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民主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堂危机化解策略

2016-05-30 10:48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10期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高校思政课堂中“教”与“学”冲突的危机,借助“参与式民主”理念及其现实操作策略,有助于化解高校思政课堂危机。

关键词:参与式民主;高校思政课堂;危机的表征;作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32-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个人发展的双重价值目标,然而现实中“教”与“学”激烈冲突的危机难以保障这双重目标的统一和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引入“参与式民主”的理念及其行动,以期化解危机,保障高校思政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一、参与式民主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提出

从人类政治文明推进的角度讲,用民主取代专制、集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发人深省,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实现了中国社会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形态向民主政治的迈进。中国政治的巨大转型令人振奋,社会主义民主在质上的优越性人所共知,但民主并不是故步自封的自我欣赏,它需要在实践层面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来彰显民主的优越性。

随着入世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接轨,我们对民主政体下公民民主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被提上议事日程。自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以来,“参与式民主”这种现代民主理念就融入了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正如列宁所谈到的:“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与其空谈民主不如投身民主实践,参与式民主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实践,切实履行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叩开了制度的大门,提升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合法性。

高校作为学术重地,肩负着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并进行价值宣扬的学术传统和使命,浓厚的学术氛围本身也在彰显高校的民主气息。当然,作为学术研究顶级殿堂的高校同时负有育人的重要职能,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莘莘学子,代表着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对民主的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发展前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主渠道,如何将高校学术研究的民主氛围传递到思政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中,真正树立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学生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实际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高校思政课堂危机的表征

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历史悠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培养其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球民主政治浪潮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堂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与“学”冲突的扩张。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合作共建的活动,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对教学民主精神的诠释。民主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层面,同时也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参与亦是大学生为今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提前演练的“试验田”,是大学生获取民主生活微观体验的“微渠道”。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课堂却难以体现教学之民主精神,难以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生,“教”与“学”的激烈冲突难以避免:

(一)教学危机突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和秩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师道尊严如同君臣之道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这种传统文化的顺从性造成教育方式带有专制特征,教育过程严重缺乏民主平等观念。课堂话语权是突显师生课堂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师的话语霸权在今天中国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事实,教师权力的扩张挤压了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空间,教师依其不容挑战的思想倾向和观点,牢牢占据教学中的绝对地位和权威领地。这种话语权的失衡造成师生课堂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在这种范式下,民主参与让位于权力话语、对话让位于独白、协商让位于强制、辩证互动让位于主奴逻辑。教师权力意志的支配,学生民主参与的缺失,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自发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激情,阻碍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学生成为简单复制知识的、被动的学习工具。

(二)学习危机加剧

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更是学生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智力素质和人格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从思政课堂的现状来看,思政教师仍是倾向于思政教育的工具理性,忽视其应有的价值理性。

作为工具理性的思政课堂教学充当了政治社会化的宣讲器,无须学生的民主参与,无须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流连于理论所构筑的概念原理与规律范畴世界,沉浸于纯粹学理式的概念推演与说教,人的情感、直觉与体验让位于逻辑、理性和机械的理论活动。在这种缺乏民主参与、缺乏对话互动的思政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具有独立平等人格尊严的人,他们只是没有情、义、爱的知识容器。理论的灰色、生活世界的苍白,这是今天缺乏民主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的思政课堂不得不面对的。这种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较为偏激的价值判断,他们仅把思政课堂看作意识形态宣讲的场所,甚至认为思政课堂是对他们思想和个性自由发展的压抑和禁锢,由此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不断弱化,甚至形成对思政课堂的漠视和逆反。显然,这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整合政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功能是相违背的。

教与学的激烈冲突使得思想政治课堂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走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迷雾,这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参与式民主视域下思政课堂危机化解的路径

参与式民主是民主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自由、平等、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是疏通师生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手段。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危机的转化离不开参与式民主的助力,这种参与式民主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为主型教学模式,也不同于今天“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参与双方在互相尊重和彼此信任的平等合作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双主体”关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民主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作为“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让每个教师成为最好的

领路人

美国的《教育专业伦理典章》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因为相信每个人享有其价值和尊严,所以教师的第一天职即为求索真理,达至卓越,孕育民主。民主教育的最好方式,应该是一种沟通、理解式的,协商、对话的“民主参与型”教育[2]。

要真正实现民主参与型教育,教师必须重树教学理想、恪守教学伦理、发展教学智能。

1.重树教学理想。教学理想是基于教学现实而又超越教学现实的,正是对现实的不满才产生出对理想的追求。面对“教”与“学”的激烈冲突,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身份地位的质疑和否定,思政课教师的自我尊严和价值何以维护?民主参与型教育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合作关系,它必然带来师生关系的共生,但教师何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需要教师激起完善、改造和改革教学现实的勇气和信心,而改变现状的深层动力源自教师的教学理想。职业理想是引导人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追求的力量源泉和动力,有职业理想的支撑,锲而不舍,就能获得成功。教师应该努力寻求教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切可能联系,创造有利因素,克服困难和障碍,为了理想而不懈追求。

2.恪守教学伦理。教学伦理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对于“孕育民主”的教师而言,在职业理念上必须坚持教学公平的原则,这包括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度、同等的课堂参与机会以及契合个体实际潜能的公正的期望值。

教学伦理中还涉及教学情感的因素,教学情感意指教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情感是获取知识的源泉,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现代认知观把学习视为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认为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认知。在民主参与模式下,思政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视学生为“无人”或是“物”的单向注入式工具思维,必须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人”,不是单向度的、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多向度的、个性丰盈的、人格完整的人,是集体魄、思想、精神和感情于一体的完整的人[3]。教师唯有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关注学生,诱发学生真实的情感,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景,才能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不仅如此,平等、民主和开放的课堂氛围还能激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在增加学生对思政课价值理性认同的同时,促进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3.发展教学智能。参与式民主下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讨论和交流,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民主参与型教育的需要,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提高组织沟通能力,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技能和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二)对学生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教学危机的化解不仅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大学生自身态度的转变和实际行动。民主参与型教育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民主教学的要求,同样也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民主学习的要求。

民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将民主意识渗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这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两个方面。

1.参与意识。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活动,而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共建的活动[4]。“双主体”模式下,教师在主导教学的同时,必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是教学发挥有效作用的必要条件。而从今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来看,大学入学标准降低,学生综合素质不及从前,学习风气不浓厚,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消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即便有教师的奋力调动,学生也只是迫于无奈,消极应付,这与参与型民主的真正内涵是相悖的,真正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应该是参与者主动发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动的。因此,学生必须激起主动参与的民主意识,与教师进行思想对话,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2.问题意识。大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这本身就是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觉醒。提出问题、质疑知识应该成为大学学习的起点。1842年马克思在《集权问题》中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问题意识是个体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由于受到中小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师说我听”的固化思维,这种惰性思维俨然已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这对大学阶段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养成无疑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天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突破传统思维习惯的羁绊,敢于质疑和提问的勇气和精神,还要培养会提问、提好问的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大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采取自主学习法,多读书,多思考,多与他人交流。唯有如此,当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教学时,才能以探寻真理的同等身份与教师实现思维层面的平等交流和切磋,由此才能产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且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只有双主体的共同发力、彼此配合,将参与式民主的理念落到实际行动中,营造课堂生态的和谐,才能切实扭转今天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危机局面。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99.

[2]燕连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68.

[3]吴艳.大学课堂教学危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4:79.

[4]郭法奇.“学生参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话题[J].高等

师范教育研究,2003,(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