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做出调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 探究 方法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先读文章,再挑出文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讲解,然后依据阅读材料从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说明。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读起文章来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理解文章时怠于思考,最终免不了套用公式化的答题套路分析文意,阻碍了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固然是通过课文去学习语言的,但绝对不是孤立的去学词汇、语法、修辞等相关知识。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而,教师宜注意教法,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读文章。
一、整体把握,激起阅读兴趣
阅读时让学生整体感知材料,利用给出的背景、注释等信息边读边思。通过读,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前,教师应予以提示,譬如遇到优美的散文、意蕴丰富的文言文、精炼的古诗词应让学生反复诵读,遇到篇幅长的小说可以让他们默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在读的过程中亲自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激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讲故事,看图片,观看视频短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场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等等。以《失街亭》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导入:马谡自幼饱读兵书,却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高涨,从而为分析人物性格作了铺垫。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真正感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二、探究学习,鼓励质疑讨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文章中的“研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尝试探究的机会,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一方面,精心构思,设计问题,不仅考虑提问的角度和方式,还要想到此题是否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而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或把参考答案作为唯一标准。应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为自己的观点举出充分的例证,做到自圆其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对话讨论的平台,所以,如果大家能真正做到合作探究,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可以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最终思想的碰撞、交流、融会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得以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获得真知。
三、注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但都是对学生分析、综合、概括、鉴赏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阅读教学既要全面又有所侧重。分析能力包括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等。概括能力则主要看对文旨的把握是否准确,对要点的把握是否准确全面。这两种能力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比如读小说,就要牢牢把握其三要素,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文中的语段细细琢磨,该段能体现人物的哪个特点,然后找出人物所具有的其他特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又如读诗歌,这侧重对鉴赏能力的考查。学习诗歌时,宜根据诗歌内容的跳跃性、语言的精炼性等特点运用想象、联想对其中的空白处进行“补白”。在此基础上,抓住诗眼和意象,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四、培养习惯,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不仅要立足于课本、课堂,更应植根于课外。阅读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它能加强和帮助人际沟通的学习,增加抗挫能力,提升个人气质,学习他人的经验与方法,待人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实个人的内涵。所以,教师宜重视课内外知识衔接,拓展阅读渠道,将阅读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读名著、看杂志,让他们爱上阅读,每天在闲暇时光手捧书卷,咀嚼墨香。
此外,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比如,阅读写景散文,让学生写一段情景交融的夏夜景;阅读人物传记,让学生运用各类描写的方法写他们身边的一个人;阅读议论文,让学生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写一段话……这种习惯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有助于让学生在熟悉各种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逐渐学会使用写作手法。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阅读,并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读中受益。
(樊蕊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语文组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