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 杨越
【摘要】我国学者开始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已有30年的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近年来关联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趋势和发展现状,对关联理论进行统计实证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不仅可以从宏观角度了解关联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还能数据分析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并提出其发展趋势和一些指导性意见。本文经过对2000年—2015年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关联理论论文的统计,分析了我国关联理论的研究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展望。
【关键词】关联理论 研究现状 统计分析 展望
自1986年Sperber和Wilson首次提出关联理论以来,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已逾三十年,国内基于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有关关联理论统计性实证研究却凤毛麟角。统计实证研究对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它可以从宏观角度了解该理论发展的实际状况、发展脉络、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因此统计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前关联理论研究现状和研究重点,还可以发现其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关联理论的统计实证研究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对此,笔者对我国2000年—2015年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中有关关联理论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这将有利于我们把握关联理论发展现状、廓清问题、查漏补缺、预判关联理论的发展趋势。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和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关键词“关联理论”收集到的2000年—2015年69篇外语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关联理论的论文构成研究对象,再利用Excel图表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通过条件筛选和数据库分析对69篇我国关联理论研究进行多角度分析。
2、我国关联理论的论文统计
2.1、关联理论研究发表情况统计
通过对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0年—2015年间我国有关关联理论的发表情况的检索。共检索出
(注:1=外语与外语教学; 2=外语教学; 3=外语学刊; 4=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5=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外语教学与研究; 7=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8=现代外语; 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10=中国科技翻译; 11=中国外语; 12=中国翻译; 13=外语界; 14=上海翻译; 1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前七个一线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关联理论的论文就占全部数量的72.5%。其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三个期刊发表篇数最多,分别为12篇、11篇、9篇,占了总数的46.3%。
2.2总体研究趋势
统计发现,近十六年来,外语类核心期刊有关关联理论的论文发表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2006年这前七年所发表的篇数为46篇,占总篇数的66.7%,可见21世纪初我国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热度较高,后期有关关联理论的发表几乎处于颓势状态,特别是近几年(2010年—2015年)这六年所发表篇数屈指可数,对关联理论的研究热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2015年有关关联理论论文发表趋势如图:
2.3关联理论论文研究方向
从关联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看,大体可分为关联理论评述、关联理论的应用、关联理论的综合交叉性研究三大类。其中关联理论的应用是关联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其应用方向又可分为关联理论用于翻译领域、关联理论解释文本现象、关联理论解释语法语篇、关联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四大类。
2.3.1关联理论的总体分类
從下面饼形图可知关联理论研究的三大主要方向关联理论的评述、关联理论的应用、关联理论的综合交叉性研究分别占关联理论研究的57%、26%和10%。从统计数据中可知,关联理论的应用占到关联理论研究的一半以上,可见我国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其理论的应用。
2.3.2 关联理论应用的分类统计
关联理论的应用是我国关联理论的研究重点,经过仔细研读分类,其应用方向可分为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关联理论用于解释语法语篇、关联理论用于解读幽默、关联理论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关联理论用于文本分析。其中关联理论用于翻译领域共有17篇,占关联理论应用全部的43.6%。可见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最为频繁,学者们应用认知学的关联理论解释一些翻译现象以及翻译背后的认知过程。
3、关联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总体研究不足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2000年—2015年共检索出关联理论相关文章69篇,69篇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偏少。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分支,关联理论的可研究性很高,可应用的领域也十分广。加大关联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人类的认知原理。虽然关联理论研究领域已很广,涉及到广告、幽默、文学、话剧、口译、教学、文化、“等”或“同”原则、可译性、评估、译学范式研究、隐性连词、话语标记语、网络新闻、科技、归化和异化、习语、双关语、宗教文献、互文性、隐喻、连贯、回译等20多个课题,但对其的探究和应用还有待继续拓展和延伸。
3.2研究方法严重失衡
纵观整个统计结果,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定性阐述、文献整理方面。运用实验研究关联理论的方法严重缺乏。类似《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定冠词的使用:关联理论视角》(赵哲,张绍2010)这样用定量数据分析的论文数量极少。虽然该论文数据统计还只是来源于教学数据,其实验方法已有较成熟的系统,其研究方法并非是研究关联理论其理论本身。关联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而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只是理论驱动的思辨方法。第一是由于关联理论的实验方法设计上存在困难,第二关联理论中语境效果和加工努力很难进行量化,同时缺乏第三方独立监控的认知机制难免会陷入“难以自救的矛盾循环之中”(何自然,冉永平2002:246)。现在,Vander Henst和Sperber已使用实验手段验证了交际关联原则,采用的是心理学研究推理过程的经典实验——华生选择任务。但实验方法研究仍然严重不足但又十分必要。
4. 对关联理论研究的展望
4.1 加强关联理论互补性研究
很多理论都有其价值所在,但也拥有其局限性,关联理论同样如此,因此加强各理论间的互补性研究不仅可以拓宽其理论研究,同时弥补其理论的不足。目前,我国有关关联理论互补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联—顺应论,该研究将关联理论的解释充分性和顺应论的描述充分性统一起来。(2)关联—优选论,该理论的意义就是在于将主观性很强、可操作性差的诸多关联理论内容落实到微观具体操作层面,但受研究方法的局限,该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联理论的内部理论架构模式。这也是未来关联理论研究方向之一。(3)关联—心理空间论,心理空间论和关联理论都是关于语用推理的理论,都关注在线语用推理过程,两者有结合的可能,且心理空间理论还未关联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4]。但这一尝试只能在话语解读中得到局部细化,难以扩大到对整个推理过程的描写。以上各种互补性研究是关联理论研究的突破,但其研究还有很多可扩展领域,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关联理论与其他理论的互补性研究。
4.2 研究方法有待突破
目前关联理论的研究方法还主要是理论描述型。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常应该采用的是实验研究方法,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还是采用描述型理论思辨方法。由于关联理论本身是有关认知学的学科,往往对于认知的机理很难运用实验性研究方法,因此经常采取的方法是描述性研究,所有这些描述性的文字来解释关联性让很多研究关联理论的学者认为在确定关联性上缺乏可操作性,认为只能凭着个人理解来解释关联性,所以容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但并不代表关联理论就不能进行实验性研究。目前,很多学者都致力于用于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语境效果和加工努力是制约关联性的因素,但从实验变量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因素会时而是自变量,时而是自变量,这样的实验没多大意义,所以研究人员就不得部寻找第三方变量来介入这一过程。相反,实验性研究也是解决以上疑问的方法之一,只有通过可观、可操作、可定量、可记录的方法,才能显得关联理论不过于空乏。
4.3 理论研究有待创新
对于关联理论认知性机理的研究依然是关联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这不仅关系到关联理论的说服力还能进一步加大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但要做到这点又不能仅仅停留于文科性的思维,对于理工科注重定量注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要用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因为认知学本身就不仅仅是涉及到语言,交际的学科,还涉及到大脑机制等工科学科。
4.4 应用领域有待扩展
虽然关联理论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关联理论的应用还是存在继续发展空间,例如对于法律文本的解读,应用于二语习得更多的教学范畴中,跨文化交流中解释更多的跨文化现象,与其他理论进行互补性、对比性研究以及在情报收集学科中的应用等等。
四、结语
从近十六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统计可看出,虽说近些年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数量较前十年在数量上要少一些,但近些年来关联理论的研究更加具体化,研究的范畴也更加独特,角度也更加新颖。例如对于批评语篇的关联视角分析,解读当前最新文本,新书《关联与意义》的评介以及《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曾建松 2015)等等。本文对关联理論近十六年的研究内容在统计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关联理论的批判性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关联理论近几年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具体内容,从而为未来关联理论的研究提供方向性建议。未来关联理论的发展不仅伴随着一定的批判声,其理论本身和理论应用也会近一步发展。
注:1 归入到统计研究的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包括:《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中国科技翻译》;《中国外语》;《中国翻译》;《外语界》;《上海翻译》;《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中国翻译,2005(4): 21-26.
[2] 赵哲,张绍杰.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定冠词的使用:关联理论视角 [J]. 外语教学,2010(1): 40-44.
[3]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 语用学十二讲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何自然,吴亚欣. 关联理论是一种“因错而‘对”的理论吗?——关联理论是非谈 [J].现代外语,2004(1): 89-96; 108-109.
[5] 杨子. 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 [D]. 复旦大学,2008.
[6] 胡旭辉,陈新仁. 批评语篇分析的关联视角 [J]. 外语学刊,2014(1): 35-41.
[7] 曾建松. 关联理论的哲学渊源 [J]. 外语学刊,2015(2): 82-86.
[8] Huang Yan. Reflections on Theoretical Pragmatics [J]. 外国语,2001(1): 2-14.
[9]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