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16-05-30 03:08朱敏锋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物海纳百川不争

朱敏锋

摘 要:《道德经》,是老子个人思想的体现。研究《道德经》,也是研究老子的“道德”。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就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处事方法,成为“德”,这就成为其在今天生活中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现实;德

学界曾普遍认为老子思想中含有消极避世的态度,但近些年,也有一些人持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对老子无为,不正,谦退,清净等观念的不同的看法。要了解老子的“道德”,了解老子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就要先了解老子的“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它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什么是“德”?“道”与“德”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评老子,审评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依次分析:

一、 老子的道和德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的哲学的理论的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展开出来的”[1] p25,《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第四十一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无”含有着未来无限的生机,“无”乃蕴含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道是‘有‘无的统一体,二者同出于‘道,不过一个是天地之始,一个是万物之母。作为万物与天地之终极发端与根本依据,老子之‘道与任何具体事物不同,它无形无象。”[2]p135 “道”是无形而不可见,其作用于万物,却显现了某种规律。

(一)常道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在《道德经》,“道”这个字,曾经有人统计,出现了七十三次。“形而上学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陈鼓应)张岱年说:道是万物由以生成的究竟所以,而德则是一物由以生成之所以。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者,即德。……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体者为德。德实即是一物之本性。[2]p136冯友兰先生也曾说过:首先,万物都由“道”所构成,依靠“道”才能生出来(“道生之”),其次,生出来以后,万物各得到自己的本性,依靠自己的本性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德蓄之”)。[3]p254“道”和“德”是相互联系的。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有”“无”两者均出于“道”,道的“有”“无”落实到生活中,便是“德”。整体评价老子的“德”,则不得不借用陈鼓应先生评价《老子》的一段话: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争纷,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们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

(二)德之“自然”、“无为”

“在《老子》中,‘自然主要是指事物的‘原初状态、‘初始状态,强调一切事物本性根源性、原始性,我们不妨称之为‘根源性自然,亦即‘物之自然。但当‘物之自然指向人自身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意思,强调了人的自觉行为状态,亦即‘人之自然。”[4]P126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禀赋,希望民众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

二、生活中的道德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柔弱”“不争”在老子看来就是“无为”,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白“无为”的真正含义,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为”有很大的作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首先,我们要的是一种“无为”的态度,无所求,才能一心一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才能够成功。“处下”是老子的“柔弱”道理的另一种体现运用。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今归于说明“处下”的好处。若能“处下”,自然就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态。“无为”是一种不争的态度,不是无作为,老子认为生活中,人是没有不去因着自己的私利而去与人争吵的,人应该“为而不争”人要“为”,但“为”要能“利万物”。“‘为是指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得来的结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这种为他人服务的‘利万物而不去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1]p41

三、结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的对立转化,循环往复的规律,让我们懂得“无为”、“不争”,即“容”,因为“容”的越多,也就越“大”,因为“道”“德”相通与合一,他们使得《老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而并不凌虚蹈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子》道德合一思想,所带给我们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三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2.

[2]黄圣平.《老子》所谓“德”[J].西南大学学报,2012,38(01).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七卷.

[4]萧无陂.道为“物之自然”立法与人为“自然”立法[J].中州学刊.2012,11(06).

猜你喜欢
一物海纳百川不争
张之洞的“三不争”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艾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重庆永川:永立潮头 海纳百川 铺就小康幸福路
不争的函谷古道
爱情就是一物降一物
不 争
阿凡提智斗国王
海纳百川聚群贤 强化支撑促发展
——通江县多措并举推进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