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代言官

2016-05-30 16:49季月华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选拔明代职权

季月华

摘要:言官在明代是谏官和台官的合称,是影响明朝政局的重要政治团体,是明代监督体制的一部分。他们品秩不高,但职责很广,权力很大。他们以道事君,匡扶君主,澄清吏治,沉重打击了宦官和权臣。但在明中后叶以后,社会风气日下,官场贪污成风,言官也开始堕落,与贪官污吏沆瀣一气,参与党派之争,为名利互相攻讦,使得整个明朝政局雪上加霜,国家风雨飘摇。

关键词:明代;言官;选拔;职权;腐败

中国言官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谏鼓”、“谤木”的说法,“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到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为言官的主体,他们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成为他们的智囊团,是影响国家力量的重要因素。秦汉时代,开始设立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发展,言官制度日趋成熟,在明代时达到顶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吸取元亡教训,对吏治比较关注。首先,明太祖沿袭旧制设立六部,后分六科,每科设给事中。洪武十五年,又设立了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两者合称“科道”,同属言官之列,人数不定,一般两百人左右。

1言官的组成

明代言官系统由给事中和都察院两部分组成。给事中又称谏官,在有明一代,给事中成为一个独立机构,分为六部,所以又称六科给事中。长官为都给事中,正七品官员,其下设立左右给事中、给事中,人数不等,从七品官员,这些大小官员都直接向皇帝负责。《明史》记载: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由此可见六科给事中的重要性,他们既可以劝诫皇帝,又可以稽查百官,作用之大,仅次于替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明代初年,沿袭元制,设立御史台,后廢御史台,改设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除了左右都御使,都察院的官员还有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这些官员被称为台官。都察院和六科两者联系密切,但互不都属。他们的职责有交叉的地方,这种趋势从宋以后不断增强,被称为“台谏合一”。但两者也各有偏重,六科重言事,而御史重察事。都察院官的职责如下:“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所以,御史的主要责任在于弹劾不正官员、考察决定官员升迁以及审理重大司法案件。

2言官的选拔

明代言官身负重任,他们不只要向皇帝提意见,还要指出大小官员的问题,因此往往会面临皇权的压迫以及宦官和权臣的打击。所以,明朝对于这些官吏的选拔尤为严格。首先,言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根据《明史》记载: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以部曹用。其次,言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才能,能够直言犯上,不阿于权贵,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再次,明代对言官还要求轻个人而重国家。除以上要求,明代言官对个人经历,文章写作,年龄甚至外貌方面都有一定限制。

3言官的职权

言官的职责范围广泛,一方面,他们要指出君主行为的不当之处;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监督百官,弹劾官员的不当行为,这对当时宦官、权臣横行的政治,具有一定的整肃作用。

3.1规劝君主

皇帝设立言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监察百官,巩固皇权,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但是,君主也赋予言官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规劝君德。“自古帝王暨我祖宗所以设立言官者,以朝政缺失、奸邪情状责之而后察,察之而使言也。所以博视听而防壅蔽也,所以图安全而戒危亡也言之而当,虽于君身不便,左右不便,强而从之。其不当,虽触忌讳亦包而容之,所以尽下情而冀善言也,所以略小过而存大体也。”所以,历代君主一般为了在历史上留下虚心纳谏的美名,名义上鼓励言官直言进谏。在明代,言官一般本从“文死谏,武死战”的最高道德标准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追求,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敢直言犯上,指出君主的失德之处。明太祖初年,“韶尝侍直,帝乘怒将戮人。他御史不敢言,韶趋跪殿廷下,仓卒不能措词,急捧手加额,呼曰:陛下不可!帝察韶朴诚,从之”。当朱元璋想杀人时,御史欧阳韶直言进谏说不可以,太祖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没有杀人。正德十四年,明武宗以皇后启土为名想要南巡,无数朝臣言官纷纷劝阻,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皇帝一人只手遮天,但最终也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放弃南巡。言官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劝诫君主的职责,无论君主接不接受,还是有很多正直的言官前赴后继,从容赴死,他们执着于“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的信念,不畏强权。

3.2监督百官

官员是皇帝的下属,中国之大,仅凭皇帝一人,治理起来难免会捉襟见肘。故帝王往往将部分权力交给大臣,明太祖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后,赋予宦官和内阁部分职权。皇帝在赋予官员权力的同时,也找来一些官员监督他们,这些人便是言官。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得势,他不断撺掇皇帝出去游玩,广建宫殿,自己独揽大权,陷害忠良。言官见此情形,纷纷上谏,弹劾刘瑾。正德元年,大学士刘健、谢迁等会同户部尚书韩文及言官陶谐、王涣、李光翰等集体弹劾刘瑾,但是焦芳泄密,刘瑾得知后对言官进行报复,《明史》记载“杖责请留健、迁者给事中吕种、刘都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虽然此次弹劾没有成功,但言官们并不放弃,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可以说,刘瑾最终被诛,言官功不可没。明代言官对事不对人,当时宦官和权臣那个不是只手遮天,权倾天下,但言官们不畏强权,见到有不当行为就提出弹劾,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宦官和权臣的擅权乱权。

4明后期言官的堕落腐化

俗话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明代言官制度的完备使得明初吏治政治都相对清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言官的作用也开始变化。他们不再为了正义直言进谏,开始随波逐流,失去自己对人对事的判断。

首先,言官群体逐渐开始贪污腐败。原本言官担负着检举贪官污吏的重任,但随着官场风气的腐败,再加上明代俸禄比较低,仅凭低廉的俸禄无法养活一大家子,言官也避免不了开始成为贪官污吏中的一员。言官具有考察官员的职责,自古以来权钱是分不开的,很多官员为了获得升迁机会贿赂言官,言官也利用职权举荐贿赂他们的官员。嘉靖时期的户部给事中杨允绳说“都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

明中后期,言官开始与宦官权臣同流合污,最终沦为党争的工具和帮凶。明中叶以后,“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依阿取宠则与之比,反是则争。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故其时端揆之地,遂为抨击之丛,而国是淆矣。”一直以来,党派都会网罗一批言官,而这些言官将会成为党派相互倾轧的先锋部队。隆历年间,高拱在排挤走徐阶后,继续与阁臣相互攻讦时,“其门生韩楫、宋之韩、程文、涂梦桂等并居言路,日夜走其门,专务搏击”。这时党争已有一定的势头,但真正意义上的党争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随着国本之争、楚宗案、妖书案的进行,几个大的党派开始形成:东林党、浙党、楚党和齐党。这些党派的首领、骨干很多都是言官。齐则给事中亓诗教、周永春,御史韩浚。楚则给事中官应震、吴亮嗣。浙则给事中姚宗文、御史刘廷元。当时,很多言官围绕内阁展开争论。权臣利用言官的职权攻击自己的对手,当某一阁臣掌权的时候,众多言官纷纷相附,而其竞争者则多用言官对其进行打压。还有很多言官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攻击阁臣,如果这些阁臣比较软弱的话,就只能离开朝堂。刚开始只是在文官内部展开争夺,到了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也加入了党争。魏忠贤虽然自己不是言官,当他网罗了一批言官,使他们成为自己攻击东林党人的工具。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人时,许多言官趋炎附势,依附阉党,結党报复,他们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仅仅是为了争私利,争门户。“党何为而成?成于私;私何为而起?起于利。利者,得失之心也。有得失之心则爱憎之情人,有爱憎之惑则恩怨之迹明,有恩怨之分则胜负之形立,有胜负之较则倾轧之机出矣。”由此可见,党派相争,言官充当其爪牙,把明末政坛搞得乌烟瘴气,这使得原本就腐化没落的明王朝更加混乱,在与清朝以及农民军的战斗中腹背受敌,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敌人。

总之,明代末年,在皇权的压迫和社会风气的腐蚀下,言官的素质越来越低,他们逐渐开始贪污腐败,陷入门户之争,成为明朝灭亡的一大内因。

猜你喜欢
选拔明代职权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国海警局行使海上维权执法职权的决定
职权立法的意义:学说、争议与重构
高校辅导员选拔班干部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训练队工作浅析
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与经济发展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