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包括“修辞行为”“修辞规律”和“修辞学”。修辞学是建立在修辞规律基础之上的理论认识。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只有一种,而修辞学则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影视创作思维讲到的,没有“正确的画面”,只是“画面”一样,语言呈现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而不是事物本身,如尼采所说“语言本身就是修辞艺术的产物,传达的仅代表意见,而不是知识。”在这基础上,语言的功能也就可以定义为人们将自身对事物的感知及见解通过语言等符号系统传达出来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讲,语言就是修辞,修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
古典修辞理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系统的论述了修辞学。认为修辞学是辩证的对应物,是寻求说服手段的功能,强调逻辑。否定了柏拉图关于修辞学是“烹饪术的对应物”的说法,认为劝说的方式是修辞学的唯一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将修辞学限定在口头演讲的范畴,关注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行为,认为日常语言是缺乏劝服的。
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由修辞三段论和修辞三诉诸两个核心组成。修辞三段论是建立在或然性、可靠迹象和非可靠迹象的前提下,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修辞的三种诉诸是指人格诉诸、理性诉诸和情感诉诸,认为劝说力来自修辞者、修辞话语以及听众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指理性的、睿智的修辞者、逻辑性强的修辞话语以及能够唤起听众情感等方式更具劝服力。
二、伯克修辞理论
舞台上的演员、场景、情节、道具等构成一个象征的世界,是外部真实世界在舞台上的象征。戏剧主义认为:有动作的地方,必须有动作者;必须有行动者实施行动的场景;必须有动作者动作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或者工具;行动背后存在着目的。“场景”、“动作者”,“动作”、“手段”、“目的”是戏剧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辩证统一,称为“戏剧五位一体”。
伯克用“配比关系”(ratio)这一术语描述各要素的关系,并通过五要素间的配比关系力图揭示在五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关系网络内产生的动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不同人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不同,而变现为五要素配比关系的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人凸显的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五要素配比关系与修辞背后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通过研究五要素配比关系,寻找主导因素,有助于发掘修辞背后的动机。即伯克所说的“不同组合之间的因素构建成的‘配比关系,构成了微妙的动机生成和调节机制。”
“同一”等同于“同质”,“同一”来自于“实质”这一概念,“实质”包括物质、职业、朋友、行为、信念和价值观等等。当我们与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质时,我们就取得了与他人的同一。伯克的同一理论与古典修辞理论中的“劝说”,即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同一”强调的是修辞者与听众之间是合作关系,通过寻找彼此间相同的“质”进而更容易获得认同,实现同一,这个过程是非自然而然的,修辞者通过使用对方的语言、对方的手势等,一步一步形成对方那样的观点,自然而然的获得同一,修辞者与听众是互动的、双向的关系。劝说强调论点、论据,有大小前提和结论,过程是显而易见的;同一的过程则不那么直接。
“术语屏”是伯克修辞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译为“辞屏”。伯克认为,术语屏产生于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但又决定了人认知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其作用方式有点类似于滤镜,把某些东西过滤掉,只允许某些东西进入人的视野被感知,所以它既有选择的功能也有屏蔽的功能。语言是交流沟通的主要形式,人类在使用语言描述现实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对语言的选择,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对另一种选择的屏蔽,这种选择就是“术语屏”,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只是反映现实的角度不同。就像使用相机拍摄景物,每张照片都是真实的,但任何一张照片都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把想要吸引人们注意的点聚焦并呈现出来,突出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的特征,那么,不可避免的屏蔽的其他特质。例如,在描述一个企业的时候使用到了“逃税”一词,在社会主流意识里,逃税意味着不道德、不诚信,这一选择就会屏蔽掉其他一些信息,比如这家企业其实在自然灾害中的捐款远远超过逃税的数额。
可以看出,伯克修辞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在运作机制上是相通的,三段论的结论在伯克理论中就是劝说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段论是大小前提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实现劝说;伯克理论是从一种“同一”出发实现另一种“同一”,就是所谓的同一既是劝说的起点也是目的。两者在运作形式上是交叉融通的。
作者简介:
邹瑛(1988.06.17~),籍贯:山东青岛,学历:硕士,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修辞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