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
摘 要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过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更是重要载体,其中的词句、语段、章节总会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依托语文课堂,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养成教育;成效
1 深入挖掘文本资源 做好预设
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挖掘出养成教育的实施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实施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文本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应始终把这项工作放在第一位,研究文本资源,挖掘文本深度,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小男孩不顾辛苦把退潮后困在浅水洼中的小鱼一条条放回大海的情节对学生极具感染力。在钻研教材时,我对引导学生感悟小男孩的形象作了如下设计:
(1)成千上百条小鱼困在浅水洼里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会面临什么困难?
(2)找出表示小男孩把鱼放回大海动作的词,读一读,模仿几次,体会小男孩的辛苦。想一想:这么累,小男孩为什么还要重复做?
(3)分角色读一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想象体会小男孩内心的想法。通过朗读想象、动作模仿、内心独白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并思考文本人物的举动,使学生懂得他拥有“珍爱生命在旦夕”的高度责任心,激发学生也像主人公一样有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我觉得在挖掘文本素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补充,使实施养成教育的程度更深一步。如:在备《触摸春天》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盲童安静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度热爱,我分三个步骤进行:
(1)朗读感悟;
(2)布置收集“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材料,教师加以补充;
(3)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张海迪《生命的追问》。这样充分的预设,学生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也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2 充分调动文本资源 促进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养成教育因素。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通过朗读贯彻和落实。一方面,教师以情激情,恰当范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引起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受教育和感染。如:教学《全神贯注》一文时,“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短短的几句话,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悟,罗丹对工作的痴迷和全神贯注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全神贯注的行为教育。
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实施养成教育。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呆呆地看、静静地站、从来不”;“唯一、任何、融为一体”;“忘记了、忘记了”;“常常、忘了、忘了”这些关键的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再回到“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和“而且不说一句话”,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挖掘“从来”的作用,让学生很顺畅的体会出青年并不完全是因为“聋哑人”的关系不说一句话,而且完全投入,忘记了外界,从而真正感受到青年人的勤奋和专注。挖掘这些词句的内涵,有助于对养成教育的把握。
3 巧妙拓展文本资源 实现延伸
养成教育还应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就应巧妙拓展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实现养成教育的延伸。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主题式的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等,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如:学完《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这一单元时,在深入挖掘文本和调动文本后,应将“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的教育继续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在实践和阅读过程中慢慢品味出书的精彩。学生们在每一次活动中才都慢慢学会了融于整个班集体的默契,学会了自我约束,学会了自我肯定,学会了探究与思考。
只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养成教育因素,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语文学科“教书”与“育人”的原则就能达到和諧的统一。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中心小学 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