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促使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而且丰富了教学课程内容,改善了体育竞技环境,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体育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以及竞技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教学环境;影响
高校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是非常复杂的,从广义上来说,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包括高校全部教学条件,不仅包括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了高校提供了心理环境,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教学环境可以包括教学模式以及理念等,而新媒體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环境因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体育教学时高校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给体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媒体对体育教学理念以及模式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最大程度上使信息的传播途径得到了拓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逐渐加强,而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果体育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理念,将很难吸引学生的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扔家在体育教学中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能够记住体育教学中的知识点,而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是十分枯燥的,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不利于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在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必须要促进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条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促使新媒体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可以把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从而更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兴趣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的成效。另外,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体技术发展不仅是学生能够更加快捷的获取知识信息,如果教师不转变自身充分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充实自己,增加教师的在知识教学中的权威性。
2 新媒体技术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受高校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一般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上都是让学生进行一些竞技类的活动,比如说长跑、球类等,但是这些内容由于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不能够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拓展了信息的获取途径为体育课程内容注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计划等,利用新媒体技术从网上查找一些学生关注的的内容,带到体育教学课堂上,不仅能够改变体育教学信息单一的现状,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说从网上下载一些健身操的视频、或者网上流行的游戏视频等,并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从而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进而使体育教学的实效不断提升。另外在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难点,比如说:有些技术性的动作内容,由于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师的示范由于存在连贯性以及短暂性等特点,教师的示范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难免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去解决。比如说:篮球的投掷动作,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并控制动作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难点知识,进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3 新媒体技术对竞技环境的影响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将体育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教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身体与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难免设计一些竞技比赛,通过体育竞技比赛不但有利于学生体育精神更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如果仅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难免会感到厌烦,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改善,不仅提升了不赛的效率,而且也是体育比赛的准确性得到了提升。比如说:在跳远比赛时,可以运用位移传感器代替传统木直尺测量方式,来测量运动员的成绩,并可以用先进的新媒体仪器拍摄运动员比赛的全过程,运动员结束比赛后可以看到自己的录像以及成绩,从而使竞技比赛更加公正。在长跑比赛中,由于项目运动比较剧烈,很容造成学生缺氧,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来缓解紧张的气氛,这样不仅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的到提升。
总之,新媒体技术的开速发展给体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促使体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有丰富了教学课程内容,改变了体育竞技的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也时体育教学的成效逐步提升,促使高校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兰.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
[2]须晓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乒、羽、网)课程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优化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
作者单位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