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策略

2016-05-30 10:21张富禄
中州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张富禄 +

摘要: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经济的复杂性充分显现,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客观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关系。从国内情况来看,近期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从全球视野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工业领域中长期发展动力。另外,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区域重大战略和企业家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5-0032-0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工业领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经济进入新阶段亟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理的报告意义重大,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打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客观把握工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6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6.7%,开局良好。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个别工业企业运行困难,行业、地区和企业分化明显加剧。目前,工业经济的复杂性充分显现,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看,二产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下行压力偏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以来,三产比重连续超过二产。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2013年为43.9%,2014年为42.6%,2015年为40.5%,第二产业的增长贡献率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三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二产下行压力依然比较大。2016年2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指数为49.0%,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创下自2011年11月以来的新低,2016年3月份为50.2%,重返扩张区间。从二产内部构成来看,困难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水泥、石油石化行业的整体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虽然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但是,新兴产业总量偏小,新兴产业的增长远远不能弥补传统产业的下降。

产品结构问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已经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工业产品整体跟不上消费需求升级的变化,从产品功能、质量、价格、品牌等角度来看,工业产品大多属于中低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尤其是国际化程度不高。传统产品则多年一副老面孔,缺乏升级换代。至于企业缺乏道德底线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则屡见不鲜。出现的所谓产能过剩现象主要是中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

企业结构问题。从规模、效益、消耗、污染、产能等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比重偏大,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制造企业为数不多,“两高两低型”(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企业是多数。尤其是进入新常态之后,企业效益方面分化显著,部分陷入困境、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生存艰难,以至于出现所谓的“僵尸企业”的划分。

技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结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缺乏先进技术支撑。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的生产工艺落后以及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甚至故意追求技术跟随、模仿甚至抄袭,以所谓的性价比来进入市场,这在一定时段内确实可以占领市场,但是难以赢得社会尊重。从长远来看,制造业如果不注重核心技术创新,就很难赢得长久竞争优势,所谓的发展战略只能是纸上文章。从产业发展整体来看,传统的规模经济和刚性制造等技术范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产能扩张—产能过剩—去产能—产能再扩张”的恶性循环模式,产能过剩在所难免。

如何看待工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一,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世界工业史来看,工业领域的总量问题是工业化早期的常态问题,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消灭短缺。而自从第一次产业革命成功之后,工业领域的结构性问题也是个常态问题。至于某个时期到底谁是主要问题,结构性问题还是总量问题?这和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领域以结构性问题为主。面对我国目前工业领域的新情况、新特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关于产能过剩现象要客观看待。产能增长本来是工业发展的成就,对于短缺时代物质匮乏的痛苦,中国人民记忆犹新甚至是刻骨铭心,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又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尽管这是一种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消费群体结构性过剩。这也反映出经济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经济工作需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多面性,及时识别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阶段性任务,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2012年7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虽然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关系,但是具体表述不同。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效升级,优化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个省市的产业方向存在区域差异。endprint

但总的来看,现代产业新体系包括脱胎换骨的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产业方向方面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产业体系。

第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不一样的,随着技术扩散,传统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变换。今天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明天就可能是传统产业。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重点瞄准尖端、高大上的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那么国家制定“十三五”时期的整体工业化规划,应该统筹考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领域的整体提升。其实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一直都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也不一定会被淘汰。产业能否存在的关键要看社会需求,技术的新颖性只是一个方面。从大国战略来看,产业结构应该新旧兼顾,不宜喜新厌旧。

第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大,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短板,更要加快发展,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制造业的比重近年来在下降也可以适当下降,但是制造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决不能下降!制造业对于“中国梦”有多么重要?研究一下中国近代史就可以找到答案。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支撑,关系民族生死存亡,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尚且在搞“再工业化”,我们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不仅不能去工业化,还要全力助推工业化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第三,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禀赋对于产业方向的影响在不断弱化。即使如此,不同地域的产业方向也应该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存在差异。例如城市客观存在大中小之区别,一线大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尤其是在全球市场进行高端资源配置的能力比较强,应该侧重于发展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中小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偏弱,可以侧重于普通制造业。县域经济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决定其产业重点是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当前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

影响当前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是市场需求问题,而是生产供应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阶段性重点任务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

第一,加法和减法相结合。去产能要和增加高端产能相结合,和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两手都要硬,发展是硬道理。随着国内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轮番上涨,低成本战略的空间被压缩。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需求出现多样化,部分消费群体开始认真地关注商品的质量与性能。“价廉物美”的时代已经式微,充其量只是部分市场,甚至是小众市场。对于工业领域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要坚持创新推进、创新引领,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强化设计创新、技术改造,补齐产业短板,补齐产品质量与品牌短板。生产性服务业是国内工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包括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服务、金融、工业设计、国际贸易等,要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引导工业生产迈向中高端。

第二,既要去产能又要保饭碗。对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压缩淘汰不符合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的落后产能,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等途径消化部分高效产能,至于扭亏实在无望的无效资产要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予以处置,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既要去产能又要保饭碗,妥善安置职工工作生活,决不能一去了之。安置职工的根本方法还是在产业“加法”方面做文章。

第三,积极稳妥处理所谓的“僵尸企业”。所谓的“僵尸企业”,很多属于“困境企业”或者“困难企业”。对于所谓的“僵尸企业”的讨论,政府认定和学术探讨、理论探讨大不一样。政府认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科学地界定划分。在制定具体政策的时候,要制定评价指标,要做出科学规范的解释,企业被列入名单要有客观依据。不是你说它是“僵尸”,它就是僵尸。网络上那种凭个人理解去定性,然后列出一批名单的行为太草率。各个省市有哪些企业属于“僵尸企业”,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吃透中央会议精神,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落实。

第四,多管齐下降低企业成本。对于企业成本,不宜仅盯着降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近年来企业成本上升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以及营销成本的上升,面对人力成本刚性上升的趋势以及耕地“保红线”的任务,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不是重点,这两种要素的价格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可以让市场调节。何况产业革命离不开人才,要留住人才就得付出有竞争力的薪酬。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不能在薪酬上做文章,否则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当前降成本的工作重点:一是降低外部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降低企业负担,通过深化改革降低要素成本、物流成本,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和技术性成本,主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益生产,实施管理信息化改造,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库存,降低废品率,降低无效原材料消耗。技术更新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目前大多数企业处于2.0水平,需要紧紧抓住技术这个“牛鼻子”,通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淘汰陈旧机械设备,提升制造业工艺流程的先进程度,使用新的原材料,从技术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工业领域中长期发展动力

1.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国面临双重任务

划分产业革命的基本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相应的技术革命。自从蒸汽机问世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与此同时,我们又迎来了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颠覆性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基础不同,对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称呼不同,例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和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但其主要目标基本相同,即迎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解决体力劳动问题,创造了“物理系统”以及“物理空间”,蒸汽机的应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电力的应用解放了人类的双腿。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了“信息系统”以及“网络空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二者的融合,即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实现工业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尽管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智慧,但是可以部分解放人类的大脑,解决重复和一般技能的劳动问题。endprint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我国政府统筹布局积极应对,相应推出了“互联网+”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堪称中国版“工业4.0”,是我国工业经济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的重大发展引擎。

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新一轮产业革命过程中我国面临双重任务。一是新兴产业方面需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选择性研究前沿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二是传统产业方面需要以发达国家为标杆进行制造升级,在多个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侧重点各有不同。“德国工业4.0”的重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国企业界大多处于2.0阶段,3.0还基本没有实现,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之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都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战略任务的一部分,其他战略任务还有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

2.产业革命的根基是技术革命,需要明确技术路线图,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源有效聚集

产业革命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革命的直接支撑,供给侧改革强调的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其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尽管目前关于工业4.0的描述大多是一种趋势和远景,从现有技术认知来看,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前提是数字化。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网络化、社会化生产模式有助于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介绍了工业4.0时代的9大技术趋势,具体包括大数据及分析、自主式机器人、仿真模拟、水平和垂直系统集成、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增强现实。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仍是各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工业互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有可能是带动整个信息产业以及其他产业颠覆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互联网+”为核心,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10大重点领域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围绕10大重点领域的新兴技术对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等进行了研究,路线图包括10大重点领域、23个重点方向,每个重点发展方向统一按照需求、目标、发展重点(每个重点方向又分了若干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应用示范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五个纬度进行分析和描绘,形成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

新一代信息技术地位显赫,既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信息产业的直接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也是制造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但是,新一轮产业革命需要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还强调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国家整体工业化的技术路线图更不是仅仅瞄准高新技术,还要重视通用、基础支撑的使能技术。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工业化技术路线图也要重视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一个不能少。

3.以企业为主体,明确管理路线图,务实推进智能制造,重构制造业生产体系

技术和管理是工业革命的两个轮子。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化战略,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技术,二是产业,三是企业,四是产品及其服务,五是基础设施,六是政府推进措施。其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界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电子商务、上下游整合等方式,逐步与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对接,首先普及3.0然后再讲4.0,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企业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自觉结合,以数据技术时代的大数据为中心,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C2B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以大数据商业模式为新动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融合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制造工艺技术,通过业务流程优化、组织重构、平台建设,增加工业品品种,提高工业品品质,创建工业品品牌,引导工业企业从低价规模竞争到品牌服务取胜,优化工业供给体系,从技术路线、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彻底实现工业领域的脱胎换骨,从根本上促进制造业升级。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支撑的智能制造是目前制造业升级的切入点,制造业要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产品和装备的智能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其中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突破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则是基础设施。三一重工通过企业控制中心可以实现对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0余万台工程机械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形成“三一指数”上报国家统计局,初步显示出服务智能化的作用。现实中在制造业推广智能制造存在障碍:工业数据积累有限,企业各部门信息对接不通畅。从技术分析手段来看,目前国内的大数据分析其实是数据的深度挖掘,国内的数据运算和分析技术还不够成熟。另外,现实中企业迫切需要市场信息、供应链信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生产信息、研发信息等各类信息数据的高效智能传输。

推进智能制造要和行业技术创新突破相结合。信息网络技术+垃圾产品=垃圾产品,智能制造+垃圾产品=垃圾产品,所以要重视强基工程,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以及增品种、提品质,提高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endprint

推进智能制造要和企业管理变革相结合。大概、差不多、马马虎虎等带有农耕时代烙印的企业管理文化必须改变,遑论那些道德底线的缺失。要增强数据意识,树立数据思维,掌握数据分析能力,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依托工业云平台,通过挖掘数据推进企业创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增加制造业价值创造。

五、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尤其是政府区域战略和企业家的作用

目前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发展路径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在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注意防止上热下冷、政热企冷。

对于国家级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在简政放权、降低税费负担、加大国际化开放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要下真功夫,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宏观调控工具,妥善处理困境企业重组、职工安置、银行债务等潜在矛盾。瞄准技术前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科技服务等与工业化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政府还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通过提高产品标准和装备制造标准,抓好重大技改项目,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优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对于省级政府部门来说,需要积极谋划区域重大战略,抢抓区域重大战略优势。对于区域企业发展来说,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部门的最大优势还是区域重大战略。要站在国家的角度,积极谋划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构建区域发展战略平台,从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能力。例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3月30日已经得到国家正式批准。未来在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可以享受中关村的有关政策,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新型研发组织、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的试点示范,通过国家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后还要继续谋划新的国家级区域战略。通过实施区域战略,扩大开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发挥国际市场的作用,河南要打造内陆区域的制度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企业界要主动利用新的战略平台优势,主动向外向型企业转型,向创新型企业转型,有条件的企业要主动走出去,争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促进制造业升级。

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市场作用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其中要突出企业家的作用。在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市场的作用,就要让市场机制选择产业变迁的具体方向,让市场机制选择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大中小微等各类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家、企业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员工等核心力量的智慧,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等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无障碍进入制造业领域,吸引社会资本无障碍进入创新创业领域,释放包括科研人员等社会群体在内的创业创新能量,让更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出来。在各个社会群体中,企业家的协调组织、经营管理等作用非常突出。培养市场眼光,发现市场机会,配置优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是企业家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金碚.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N].人民日报,2016-03-07.

[2]司建楠.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工业转型发展新动能——写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J].装备制造,2016,(1).

[3]李克,朱新月.中国制造,迈向2025的脚步[J].企业管理,2016,(2).

[4]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5]余东华,胡亚男,吕逸楠.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创新路径和产业选择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5,(4).

[6]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

[7]吕景舜.“数字”解读“中国制造2025”[J].卫星应用,2015,(12).

责任编辑:澍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电气化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