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时代的诉求,重新进行理性选择与科学定位。在教育理念方面,应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在教育目标方面,形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新取向;在教育内容方面,构建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新体系;在教育方法方面,突出理性与情感交织的新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81-03
“新常态”一词是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主要是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描述。何为新常态?所谓“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与以往不同,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1]。“新常态”虽然是对经济领域的阐述,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它必然要求社会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时代的诉求,进行理性的选择和科学的定位。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又应该“新”在哪里?“常”在何处?
一、教育理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
“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需求多样。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的出现,使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和冲击,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往往困惑迷惘不知何去何从,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不在少数,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是非颠倒的错位,焦虑浮躁的心理伴随他们成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推崇人的个性和自由,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需求,不断反思快速的经济发展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寻求人如何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如何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因此,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深层次内涵,将其与人的幸福和终极关怀联系起来。所谓“终极关怀”是由“终极”和“关怀”两个词组成的,指的是关怀的对象或是关怀的状态。当把“关怀”理解为名词时,“终极关怀”可以表述为“终极的关怀”就是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关怀;当把“关怀”理解为动词时,可以表述为“终极地关怀”就是始终如一、一如既往地关怀。
那么,什么是人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又需要始终如一的关怀?是人对生活意义和幸福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和终极关怀相联系就是要启迪和引导人们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如何追求生活的意义。其实,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幸福的过程。无论人们对幸福如何理解,其中有一点是必需的,那就是内心的安宁与踏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使人成为文明的人之外,还要能使人获得内心的安宁,人的幸福和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更深层次意蕴[3]。
二、教育目标形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新取向
作为价值的一种,人的价值关系是复杂的。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表现为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程度,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贡献,提升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程度。根据人的价值概念,可以分析得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不应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两种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以前只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开始过分追逐个人的自我价值,甚至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表现为各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价值危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促进人的价值全面实现和社会全面发展中找到有效的平衡点。
第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首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平和地对待价值冲突、全面实现人生价值都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认识为起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就是要使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牢记社会价值。其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价值冲突在所难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价值冲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大学生做出的价值选择既符合国家、集体利益,又符合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既符合长远利益,又符合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二,大学生情感和意志品格的突出培养。个体的情感和意志在人的价值实现的各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情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有益于大学生体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反之,消极情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消极作用,不利于大学生体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生价值。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能够控制和调节人的行动,提高人在价值实现中的自觉性,锲而不舍地去排除障碍、克服困难。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就会导致一定心理和思想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培养人的意志品格作为重点,使个体能够坚定不移地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
第三,提升个人能力,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价值的基本方式。人的能力是一个集合,不是单指认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能力还包括创新能力、自制能力、选择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思想性而非知识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能力,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
三、教育内容构建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新体系
今天,多元文化社会整合日趋激烈,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作形式化的补充,而不触及教育内容本身的适应性框架,顶多只是新瓶装旧酒,教育内容依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只有构建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才能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困境。
(一)教育内容吸纳最新理论成果
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吸纳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社会出现一些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更大程度上是指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哲学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概括转化为普通人自发和自觉的世界观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此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将深奥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感情和现实状况。
(二)教育内容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一个社会的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该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国从濒临崩溃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用者和受益者。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自然要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调查也显示,在回答“关于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你最喜欢什么方式”时,40.6%的学生选择“实践活动”,36.6%的学生选择“看电教片”[4]。由此可见,了解和体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更应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考察和研究。运用改革开放实践成果开展实践活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点缀,即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实践环节,也存在着功利性过强,被动性服从,形式化严重等不足情况。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拓展实践的开放性和连续性。社会实践的生活性要求打破各场域的界限,使社会、家庭、学校,使三者互相配合、互相辅助,除了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社会实践外,要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一切场合,使实践具有“全域性”。二是社会实践应是经常性的社会实践,使社会实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实现常态化,使其具有“全时性”而不是“运动性”、“表演性”[5]。三是加深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社会实践不应是形式化、表面化、走过场,而应具有实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定认知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体悟和深刻反思,通过反思加深理解和认识有关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加深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三)教育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离开了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而,观照生活世界,很好地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所产生的困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价值环节。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针对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内容确定教育的主题。比如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面对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差距,面对网络游戏成瘾与顺利完成学业之间的冲突,教师就可以选择网络相关内容作为主题进行剖析和教育。二是生活中的经历和经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源泉和素材。教师要善于从大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课题,将静态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比如由于与寝室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马加爵案件和复旦投毒事件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不仅要遵循知识体系的逻辑,还要从大学生生活和思想发展的轨迹构建内容体系,使教育内容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
四、教育方法突出理性与情感交织的新特点
人是有思想的,也是有情感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没有理性的培育是不行的,没有情感的培养同样也是难以见效的,理性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答疑解惑作用过分注重,对知识掌握的作用片面夸大,忽视大学生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兴趣爱好等非理性方面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造就的是有脑无心的怪物。苏霍姆林斯基曾用荷叶上的露珠比喻学生幼小的心灵。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可爱美丽,却又非常脆弱,风一吹,它就干涸了,太阳一晒,它就蒸发了。对待大学生也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不是可以被任意加工的材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给予大学生肯定性的情感,才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情绪,此刻,情感就是大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内驱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突出理性与情感交织的新特点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触境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本身不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但是,同样的客体可以在不同人的身上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因主体当时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反应不同。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感人的情境可以唤起大学生相应的情感,让大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具体的感人情境中,在培养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感染和迁移是情感具有的两大功能,使得情感可以不断扩散和泛化。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指导技能的时候,还要以积极的情感打动和感染大学生。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情感因素,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用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地诱发大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或喜悦或悲伤。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学生的情绪态度严重影响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
(二)寓情于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情感性原则,首先应该使大学生的情绪保持快乐的状态。快乐的情绪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由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教育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某种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进而产生快乐的情绪;大学生的快乐情绪又反过来感染教师,提升教师的快乐情绪,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情感交融的境界。
(三)以理动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情感触点,对教育内容中的非显性情感因素进行加工。如果教师只是脱离实际空洞地说教,大学生的热情就很难维持下去。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把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内容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困惑与问题,打动大学生的内心,才能引起情感共鸣,使外在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追求。
(四)用行导情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的沟通。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在课堂之外多关心和帮助大学生,使他们感到关怀和温暖,大学生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就会自觉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规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教师自身修养素质的提高,在思想和行为上给大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使大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的,而是可以真正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启清.正确理解和适应新常态[J].中国国情国力,
2014,(10).
[2]许耀桐.习式政治新常态六大鲜明特征[J].人民论坛,
2015,(2上).
[3]李菲.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9.
[4]孙若梅.“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与对策分析
[J].理论界,2013,(10).
[5]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