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故事跌宕起伏,细节描写更是独具匠心,本文选择了“偷听”“火”“花枪、尖刀”“葫芦、石头”“路线安排”7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指导学生从细微处品读名著,独具一番风味。
【关键词】细节描写;情节发展;人物性格;铺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十回,课文讲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刺配沧州后,依然逃不出高衙内的陷害,最终在山神庙内不经意听到了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他们想把自己烧死在草料场,林冲被逼无奈,最终手刃仇人,报仇雪恨。这篇课文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学生大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老师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分析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分析林冲性格的转变以及挖掘课文“官逼民反”的社会主题上,其实,笔者认为,课文中看似信手拈来的关于细节的描写却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
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景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简而言之,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细小的环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细节描写,看似不起眼,却独具匠心。
一、偷听
课文中写到了两次“偷听别人谈话”,第一次是“小二妻店中隔墙,有心偷听听不全”,第二次是“林教头庙中隔门,无意偷听听得真”,第一次小二妻“听了一个时辰”,却只听了一句清晰的“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这个时候不仅是李小二夫妇、林冲心里有疑团,读者的心里更是纳闷:这些人到底要谁的性命?林冲有没有生命危险呢?正是她“偷听”得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悬念,悬念不解,扣人心弦,同时这个偷听的结果也符合“密谋”的情节,贼人心虚,怕被人听到,所以压低了声音,给李小二的妻子偷听增加了难度。所以小二妻的偷听恰恰“不能听清”。
而第二次林冲的偷听,通过三个贼人的对话揭示了整个事件的真相,这个时候不仅林冲听清了,读者心中的疑团也解开了,只有听得真真切切,一字不漏,才能燃起林冲胸中的怒火,不顾一切地刺杀仇敌,从而推动林冲思想性格的突变。当然这次偷听的结果也符合陆谦三人以为已经把林冲烧死而得意忘形,高声论功的情节,所以林冲的偷听是“必须听清”的。
正如金圣叹评价说:“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细节的描写,不仅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同时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火
草料场“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无论是草屋做的仓廒,马草堆,还是草厅,无一不是易燃物,是最怕火的,可是作者偏偏一进去就看到“那老军在里面向火”,老军临走前还把“火盆”借给林冲,林冲把包裹放下后,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火苗在我们的眼前越烧越旺,我们的心也越来越紧,生怕燃烧的火苗把旁边的草给点燃了,但林冲要出门去沽酒,“将炭火盖了”,明火是没有了,可还有火星吗?一连串的疑影让我们还在为林冲感到隐隐的担心,等到林冲买酒回来,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写出了林冲对待的细致谨慎和尽心负责,而一路而来的火也在我们眼前彻底熄灭了,让我们确信在林冲这里已经没有了火源的安全隐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我们确信这把火绝对不是林冲火盆里燃烧起来的,然而也正是这把陆虞候他们放的火点燃了林冲心中熊熊的怒火,这把火烧断了林冲的退路,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所以说,火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风雪之大,也表现了林冲精细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冲天的大火燃烧之时,正是故事的情节高潮之际。
三、花枪、尖刀
花枪与尖刀本是小事物,不值一提,但细细想来,也很有趣味。花枪与尖刀是林冲在刺杀仇敌时使用的武器,它们的出现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意外,因为这两样武器也是作者“有备而来”的。
首先是尖刀,这把尖刀是林冲在听了李小二的话后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在行家武器里,“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林冲买的尖刀,更大意义上还是为了防身,而不是强攻,这也体现了他性格里隐忍的一面。在寻敌未果的情况下,这把尖刀就伴随着林冲接管了草料场,为下文做好铺垫。
其次是花枪,去草料场时“拿了条花枪”后,就枪不离手,作者似乎也在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它们。
如:“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
“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
这些在常人看来近似于罗嗦,但想想如果林冲这个人物少了花枪这把武器,那该少了多少英雄气概!而恰恰是这把花枪,“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为后文林冲大显身手做好了铺垫。
四、葫芦、石头
文中的葫芦是老军在离开草料场时给林冲的,并告诉他:“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也正是有了这个酒葫芦,林冲才离开了草料场出去沽酒,在山神庙里,林冲觉得冷了,也是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好酒壮英雄胆,就迎来了故事的高潮部分,而最后林冲是“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时候完成性格突变的林冲,已经不再需要酒来壮怀了,于是连酒葫芦也丢了不要,在无情的现实教育下,英雄丢掉了幻想,撇下了自家前程的包袱,终于克服了自身软弱忍让的弱点,挺起腰杆,带着慷慨激昂的豪情,大踏步地走上了梁山农民革命的道路。
林冲进入山神庙时,看到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而当陆虞候三个人在门外时,“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正是这块石头的作用,让林冲能够在门内清清楚楚地把他们在门外的密谋听清楚,从而激起他心中的怒火,可见即使是一块不经意的石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路线安排
“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可见草料场在沧州的东边十五里;老军在跟林冲交割的时候告诉他:“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陆去,三二里便有市井。”可见市井又在草料场的东边三二里;林冲“行不上半里路,看见一所古庙”,具体图示如下:
这条路线安排独具匠心,陆虞候三人从沧州而来,一路风雪到草料场放火,放完之后要确认林冲已死,不得不先找个地方观察,但沧州到草料场的十五里地都没有可避身之所,所以他们只能到沧州的另一方向,离草料场半里地的山神庙。而林冲因为回到草料场之后发现草厅已经倒了,只能另寻他处栖身,刚好到市井沽酒的路上遇见一古庙,所以林冲最后也到这里,他们就在这山神庙里相遇了,正是这样的路径安排,才让林冲把他们的阴谋听得清清楚楚,激起他胸中的怒火,从而把故事推向高潮,如果路线没有设计好,一不小心他们在路上相遇了,那么故事也就不能顺利发展下去。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细节描写,是文学艺术的细胞,是刻画人物、铺叙情节的基本元素。“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纵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恰恰告诉我们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时候不聚头,白纸黑字,什么都没有,但又应有尽有,作者对细节的处理之巧妙,令人折服。
作者简介:
林少红(1987~),女,福建省莆田人,莆田第九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