生老,通经史百家,尝校李贽《李氏文集》20卷。其文确如黄宗羲所评,取法卓吾辩才,文风健爽,惜世少有知者。

《明文授读》选钱谦益、艾南英文数量远超过以上诸家,钱文多至25篇。《答李叔则书》文后全录《思旧录·钱谦益》以代评语,有云:

主文章之坛坫者五十年,几与弇洲相上下。其叙事必兼议论,而恶夫剿袭,词章贵乎铺序,而贱夫凋巧,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矣。然有数病:阔大过于震川,而不能入情,一也;用“六经”之语,而不能穷经,二也;喜谈鬼神方外,而非事实,三也;所用词华每每重出,不能谢华启秀,四也;往往以朝廷之安危、名士之陨亡,判不相涉,以为由己之出处,五也。至使人以为口实,掇拾为《正钱录》,亦有以取之也。B21

钱谦益长黄宗羲三十岁,明末领袖东林,降清失节。黄宗羲数至常熟访之,邓之诚谓其“初师谦益,颇得其笔”B22。黄宗羲《八哀诗》其五《钱牧斋宗伯》虽云“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B23,但毕竟人生、问学各异,《思旧录》指摘钱文五弊,皆非空言。《明文授读》选艾文11篇,与归文相当。《论宋禘祫》附评语云:

其传者当在论文诸书,他文摹仿欧阳,其生吞活剥,亦犹之摹仿《史》《汉》之习气也。其于理学,未尝有深湛之思,而墨守时文见解,批驳先儒,引后生小子不学而狂妄,其罪大矣。B24

黄宗羲认为艾氏为时文名家,理学未精,文法震川,摹仿欧阳修,“生吞活剥”,可观者当在论文诸书。故《明文授读》仅选其论、疏、书、序,其中论文书即有4篇。

这样看来,黄宗羲视娄、唐、钱、艾为熙甫正传,“明文正宗”之绪赖以不坠,评价却不甚高。所指摘震川后派流弊大者有三:知“通经学古”,而学力不达,娄、唐尚可称说,钱谦益失于博杂,阑入佛老,艾南英所得甚浅;究心归文“平淡”,轻于“一往情深”,得其表而虚其里;既仿于唐宋八家,复斤斤于摹归有光,斯又下之矣。黄宗羲对震川后派的看法,总之曰能承归氏之绪,然才或不足,情或不至,学问或不充、不醇,摹拟太过,不能无弊。

三、吴中与浙东文统的交融

中国文学地域分野最著者是南北之分,其次为中州、山左、关中、吴中、浙东、江右、荆楚、巴蜀、岭南、闽中、滇黔之别。综观之,汴宋南渡后,吴中、浙东之异构成江南文学分野的主流。浙东、吴中、中州、江右、闽中各有文统,无论南北文学之离合,还是各区域文学间的对立、交流,在明文演变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形成与之关联密切,有关震川一派的评价正生成于明中叶以后吴中、浙东文统交流融合的历史语境中。endprint

南宋以后,浙东与吴中文章源流颇异。吕祖谦、陈亮、叶适开启浙东之学,大抵经史并重,主于用实、事功。朱、陆之学也播传浙东,浙东士人或融朱、吕,或合吕、陆,文章代不乏人,王柏、金履祥、王应麟皆一代名家。元中叶后,浙东之学“多流而为文人”B25。黄溍、吴莱、吴师道、柳贯既传金华之学,又长于文章,宋濂、王袆、胡翰、苏伯衡、方孝孺继之。靖难之变,浙东文统几至中绝。王阳明崛起,倡导心学,与宋濂、方孝孺有所不同,然讲究学有正统,文有端绪,仍不离于用实、事功。万历间,东林之学兴于吴中,浙东之学式微。刘宗周起而振之,反思空谈心性之弊,融合朱、陆。明清易代,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双峰并峙。阳明与其高弟子王畿等人以及刘宗周,不仅以学问著,亦是明文重要作者。浙东明文虽有屠隆等人习于王世贞复古之说,但主流不染七子之习。此为南宋迄明末浙东文章之大概。总观其势,文统与学统趋于合流,终于合学术与文章为一。

与浙东尚学不同,吴中士人好才情风流,文章亦盛。就吴中明文演变而言,值得注意的有四:一者,明初高启、张羽、王行、王彝以诗著闻,亦能文章,明朝三百年吴中文章尚才情实肇端于此。二者,吴中文人非“不学”,士人好经学,不甚尚史,且学术与文章往往各有源流,嘉靖而后,在归有光、唐顺之推毂下,学术与文章分立态势有所改变。归、唐既重经术,又重史学,提倡唐宋八家,造成吴中文风一变。东林之学崛兴,吴中文章与学术合流之势愈明。三者,嘉隆后,在王世贞倡导下,吴中成为复古重镇。四者,明中叶以后吴中之文可细分四支:吴宽、王鏊、王锡爵为代表的馆阁文章;吴中四才子为代表的才子之文;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为代表的复古之文;归有光、唐顺之为代表的尚宋尚学之文。至于公安、竟陵的吴中余响,可忽略不论。吴中明文四支中,大者实为两支,即王世贞复古一脉,归、唐一脉。此为吴中明文之大较,与浙东文统显然有异。

作为蕺山门人首座,黄宗羲承浙东文统,远追先贤吕祖谦、金履祥、黄溍、吴莱、宋濂、王袆、方孝孺、王阳明,开启清代浙东文派。《明文案序》论“明文正宗”,吴中吴宽、王鏊、归有光、唐顺之、王锡爵、娄坚、唐时升、钱谦益、顾大韶、张大复列入,计十人之多。吴宽、王鏊、王锡爵之所以入正宗,以庙堂之上“质有其文”;归、唐入正宗,以“讲究不遗余力”;娄、唐诸子入正宗,以能拾昆山“坠绪”。浙东、吴中文统不相合由来已久,黄宗羲如此肯定吴中明文,有其复杂的原因。吴宽等人馆阁文章可毋论,吴中、浙东明文自归、唐后交融日密,构成黄宗羲认同吴中明文的一大动因。以下试详述之。

唐顺之、王慎中传阳明心学,论文因之而变。归有光不满足于阳明之学,但对浙东学统多有认同。《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云:

而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何文定公得黄勉斋之传,其后有王会之、金吉甫、许益之,世称为婺之四先生。益之弟子为黄晋卿,而宋景濂、王子充皆出晋卿之门。高皇帝初定建康……浙东儒者皆在。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其渊源之所自如此。B26

《周孺亨墓志铭》云:

是时天下尤尊阳明,虽荆溪唐应德始事先生,后复向王氏学,惟孺亨称其师说终不变。余少为先生家婿,获闻绪言,顾迷谬无所得。而先生晩年,属望之意特惓惓焉。B27

很显然,归有光清楚浙东学术的源流,肯定宋濂等人得宋儒正传,开明学正统。王世贞倡导复古,吴中文风大变。归有光倡文本“六经”、取法《史记》、唐宋八家,以对抗七子法必秦汉之说。这自是如其《戴楚望集序》所说“有志于求道”“必期于自得”B28的结果,也与关注浙东学术有一定的关联。

归有光未明言标举宋濂、方孝孺为明文正轨,而文学创作则体现出这一倾向。震川后派沿之,于此有明确的表述。娄坚《答姚孟长太史》云:

某老矣,少时获闻长者之教,略知古文词。窃论宋文宪该博详赡,自南宋至今,实无其俪。顾追寻渊源所自,似犹为正叔、元晦所缚,未能无滞碍于理学而直追西汉,洎唐贞元、元和、宋庆历、嘉祐之超卓也。黄、柳之集,尝一寓目焉。仆向之所闻,于经学推金仁山、吴临川两先生,特为谛当者,归太仆之绪论也。B29

论“古文之脉”,称宋濂为南宋至明末第一文章家,推尊备矣。钱谦益少习李梦阳、王世贞之文,从嘉定李流芳诸子游,知其外“尚有文章”,《答山阴徐伯调书》载汤显祖寄语“本朝勿漫视宋景濂”B30,《复徐巨源书》自述始知“古学之源流”“文章之体制”B31。归庄从学钱氏,赞宋濂、王袆开明文正轨。《简堂集序》云:

吾朝文章,自金华两公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文训》,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向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B32

所谓宋、王“开一代风气”,与黄宗羲之论如出一辙;“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即是赞称曾祖归有光接续宋、王正传。

归有光对浙东学术的肯定,娄坚、归庄对浙东文统的沿波溯源,深契黄宗羲之意。而黄宗羲论文则受到钱谦益影响。钱氏排斥八股时文、七子复古之“俗学”,昌言“经经纬史”,讲求实学。与归有光相较,黄宗羲更重史学,《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以为史乃“文章之苑圃”B33,《再答苍略书》谓“‘六经,史之宗统也”,“‘六经降而为二史,班、马其史中之经乎”B34。黄宗羲亦讲求实学,“穷经读史”,切于为用,力斥场屋之文与七子习气,学术渊源与钱氏不尽同,受其沾熏却不言而喻。

艾南英非吴中文人,且经术未深,然因私淑熙甫,为黄宗羲所关注。艾氏文论详见《答夏彝仲论文书》《再答夏彝仲论文书》《答陈人中论文书》《再与周介生论文书》诸尺牍,俱选入《明文授读》,前3篇又见于《明文海》。《答陈人中论文书》云:

见足下谈古文,辄诋毁欧、曾诸大家,而独株株守一李于鳞、王元美之文……此犹蛆之含粪,以为香美耳。故张口骂欧、曾,骂宋景濂,骂震川、荆川……足下又痛诋当代之推宋人者,如荆川、震川、遵岩三君子。嗟乎!古文至嘉隆之间,坏乱极矣……古文一线,得留天壤,使后生尚知读书者,三君子之力也……至于宋景濂,佐太祖皇帝定制度,修前史,当时大文字皆出其手,我朝文章大家,自应首推其文……景濂虽未足尽我明之长,然自今论之,未见有胜景濂者。而足下又痛诋之,何也……计足下之病源,皆由不知古文二字。B35endprint

崇祯间,陈子龙偕夏允彝领袖几社,与复社张溥、张采相齐名。如前所述,嘉隆而后吴中明文派分两大支流,各有承传。王氏一支传于娄东、松江,二张、陈、夏为著;归氏一支传于昆山、嘉定、常熟,娄、唐、钱、顾为著。明末清初,批判复古声潮高涨,王氏一支由显而晦,归氏一支由晦臻显。艾南英厌弃七子,盛推归、唐、王及宋濂,与夏、陈激烈论争,陈子龙痛批其颊,遂结深怨。黄宗羲与陈、夏交厚,对这场论争的态度是倾向于支持陈子龙。《答陈人中论文书》附《思旧录》文字以代评语:“卧子少年之文,恃才纵横。艾千子与之论文,极口鄙薄,以为少年不学,不宜与老学论辩,自取败缺。海内文章家无不右千子。以余观之,千子徒有其议论,其摹仿欧、曾,与摹仿王、李者亦唯之与阿。卧子晚年亦趋于平淡,未尝屑屑于摹仿之间,未必为千子之所及也。”B36其意不在肯定复古,故别出新论,提出“陈子龙晚年定论”说。然尚不能自信,陈、夏与娄东二张终因接迹七子被摒于“明文正宗”之外,艾南英以接绪熙甫列名正脉。

四、黄宗羲“明文正宗”评价之标准

基于以上考察,再来看黄宗羲与归震川一派论文异同,从而审视其“明文正宗”说的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其相合者可归纳为以下五条:

一是本于“六经”。文章本原于何?王弘诲《重刻文章正宗序》云:

学者必始之“六经”,以求其端;参之《语》《孟》,以尽其变;考之百家诸子,以博其旨趣。俾大宗、小宗灿如指掌,则深于正宗者矣。不然,弹雀之喻,买椟之讥,识者嗤之,而何正宗之足云。B37

这一说法是古文正宗论主流观点之一。黄宗羲与震川一派也持论根柢“六经”,学有本原。归有光倡“通经学古”,合道统、文统为一。《雍里先生文集序》云:“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唐时升《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说其时天下相率为浮靡之词,归氏深探古人微言奥旨,“发为义理之文”,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铭曰:“先生之文,‘六经为质。非似其貌,神理斯述。”B38娄坚、唐时升、钱谦益以“通经学古”为尚,探原“六经”。谢三宾《娄子柔先生集序》述娄坚文原:“其学本原欧阳氏、韩氏,由史迁以溯‘六经”,“信乎真能学古者也!匪学其词,学其道焉者也。”B39黄宗羲谓“穷经”乃为文第一要义。《论文管见》云:“文必本之‘六经,始有根本。唯刘向、曾巩多引经语,至于韩、欧,融圣人之意而出之,不必用经,自然经术之文也。”B40意思是融贯经旨,无所谓引不引经语、沿不沿古人之词。

二是取法于史。浙东之学经史并重,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浙东学术》云:“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B41黄宗羲邃于史,文章主于参之以史。《论文管见》云:“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B42《沈昭子耿岩草序》云:“是时先生不及文章而谈理学。又数年再见先生,先生亦不及文章而谈史学。余于是知先生之文章本之经以穷其原,参之史以究其委,不欲如今人刻画于篇章字句之间,求其形似而已。”B43朱熹“荣经陋史”,后人多卷入“经精史粗”之争。浙东学者不鄙薄史,不足为奇。震川一派远于“荣经陋史”,值得拈提。谢三宾《娄子柔先生集序》中言“太史公《史记》学‘六经而为之者也”B44,揭示了震川一派合经史为一的思想。钱谦益绍熙甫标榜“经经纬史”。《嘉定四先生集序》云:“不必尽规模熙甫,然其师承议论,以经经纬史为根柢。”B45在合经史、文章为一上,震川一派与浙东文统交融显著。

三是非假古董。七子复古务于修辞,曰“宁失诸理”,“理学兴而文艺绝”,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还提出“古文之法亡于韩”B46。这引起震川一派强烈不满。归有光《与沈敬甫》斥曰“剽窃齐、梁之余”,“区区里巷童子强作解事”B47,《项思尧文集序》讥王世贞“妄庸巨子”B48。世贞晚年自悔,《归太仆赞》:“千载有公,文运斯昌”,“余岂异趋,久而始伤。”B49这段文坛公案流传甚广,震川后派尤喜称引,并将批评矛头更多指向李、何,特别是“古文之法亡于韩”之说。黄氏《明文案序》尽黜复古派,还援用“妄庸巨子”故事。钱谦益批驳复古,借用苏轼讥王安石“黄茅白苇”之语。黄氏《明文案序》亦用此四字批评七子派疏远学统,主于修辞,舍本逐末。《沈昭子耿岩草序》三申其意:“则承学统者未有不善于文,彼文之行远者,未有不本于学明矣”,“近譬言文章者,以修词为务,则宁失诸理,而曰理学兴而文艺绝。呜呼!亦冤矣。”B50浙东文人偶染七子之习,如宁波余寅、屠隆。黄宗羲评云“君房之学成,其文遂无一首可观;纬真自歉无深湛之思,学之不成,而纬真之文泛滥中尚有可裁”。《高元发三稿存序》又说:“甬上古文词,自余君房、屠长卿,而学者之论亡矣。”B51简言之,震川一派由排斥七子而成文章一脉,黄宗羲则由此立“明文正宗”之说。

四是非时文样式。明代八股取士利弊兼生,科举日盛,其弊益甚。归有光、娄坚、唐时升思欲变之,以经术救八股之害;李流芳、程嘉燧曲避之,逃于诗艺;钱谦益、黄宗羲于痛定思痛后,将尽黜之。对于八股时文,归有光知不可废,力求变化。娄坚《归太仆应试论策集序》载:“吾为举子业,信笔纵横。”B52又,《易经程墨文选序》:“往时归熙甫先生锐意经学,工力甚苦。至为应试之文,伸纸疾书,初未尝经意也。然今之言经义者,必推归,卒未有能逮也。”B53娄坚以为学术久坏,士大夫留意经术,或能起文章时疴痼疾。虽曰有此金针,他还是自谓非八股行家里手,《贻邑学二师书》云:“今科场文字与经术渐不相关,某虽颇好古书,而绝非时文当行。舍竽挟瑟,既以自误,美芹献曝,或复误人,此所不安一也。”B54李流芳不喜举业之文,时有遯入书画之思。《邹方回清晖阁草序》云:“余性不喜举业之文,而时时代以书画。”B55归、娄对八股的态度尚缓和。相比之下,钱、黄批评态度激烈。钱谦益《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斥制科之习乃“古学之蠧”,俚俗不堪。黄宗羲反复声讨举业之害,《恽仲升文集序》说“举业盛而圣学亡”B56,《广师说》说“自科举之学兴,而师道亡矣”B57,《陈夔献墓志铭》说“制科盛而人才绌”B58,《补历代史表序》谓“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B59,《明文案序》感叹明人缘此终无大家可与韩、欧相匹敌。endprint

五是“一往情深”。震川文章,有质有文。唐时升《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称其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淫泆之,自不能已已”B60。黄宗羲《郑禹梅刻稿序》叹赏归文“一往情深”B61,《明文案序》指出后世文章不逊前代,“良由不名一辙,唯视其一往深情”。《论文管见》强调“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文章要有“情至”B62。

以上相合五条,体现了黄宗羲与震川一派相近的文章正宗评价标准。其不相合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是关于学问深浅。震川一派以文名家,经史研讨之功终有所疏,难比宋濂诸子。归有光通《易》学,熟于《史记》,因科举时风所限,未能肆力于学。娄、唐问学各有所长,相比熙甫更下一筹。艾南英学非所擅,钱谦益积学厚于归、娄,而博杂不淳。诸如此类,皆为黄宗羲所不满。《明文案序》称熙甫“较之宋景濂尚不能及”,《郑禹梅刻稿序》谓艾氏“乃举子之经术,非学者之经术也”B63。他既责艾氏不学,又批评钱氏庞杂。《喜万贞一至自南浔以近文求正》云:“四十年来归虞山,所得一半只气魄。晩来随波文字禅,质以义理终迫窄。”B64黄宗羲论文重经史之功,“要以学力为浅深”,故得出以上结论。李祖陶《南雷文约文录引》“盖其论文,薄震川而宗景濂”B65,亦道得实情之一端。

二是关于阳明学术文章。黄宗羲推重朱、陆及阳明、蕺山之学,《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以为非阳明,学统几于中绝B66。世人往往关注阳明心学与事功,疏于谈说文章,即使论之,亦多归于道学家末技。黄宗羲不然,并推阳明之学与阳明之文。康熙十七年(1678)《李杲堂文钞序》云:

余尝谓文非学者所务,学者固未有不能文者。今见其脱略门面,与欧、曾、《史》《汉》不相似,便谓之不文,此正不可与于斯文者也。濂溪、洛下、紫阳、象山、江门、姚江诸君子之文,方可与欧、曾、《史》《汉》并垂天壤耳。盖不以文为学,而后其文始至焉。当何、李为词章之学,姚江与之更唱迭和,既而弃去。何、李而下,叹惜其不成,即知之者亦谓其不欲以文人自命耳,岂知姚江之深于为文者乎?使其逐何、李而学,充其所至,不过如何、李之文而止。今姚江之文果何如,岂何、李之所敢望耶?B67

此说自具道理。震川一派看法不同,归有光每表彰独立于阳明心学之外者,震川后学沿袭之。清人王鸣盛对此已有清晰的认识,《钝翁类稿序》指出归氏于“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B68。黄宗羲以学力作为衡量明文的一大标尺,得出“余姚之醇正,南城之精炼,掩绝前作”的结论,颇异于震川一派。

三是关于唐宋八家与浙东文统。黄宗羲与震川一派奉唐宋八家正脉,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黄宗羲首推韩愈,其次欧、苏;归、娄最尊欧阳修,韩愈次之。南宋以后文章,黄宗羲历推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真德秀、黄幹、王柏、何基、金履祥、姚燧、虞集、黄溍、柳贯、吴师道、宋濂、王袆、方孝孺、王阳明,其“学统”一望即知,盖论文不离于浙东学统。震川一派认同浙东学统,但论文多有不合。如归有光未将阳明归入文章正统。娄坚指出宋濂文章尚滞于理学,《尊经阁夜话述》云:“胜国推虞,昭代称宋,皆号博综,尤谨程度,惜理学碍之,于超乘未能也。”B69

四是关于沿袭熙甫文法。震川后派好摹仿熙甫,黄宗羲《庚戌集自序》提出“善变”说B70,以为不求本原,不自出深湛之思,而诉诸摹仿,等同木梗土偶,阘茸无生气,重蹈七子前辙。至此又用“黄茅白苇”形容时文之士学震川。《郑禹梅刻稿序》云:

顾今之学震川者,不得其神,而求之于枯淡。夫春光之被于草木也,在其风烟缥缈之中,翠艳欲流,无迹可寻,而乃执陈根枯干,以觅春光,不亦悖乎?宋景濂言文有九病,其一种臭腐阘茸,厌厌不振者,非此之谓欤……今日时文之士,主于先入,改头换面而为古文,竞为摹仿之学,而震川一派遂为黄茅白苇矣。古文之道,不又绝哉!B71

究其深意,在于痛恶舍本逐末,事于剿袭,故痛下针砭,警醒世人。汪琬法乳归文,黄宗羲对其摹仿熙甫也进行了嘲讽。

以上不合四条,可见黄宗羲独特的“明文正宗”评价标准。综观九条,无论合否,皆为黄宗羲审度“明文正宗”的理论依据,体现了其明文观与古文思想。相较而言,前五条多属根本原则,后四条为重要补充。

五、关于“明文正宗”的几点思考

何为“明文正宗”,数百年来论说不一。就清初而言,形成三大批评潮流:一是钱谦益、归庄等人代表的震川后派,以宋濂、方孝孺、归有光、唐顺之、娄坚、唐时升为正宗,显有标举吴中文统之意。二是黄宗羲、万斯同等人代表的浙东文派,亦推许宋、方、归、唐,又提倡阳明之文,显有标举浙东文统之意。三是汪琬、刘体仁、王士禛等人代表的新朝士大夫,肯定宋、方、归、唐,力排七子、公安、竟陵,意不在接绪“明文正宗”,而在倡立一代“清文”。

文学地域分野无疑是影响“明文正宗”判评的重要因素。清初浙东士人多受黄宗羲之说沾熏,吴中文人则多沿震川一派之说。明遗民顾有孝辑《明文英华》10卷,潘耒《明文英华序》云:

窃谓明代名家,如宋金华之浑厚,方逊志之英爽,吴匏庵之淳深,王文成之明达,唐荆川之纾徐,归震川之简洁,钱牧斋之雄博,黄陶庵之坚凝,是皆天地元气。B72

汪琬门人薛熙编选《明文在》100卷,《凡例》有云:

是编以韩、柳、欧、二苏、曾、王七家文为宗,盖前明大家如宋潜溪、方正学、苏平仲、杨东里、王阳明、唐荆川、归震川诸公,心法相传,以明洁为主,真得《左》《国》《史》《汉》之神理,所以为正派。不则,即为异趋。B73

其说仿于震川后派,并汲取黄宗羲之论。江右、荆楚、中州、山左文人或持不同之见。如衡州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不推许归文,以为“熙甫但能摆落纤弱,以亢爽居胜地耳。其实外腴中枯,静扣之,无一语出自赤心”,嘉定黄淳耀异于归氏之派,“非熙甫所可匹敌”。论“经义正宗”,嵇世臣、黄道周、凌义渠、罗万藻可当之,“为经传传神,抑恶用鹿门、震川铺排局阵为也”B74。虽是论经义,亦可见其“明文正宗”观。胶州张谦益最推重方孝孺,稍轻于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而厌于徐渭、袁宏道、艾南英、钱谦益。《絸斋论文》卷五以为“方正学全是苏家气魄,却是程朱骨髓。自宋末至明初,未易见此等人”。又,“方先生文与道理一滚出来,震川则是极力做好文,理路特附见其中,未能与之合一,时有驳处,不自觉。当以此分优劣。”又,“徐文长文奇崛瘦劲,似规摹柳州。然学文邪杂,不成大器”;“袁中郎为禅所迷,忿口放诞,不可为训”,“艾千子自号正学……其序文多为时艺而发,理足而局面颇狭”,“钱牧斋古文,其俗在骨。诗文序及赠送贺寿之词,皆油滑腐烂,无一近古者”。B75endprint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体大思精,李祖陶盛赞《明文案序》上、下篇“议论精确”,“无一语不可为先贤之判断,后学之津梁,真大眼孔,真大手笔”B76。黄氏之说有何价值意义,今应如何认识“明文正宗”问题?笔者论嘉定文派曾指出两点:黄、钱等人之说对明文起着“定论”作用,“奠立了清代古文批评史上的一种基调”;“明文正宗”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观念,是古文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并对古文传统的继承具有引导意义,其局限性也不可否认。论者肯定嘉定文派为正宗,是以排斥七子、公安、竟陵派为代价的。诗歌有正变,古文亦类之,各具价值,是有一代明文B77。兹论黄宗羲“明文正宗”说,重作审视,补充数点如下。

其一,文学地域性是影响“明文正宗”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黄宗羲之说具有鲜明的“浙东”地域性,一方面表现在受约于浙东学统,以学力作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表现在合文统与学统为一,以浙东文统作为衡量依据。这种尺度,既是黄宗羲论明文的优势,也构成其认识的局限。

其二,清初“经经纬史”古文思潮是另一决定性因素。缘此,批评家一定程度上能超越地域意识。黄宗羲、钱谦益等人以“经经纬史”为明文评价的核心标准,即体现了清初古文思潮的动向。

其三,清初士人反思明学与明文之弊,多卓立之见。黄宗羲批判八股害文,以此综观明三百年文章之弊,非耳食钱谦益,亦非抄贩一时成说。其肯定归文“一往情深”,质疑“明文第一”之说,批评震川后派不知善变,皆立论甚高,眼界阔大,不失公允。

其四,黄宗羲之说可概观一代明文大端,然亦有得有失。不当者如尽黜七子派,株及张溥、张采、陈子龙、夏允彝;肯定馆阁之文,列王锡爵入正宗;因公安、竟陵远于“经经纬史”,虽有才情,仍不入正宗之列。诸如此类,皆可商榷。

其五,明人好争讼,论文每挟杂斗讼之习。论者针锋相对,不为模糊两可之语,览者各有所得,其利于此为大;其弊亦彰显,或入褊急,或入是非之较,失商兑之义。今观黄宗羲及钱谦益、归庄、王夫之所评,皆不尽脱明人争讼之习。

总体以观,黄宗羲“明文正宗”说对近四百年来明文批评影响深远,对一代清文演变亦深具意义。清初“明文正宗”之争促进了明文的历史检汰与传播,同时也推毂了清文的代兴。

注释

①②③④B12B40B42B43B50B51B56B57B58B59B61B62B63B66B67B70B7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0册,平慧善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87—188、112—114、297、606、63、649、649—651、55—56、55—56、1、4、645、439—440、76、63、649—651、63、213、26—27、8—9、63页。

⑤⑥B23B6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1册,吴光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4、285、261、264页。

⑦⑧B20B24B35B36黄宗羲编:《明文授读》,《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0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499—500、794、423、386、669—673、673页。

⑨⑩B16B17B18B19黄宗羲编:《明文授读》,《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1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85—186、274、124、188、245、370页。

B11顾有孝辑:《明文英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73页。按:“求之韩、欧集中,无是也”,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南雷文定前集》作“较之宋景濂尚不能及”,参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B13B32归庄:《归庄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7、217—218页。

B14汪琬:《汪琬全集笺校》,李圣华笺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937页。

B15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7391—7392页。

B21黄宗羲编:《明文授读》,《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0册,第662—663页。按:吴光等校点《思旧录》,以乾隆间郑性订、郑大节校抄本为底本,与此有数字之异。参《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4—375页。

B22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

B25黄宗羲等著:《宋元学案》卷82《北山四先生学案》附黄百家按语,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2801页。

B26B27B28B47B48B49B6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周本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09—210、466、28、869、21、975、4页。

B29B52B53B54B69娄坚:《学古绪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13、8、13、212、191页。

B30B31B33B34钱谦益:《有学集》,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47、1323—1326、681、1310页。

B37王弘诲:《天池草重编》卷七,《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38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52页。

B38B45B60唐时升:《三易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13—216、7—9、213—216页。

B39B44娄坚:《吴歈小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9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B41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523页。

B46何景明:《何大复集》,李淑毅等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76页。

B55李流芳:《檀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页。

B65B76李祖陶编:《国朝文录》之《南雷文录》,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凤仪书院刻本。

B72顾有孝辑:《明文英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03—104页。

B73薛熙辑:《明文在》,《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8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337页。

B74B75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4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73、3930—3934页。

B77李圣华:《嘉定文派古文观及其创作述论》,《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行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宗羲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清初实学之风与《孟子师说》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